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幼昌辨治肝胃不和型脾胃病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幼昌辨治肝胃不和型脾胃病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肝胃不和;经验总结;李幼昌

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80-01

已故李幼昌教授生前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老中医。李老家学渊博,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载,在内、外、妇、儿各科均有很高造诣,临床经验丰富,尤擅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读其著作,窥其博学之一斑,现就李老治疗肝胃不和型脾胃病经验作一总结。

1虚实夹杂,肝郁横犯脾胃为病因病机

李老认为:脾胃病的病因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其中,情志失调,加之饮食不节是脾胃病形成的重要环节,临床往往多种病因夹杂,发为本病。病机主要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失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气血不畅,日久产生气滞、血瘀、食积、湿阻等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同时,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木郁伐土,肝郁气滞,横犯脾胃,可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反酸嗳气,或不思饮食,烦躁抑郁,脉弦;气滞湿阻,则见纳呆口腻,四肢倦怠,舌苔厚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烟酒辛辣之品,伐伤脾胃之气,加重病情,此即《脾胃论》所说:“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李老强调,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是肝胃不和证的病理基础。

2平调阴阳气血为本,疏肝和胃降逆为大法

脾胃同处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李老认为,治疗上应以平调脾胃气血为本,临证忌用过寒过热之药。治疗初期,降胃当于健脾之先,胃气得降,气滞、食积、湿阻得以祛除,健脾才能奏效,否则可能导致“闭门留寇”,变生他患。李老以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自拟柴平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柴胡、炒黄芩、法半夏、苍术、厚朴、炒青皮(陈皮)、甘草等。此方既可疏肝解郁,又能和胃降逆。临证加减:湿重者加木香、白蔻仁、佩兰、薏苡仁等,增强芳化燥湿之力;脾气虚弱者,加生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木香、砂仁等,取六君健脾之义;寒湿重者,配以苓桂术甘汤加减。待肝气条畅,胃气得降后,以黄芪建中汤善后,补益气血,脾胃功能随之得到恢复。兹举李老医案一例,以飨读者。患者李某,男,74岁,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治疗。症见:胃脘胀闷不适,烦躁,反酸,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弦。辨证:肝胃不和。处方:柴平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0 g,法半夏15 g,炒黄芩5 g,苍术15 g,炒青皮5 g,陈皮10 g,广木香10 g,白蔻仁10 g,佩兰10 g,茯苓15 g,炒枳壳10 g,炙甘草3 g。上方加减治疗20余剂,病情好转,后以香砂六君汤加减调理而愈。

3总结

李老辨治肝胃不和型脾胃病,重视审察病机,善于抓住肝、脾、胃之间的关系,疾病初期,强调肝胃同治,疏肝降胃于一方,后期重视平调脾胃气血,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同时认为,降胃当于健脾之先,祛邪亦即扶正,扶正不留邪。李老一生博极医源,勤耕杏林数十载,经验宏丰,以上仅为管中窥豹,其经验有待后世学者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