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图书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图书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想写这篇文章,脑海里即跳出诗人绿原的几句诗:

小时候,

我不认识字,

妈妈就是图书馆,

很小时,我们对外问的一切感知,都是从妈妈这座“图书馆”获得的。长大后途径就多了。对外间的好奇,始终是小孩汲取知识的起点。我想起绿原的这些诗句,是因图书馆的比喻,那么亲切,那么形象。

我要说的图书馆不是妈妈。念小学时,我真的有个图书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是现在的中学生的爷爷年少时的年代。那个时候厦门刚解放,我们一家从海外漂泊归来。父亲的朋友接我们到现在厦门火车站的所在地梧村。

硝烟还未散尽,一切还慌乱无序,梧村私立学校就先办起来了。在撤离的村公所,一地的乱纸垃圾,屋角还可看到铜色的子弹壳。这个二层洋房像个破了口的“回”字:中间的小“口”是二层楼,楼上是教师宿舍和办公室,楼下是礼堂:外面的大“口”,左右两边是平房,原来的四间办公室辟为教室,上面的一边是围墙。下面的一边是雕花的铁围栏,中间是大铁门,门两边种了两丛一人多高的蔷薇。

桌椅不知是怎样凑来的,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宽有的窄。房子是漂亮的。桌椅是简陋的。这就是我回国后上的第一所学校,我读六年级。学校外边有个土质的篮球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没有图书室,唯一的读物就是自己的课本。

我有十几本书,都看过了。有次课间我在读《安徒生童话》,同学围过来,“看什么”、“什么书”地问,又“借我看”、“看完借我看”地嚷。“好好。看完了借你们看。”我很有几分骄傲和得意。

我妈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事后我把这事跟她说了,她很高兴地说:“好呀。你先把书拿出来好不好,叫有书的同学也带来凑在一起,然后出借给想看的同学。这样大家就都有课外书看了。”

我不太情愿:“那,同学们借去不还怎么办?”

妈妈给我找来个肥皂箱,钉上铁蝴蝶,又加上一把锁。“好了,这就是你的图书馆。”接着递给我一本拍纸簿,上面画了格子,写明姓名、书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

我低头看的时候,她笑着对我说:“这样就不怕丢,也不怕不还了。”我笑着拿了这两样东西就往房里跑,把十几本书放进箱子里。

第二天上课,我有点心不在焉。等到下课,老师还没走出教室,我就情不自禁地高叫起来:“谁要借书?”

要!要!一片叫声。我奔到楼上搬出小箱子,打开箱盖,几个同学伸手要去抓,我迅速盖上,生气地吼他们:“撕烂了谁赔?一个个来。”

我摊开拍纸簿:“排队。前面的先选。选好了要在簿子上登记。”接着我想起妈妈的话,又说:“谁家里有书也拿来,借给大家看,好不好?”不到半小时,十几本书全被借走了。

往后几天,同学纷纷拿书来,一本两本的,汇集了三四十本。同学都很喜欢这个活动,那些书不断在同学间流转。随后学校也买了些书交给我管理。这就是念高小时的我的图书馆”。

因我的“图书馆”,我加入了少先队,还被选派去参加第一届的少年夏令营。一个海外归来的孩子,从资本主义社会来到战争刚结束的新环境,在红旗、腰鼓、秧歌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中,呼吸着新的空气,无比兴奋。夏令营临结束,老师要我们写篇感想。我写了,还印在夏令营的报纸上,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登了出来。内容忘记了,事情却终生难忘。

从此之后,我喜欢书,爱读书,手中有零用钱就去买书。书给我知识,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懂得品味和欣赏,甚至开启了我的理想。

中学时就敢于到报章文艺版去投稿,外校的同学也开始知道我。此后漫长的路上,书没有离开过我,我也没有一天离开过书,不论流落乡野,还是到了繁华的香港。这都是玩耍式的小小“图书馆”种下的因。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想把家变成小小的图书馆、自在的阅览室。有书相伴,心里就感到温暖充实。因此我特别喜欢古人的一副对联:

读书随处净土,

闭户即是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