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盘点河北乡村之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盘点河北乡村之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北地处中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交汇点上,历朝历代在燕赵大地留下的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胜数。据统计,河北至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200多个,如顺平的王家大院、蔚县的宋家庄、邢台的英谈村等。河北诸多乡村自有魅力不仅传承了当地乡村的社会形态,也见证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进程。勾勒一张河北乡村的人文地图,遐想一次拾珠之旅,于农居、乡间小径、河流、古树以及曲艺和文化传承中,体味每一个乡村的独特之处。

古代驿站

地点: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一个不大的院落、一些马匹、一个小官、几名驿卒奔驰而来、又急驰而去……在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就有一处建于明代的全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1996年,国家邮电部发行纪念邮票《古代驿站》一套两枚,其中一枚就是鸡鸣驿。四四方方一座“城”中住着380户人,鸡鸣驿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尽管当年的马厩、客舍不复存在,但明清时期的民房还在。

村中的庙小而多,约为一般村社的10倍,达30多个。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九的鸡鸣山庙会和腊月的三个集日,当地满街摊贩,人声鼎沸。1896年,清朝廷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1913年,北洋政府撤销了全国驿站,鸡鸣驿彻底结束邮驿历史。村里最有名的“贺家大院”,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曾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留宿的歇脚点。如今,慈禧所赐的“鸿禧接福”四个大字依然留在院门口的墙上。

兵法护村

地点:邢台沙河十里铺村

自邢台城南行入沙河境有一个村庄,原名食膳铺,因距邢台老城十里而改为十里铺。由于地处古道要冲,该地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在明代末年,闯王李自成兵败溃散时,有一个义军将士秘密逃遁到十里铺村,由于此人不善言词,为人老实,偶遇欺侮,只以微笑还之,村人送绰号“老拙”。后得知其身怀绝技,武艺独特,村民常常请教他传授以便防身,这位将士就把“藤牌阵”传给村民作护村、防身之用,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

所谓藤牌阵就是将士手持用藤条所编的藤盾进行战法演练,在古代军队里用于防身,以挡兵戈刀箭的攻击,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作为我国北方仅存的一种古代兵法实战技术,藤牌阵相传至今已有十二代。今天,藤牌阵演变为民间艺术表演和健体活动,现藤牌阵表演时阵法招式古朴,攻防兼备,因融入了舞蹈和音乐元素备受欢迎。

故事篓子

地点:藁城市耿村

有着1200多人口的河北省藁城市耿村以“中国故事第一村”闻名,这个不起眼的平原村落或是世界上故事家最为集中的地方。耿村几乎人人都会讲故事,这里聚集了33个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和22个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其中,最大者86岁,最小的23岁。

耿村自古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当地集市、庙会繁华,至康熙时期繁盛一时,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荣耀。四面八方的商客带来了各种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由此,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村落的两大古风。据考证,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流传历史。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为“民间故事之乡”。

地下迷宫

地点: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老电影《地道战》中,高传宝、老忠叔在四通八达的地道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关起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捉鸡”;现实版的“冉庄抗战传奇”中,当时四百余户人家、两千多口人锹镐挖掘,提篮送土,挖成绵延15公里、干支线众多的“地下长城”……冉庄始建于隋代,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素有唐村宋镇之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冉庄人民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各种作战方法打击敌人,致使其“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自此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

今天,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掀开村民家里的灶坑、翻开炕上的木板、攀下门前的老井、钻进门口的鸡窝都可进入地道。旧时的街道、房屋和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正是冀中平原125万千米能打能藏、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

神头茶棚

地点: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

内丘神头村,位于太行山太子岩东麓,邢台市内丘县中部的和庄乡,距内丘县城关西偏北21.05公里。内丘神头村全村共有366户,1556余人。神头村有一座扁鹊庙,每年有两次庙会。扁鹊庙庙会历史久远,在汉唐时期香火已十分兴盛,为了供人休息,沿途设有供应茶水和临时歇脚的场所,也就是茶棚。

