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标签理论在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中的体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标签理论在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中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155—01

摘要:贴标签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贫困生在学生和生活中会被贴上各种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会被这些“标签”影响因而根据标签内容去行为。贴标签既可以贴负面标签,也可以贴正面标签。本文通过对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小组相关过程的介绍,阐述了工作过程中贴不同的标签对贫困生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标签理论 贫困生 小组工作

标签理论( Labeling theory) 根植于符号互动理论 ,认为越轨行为( Deviance)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被有效地界定出来的, 而越轨者则是那些不幸被“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发现并公布于众的受害者。随着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问题,贫困生就业显得尤为困难。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贫困生容易被贴上各种不恰当的标签,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工作者运用好标签理论,帮助贫困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贫困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标签理论概述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要点: 即对以社会界定的视角重释越轨行为的成因、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标签理论认为越轨是由社会造成的, 社会情境以及促成某种行为的“社会因素”是越轨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行为本身并无“越轨”的特质, 而是人们通过社会规范的界定之后, 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成为越轨行为。其次,标签理论认为并非所有的越轨行为都会被贴上标签, 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 只有那些被“重要他人”发现并公布于众的越轨行为者才会被贴上“越轨者”这种耻辱性标志。再次,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者从初级越轨( PrimaryDeviance) 到次级越轨( Secondary Deviance), 再到最后的“越轨生涯”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标签理论植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它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二、标签理论的应用

标签理论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小组中,如何看待贫困学生、如何给他们“贴标签”,对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以及生活中的角色有很大影响。参加本次职业生涯规划小组活动的都是低保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由于张家港整体经济水平较高,因而低保家庭的学生比较容易因为自己家庭条件而产生自卑、消极等压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超过普通家庭孩子的压力,他们除了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外,还担负着改善家庭条件甚至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因此他们不得不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但是,实际上这些贫困学生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都需要通过调研以及小组活动之后才能确定。

(一)贴标签

在正式开展小组之前,我们先召集约20名贫困学生在杨舍镇进行一次简单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通过问卷、访谈和纸上提问的形式了解贫困学生的需求。活动开始时,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都低头不说话,显得比较内向,坐姿端正,身体姿势多呈现自我保护状态。相比一般的学生,他们似乎比较自卑,心理承受的压力更多的呈现于脸上的表情。问卷过后,到了提问环节,阵阵沉默之后,我只能不断的引导他们说出他们的疑问和想法,但是经过不断努力,最后也只有几个学生比较小声地提了几个问题和要求。另外我的一个发现就是大学生整体表现得比高中生要外向,更善于表达自己。最后只好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问卷上,以便我们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需求评估阶段,我不自觉地给他们贴上了“内向自卑”、“不善表达”等负面标签。

(二)去标签化

在小组活动开展初期,尤其是第一次小组活动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拘谨,个别组员即使通过我的不断引导,仍然很少开口讲话,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内向”、“不善表达”的特点。但是通过游戏破冰后,气氛开始变得比较轻松,慢慢地有部分组员开始愿意表达,跟工作人员和其他组员有了基本的互动。随着后面活动的开展,我发现组员并不是我一开始想的那么自卑、那么内向、那么不善言表,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下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而已。通过几次小组活动后,他们开始积极的参加活动,并积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对组员的看法也逐步改变。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是他们表现得积极乐观,并没有因为家庭环境而自暴自弃或者自卑。通过前面几次小组活动,我对组员原有的“内向”“自卑”等印象逐步消除,这是我给他们“去标签化”的过程。

(三)重新标签

在活动的后期,组员认真地准备模拟招聘的环节,并且主动地跟大家分享关于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虽然能感受他们他们所承担的压力、对好工作的渴望,但是更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没有自卑,而是把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转化成自己前进和成长的动力,因此他们表现出比一般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和思想。他们给我的感觉不是再是自卑、内向,更多的是“内敛”、“稳重”,这些是我给他们重新贴的标签。

三、结束语

通过给贫困学生贴标签到去标签再到重新标签的过程,我对标签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们不是一定不能给别人贴标签,而是不能轻易地给别人贴上负面标签。然后,给人贴正面标签能给人带来正面力量,鼓励他们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最后,给人贴上正确的标签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