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超有限时空创造无限的诗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最具有影响力的小剧场戏剧作品“老舍三部曲”(《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已经在全国成功演出了近百场。2014年年初,明戏坊戏剧工作室将继续携这三部戏剧登陆全国各大城市。据悉,届时也将会有新作品《人体使用手册》与观众见面。作为这三部戏舞台美术设计的马超,以幕后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台上台下”的故事。
马超,80后优秀舞台美术设计师,自幼喜爱绘画,200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主要作品有:话剧“老舍三部曲”(《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隆福寺》、《还看球吗》;音乐剧《鲸鱼》;杂技《聊斋》等。2011年凭话剧《我这一辈子》获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最佳舞美奖。
舞台美术设计,对于一部戏剧的呈现非常重要,它绝不仅仅是提供给导演和演员一个物理空间、表演的支点,更重要的是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建立在对文本重新解读基础上的再创造。
马超在谈到如何走上舞美设计师道路的时候说其完全是巧合。他高中时的志愿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连续考了3年。第3年时偶然考了一下中戏,考上了。当时的他仅仅是报着升学的目的,因为上大学之前对舞台没有什么认识。而后来在学习中逐渐深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他坦言个人兴趣本来就在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而舞台美术恰好有机地融合了这两点。与其它的设计领域不同,舞台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虽有时是静止的,但大部分时间是动态的,要结合演员的行动、道具的迁换、吊杆乐池等装置的升降、灯光的变化等等,就像操纵一台巨大的机械,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来实现舞台的运转。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师的他,完成这样的作品时,成就感十足,也正是因为本着对这门行业的热爱,他所设计的一场场精彩的话剧,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I Art:谈谈话剧“老舍三部曲”的舞美创作。
马超:很多舞美设计师不愿意做小剧场,认为资金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太大。但我特别衷情小剧场,实际上,在有限的空间内也可以做出简约但不寻常,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明戏坊戏剧工作室出品的“老舍三部曲”都是小剧场作品,都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小说,但是风格样式各不相同,既有延续性、统一性,又有差异和变化。
I Art:分别介绍一下这三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马超:首先提炼出作品的核心意象,再找出表达这种意象的视觉语汇,最后再结合呈现的需要丰富舞美方案的使用功能。比如《我这一辈子》,我和导演的共识是作品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我首先想到用一块灰色的天幕体现那个黑暗的年代,天幕下缘被火烧得残破凌乱,隐约能看出是老北京城的轮廓;再用一块铺满表演区的地面机理,衬托时代的泥泞焦灼。再想“小人物”如何体现。结合表演的呈现,讲述他一生的几个阶段,于是想到用“条凳”“官椅”这两个符号。“条凳”代表主人公年轻时或落魄时的意象,“官椅”代表他得意时的意象以及压迫他的强大势力。光有这两个支点还显得单薄,于是又想到在舞台偏后的位置加一道条纱,代表剧中所有的女性形象以及主人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同时也打破了视觉上过于对称造成的单调感。《猫城记》相对简单很多,因为剧本比较荒诞,我们就也想用一种冒险的,极致的,荒诞的手法。戏的开场是一个地球人掉在了火星上,怎么才能表现得有冲击力?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堵墙,用了400个纸箱子堆成的一堵墙,隐喻猫城的城墙,又能让观众联想到老北京的城墙,有一种时空的错愕感,这正是小说原著带给读者的感受。然后演员从墙后面撞出来,撞出一个豁口,吓了观众一跳。有一场演出,演员撞出来后,在地上躺了半天,一动不动,观众还真以为是出了事故。《离婚》的舞美创作是这三个戏中最纠结,也是最奢侈的一个。编剧方旭提出的一个关键词是“恍惚”,而我一开始读作品的感受是“网”,既象征着旧婚姻对人牢笼般的束缚,又体现了衙门里、社会上勾心斗角、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还要考虑运输、收纳与拆装台是否便捷。我们想了好久,我提出了好几套方案都被导演和制作人了,当时都快崩溃了。后来我提出用弹力绷带构建一个网格状的装置,看上去有些眩晕的感觉。大家都很难想象,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演员也不知道怎么使用它,排练的时候只能虚拟着找感觉。这个装置直到首演装台的时候才第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导演和演员看了实物心里才踏实下来,我也松了一口气。
I Art:幕后工作中有什么精彩瞬间和难忘的时刻?
马超:比较大牌的舞美设计一般只提供方案,不负责执行。但舞美是“活”的,为了适应不同的剧场空间,每次演出都要对方案作出细微调整。可以说,每次装台都是一次再创作,会有很多突发的灵感。我就特别享受每一次装台。比如《猫城记》每次进景时剧场的工作人员都会很诧异,说你们弄这么多箱子干什么,全剧组男女老少齐动手,码箱子。有时剧场的工作人员也会自发加入进来,特别有参与感,感觉是在共同劳动,共同创作。还有,我们的很多设计元素也会反复使用。比如《猫城记》的箱子在《我这一辈子》里也可以用作城墙和人偶的替代品,在《离婚》中又可以变成礼盒。《离婚》中的地面机理,稍加改造也可以用在《我这一辈子》里。这倒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对材料可能性的挖掘,使作品在变化中又有所延续。
I Art:你的美学追求和创作理念是怎样的?
马超:我的基本观念是“从文学出发”。先明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与导演沟通、碰撞,找到舞美表现的方向和实现的方法。这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渐渐从模糊到清晰。在设计风格上,没有一定之规,目标是为观众呈现新鲜有趣的视觉感受。(采访/撰文:王泽图片来源:明戏坊戏剧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