传统民居与茶棚结合,正是神头村的民居特色。神头村所在地为一东西走向山沟,地方狭小空地很少,单独择地建茶棚实为不可能,因此采取民居与茶棚结合的建筑形式。茶棚房屋开制多为居落式平房,也有两层楼房,依山势排列,层次分明,颇有气势。

石头村落

地点: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于家村位于井陉县于家乡,自先祖于谦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代代开山凿石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的石头村落。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梁石柱、石门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磬石匾……于家村400多户人家,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

虽是深山小村,于家村却建有古庙、古阁、古戏楼22座之多,且全用石头建成。“四道村门三道是庙,六条街道四条有阁,八座大庙四座庙院,四座戏楼其形各异。”于家村里二层阁楼很多,白石墙黑瓦当,有些江南小镇的风格,更有“玉带歌楼”多处。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二十二夹道,全用青石铺就,闪烁着淡淡的光亮,宛如一幅古老的水墨画。

世外桃源

地点:临城县赵庄乡驾游村

河北省临城县赵庄乡驾游村至今有千年历史。村南有莲花池水潺潺流过,山村四周山峰高耸,古树浓密,涧中溪水流银。村中老者说,驾村最早叫挟扭村,因为皇帝的到来,才有了“驾”字之说。据该村白云寺碑记载,公元1103年,宋徽宗驾临此地观莲池,望着美山美景说:“真乃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该村还有树编、草编、石雕等民间手工艺。

每年正月,驾游村有秧歌、跑黑驴、舞龙等乡艺表演,有抢面灯、老鼠娶亲日等节日;正月十五晚上,村民用蒸熟的黍子面捏成各种形状的灯盏(俗称粘面灯),插上灯捻,填上豆油或香油,点着后放在院中各个角落,村里的儿童成群结队到各家“偷”面灯, “偷”得越多越好,待次日早上烤火时烧着吃,以期祛病消灾。

第二楼兰

地点: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被誉为“第二楼兰”的阳原县开阳村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代郡安阳邑,也是阳原县最古老的村庄,有“先有开阳堡,后有弘州城”之说。跟诸多开设两个以上城门的古城不同,开阳堡只开设了一个南门,门洞内的铺路石被行人车马踏得光滑如镜,至今仍是主要通道。徜徉于土街陋巷之间,满目尽是黄土颜色,土墙土屋土路土屋顶,当地民居多为木柱泥墙。堡内街区有南北、东西各两条街,形成“井”字将城堡分为九个部分,史称“九宫街”。在现今的乡村街道中,这样的街道布局十分罕见。

据载,汉唐以前开阳堡附近森林广袤,水源充沛。在北宋年间和明代,阳原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前沿,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堡内的墙用当地的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夯成,因其黏性极大、异常坚固得以保全千年古城的整体风貌,这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剪纸部落

地点:张家口蔚县南张庄村

河北张家口蔚县是中国著名的剪纸之乡,蔚县剪纸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当地盛行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在蔚县,以剪纸为特色的村庄不少,其中有代表性的“南有南张庄,北有北水头”,但称得上中国剪纸第一村的,当属南张庄。

今天的南张庄是全国最大的点彩剪纸专业村和加工基地,全村从事剪纸行业的农户占总户数的60%,年产剪纸约300万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来自剪纸。将蔚县剪纸艺术推向成熟阶段的一代宗师王老赏以及周永明等著名艺人就出自南张庄。

缂丝作坊

地点:定州市赵村镇孟家庄村

缂丝是传统经纬交织的装饰性丝织品,曾与蜀锦、苏绣并称中国三大工艺名品。定州历史上就曾涌现出许多民间“缂丝作坊”和缂丝能人。据《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传艺随人迁徙南方。”

孟家庄是定州缂丝的发源地、生产地,也是唐宋时期丝线、绫绢集散地。祖籍定州孟家庄的沈子蕃是宋代著名的缂丝工艺家,幼时受母亲影响学习丝织,以摹缂名人书画闻名。故宫现存沈子蕃作品有《缂丝梅花寒鹊图》、《缂丝青碧山水图》、《缂丝秋山诗意图》等。近年来,孟家庄村妇女程苗欣组织了妇女织绣合作社,以继承祖传缂丝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