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一个家族的斯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一个家族的斯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寻找一个家族斯文──合肥张家的家族往事”读书沙龙, 4月20日在单向街书店举行,到场的嘉宾有沈从文长子沈龙朱先生、知名文化学者杨早先生,以及《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一书的作者、青年作家王道。

为了再现合肥张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流动的斯文》的作者王道翻阅众多材料,辗转奔访合肥、北京、天津、重庆、杭州、苏州等地,历时三年完成此书。他以口述人为基点,以人物变迁为经纬,将张家历代的迁徙出走作为戏剧点,配以三百多张图片,将张家的百年斯文存续脉络及世家之和韵流风在书中一一呈现。

流动的斯文

王道的讲述以张家历史上的几次人口流动为主线,记录了张家几代人各自的人生道路,以及张家人在迁徙、流动之中保存下来的家族文化与素养。

张树声是张家四姐妹的曾祖父,张家的第一次流动由他开始。1862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由于父辈的私交,李鸿章在组建淮军时首先想到了张树声。秀才出身的张树声在淮军的将领里面学历较高,是淮军阵营中公认的“二号人物”。此外,张树声十分重视教育,他是晚清第一位提出废除科举制度的高级官员,在他去世20年后,科举制度被废除。同时,他在广州办校,开新式课程,第一次聘请外教授课。

张家的第二次流动来自张树声的长子张华奎。张华奎被称为“清流”,和翁同、李鸿章、张佩纶等人多有交集。张华奎出仕较晚,他出走川东为官时,张树声已经病逝。他为官稳重,为上司所器重,多次升官。而后,他心力交瘁,在任上吐血而亡,年仅49岁。

张华奎之子张冀牖完成了张家的第三次流动。张冀牖不到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16岁那年娶了扬州名门女子陆英为妻。辛亥革命后,张冀牖“依稀发现家族不好风气,比如说娶小妾、抽大烟、享乐主义”,于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带领全家迁往当时中国舆论最发达的地方――上海。之后,军阀混战,出于安全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张家又搬到了苏州。张冀牖的妻子陆英去世时36岁,给他留下九个孩子。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张冀牖一个人身上。

张冀牖是拥有万亩资产的“四不”士绅,他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不纳妾。在妻子去世后,张冀牖才续弦娶了韦均一。

张冀牖有四女六子,也就是张家的“和”字辈。“张家四兰”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仅次于“宋氏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大姐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二姐张允和,擅诗书格律,与语言学家周有光举案齐眉;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一段情缘被传为佳话,后自己成为名编辑;四妹张充和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最终携手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六兄弟中,老大张宗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教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昆曲曲友;老二张寅和是位低调的诗人,早期曾在《申报》工作;三弟张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张宇和是张家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张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女中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张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

王道说:“我写张家不是为了要留住那个年代,要守旧,要固守传统。张家的文化是向前流动的,每一次迁徙、每一次流动都是非常大的进步,每一次都自觉得是一种换血,所以我把它定义为‘流动的斯文’。”

一本名叫《水》的家庭杂志

王道还在活动现场感谢了一本杂志:“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要感谢张家的一本杂志《水》。目前这本杂志还在办,现在的主编就是坐在我身边的沈龙朱先生。《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办了,源远流长。它是张家孩子自办的,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家庭杂志,曾被范用先生、葛剑雄教授等人称赞过。”杨早也表示:“我确实在别的家没见过有这么一个家庭刊物,《水》的存在应该是独一份的奇迹。”

这本名叫《水》的杂志是由张家兄弟姐妹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四姐妹和六兄弟就是杂志的作者和编辑。之所以叫《水》,是因为张家人比较认同水的性格。如张兆和的丈夫沈从文所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沈从文之子沈龙朱也来到现场,他也是《水》这本杂志现在的主编。沈龙朱说:“我母亲、舅舅那个年代,喜欢写东西,大家都愿意写,写了之后就形成了他们姐弟之间的这么一份杂志,就是自己编、自己写、自己油印,然后分发到愿意看的人里头,就是家里面自己交流。”

现场有读者问,一个家族如何才能“斯文”。杨早提出“开放”与“不苟”。通过开放来保持活力,坚持不苟的精神,这两点便是斯文养成的特色。王道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可以看看张家的孩子身上有哪些特点,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有可以吸取之处。可能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吸收的东西也不同。我想,我们不能守旧,要往前走,像中国的大江大河一样,这就叫‘流动的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