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电筒朝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电筒朝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23年7月19日,鲁迅回到八道湾家中,弟弟周作人铁青着脸,递给他一封绝交信。那一年鲁迅42岁,周作人38岁。随后鲁迅带着母亲和妻子朱安迁出另住。1924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取书籍什物,周作人夫妇竟趋前辱骂,周作人甚至还向鲁迅抛掷金属钝物。1925年10月21日,鲁迅写出短篇小说《弟兄》。

《弟兄》的故事是这样的:公益局办事员张沛君弟弟张靖甫突然患病,沛君为之延医问药,开始被庸医诊断为猩红热,有生命之虞,沛君因此内心饱受煎熬,因为如果靖甫撒手人寰,则其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就落在了哥哥沛君身上,而沛君自己有三个子女,以办事员的收入,无法供应五个孩子的学费,可怎么办呢?沛君为此噩梦联翩,梦中靖甫病亡,他咬牙让弟弟的两个孩子继续上学,而自己的孩子只能一个上学,儿子荷生闹着要上学,被他扇耳光打出血来……噩梦醒来是清晨,经高明西医确诊,靖甫原来只不过是出麻疹,不仅绝无性命之忧,更很快痊愈。于是生活归于平静,沛君被同事以古语“兄弟怡怡”加以赞扬。

如果这是一篇取材于他人,或者纯粹虚构的小说,倒也罢了。但细查鲁迅生平,就不难知道,鲁迅1912年到北京,1917年周作人也来北京,兄弟同住在绍兴会馆,同年5月8日至6月3日,周作人以32岁的年龄出麻疹,开始也吓人一跳,后来有惊无险。周作人虽然以后成为教授,收入颇丰,但他出麻疹前后,却全靠哥哥照应扶持。显然,《弟兄》这篇小说,从人物到事件,均有原型可寻。当然,从真实生活到小说文本,已经有了许多必要的变化,不能去对号入座,但这个文本中饱含着作者切实的生命体验,当无疑义。

按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反目,周作人夫妇还那样恶毒地对待他,后来也一直没有和解,他如果采用以往弟兄间的生活素材进行小说创作,落点应该是批判对方心灵的阴暗面才顺理成章。但这篇写在弟弟朝他詈骂并掷钝物一年多后的小说里,成年才出麻疹的弟弟,却是一个淳朴憨厚的艺术形象,而所设置的身份与生活状态都有几分与作者相似的哥哥――鲁迅曾任教育部佥事,小说里的哥哥沛生是公益局的办事员;鲁迅与周作人一度同住会馆,小说里的弟兄则同住公寓――却被诛心,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所揭示的,是哥哥在坚持道德行为时,面对金钱压力,内心里的私心涌动与痛苦挣扎。

高举投枪匕首,朝旧传统恶势力决绝地战斗,这样的鲁迅,我们是最熟悉的。当然,我们打小就从课堂上听过老师对《一件小事》的讲解,早就知道面对着劳苦大众,鲁迅先生敢于审视自己那作为知识分子的灵魂。但我们以往似乎一直忽略了《弟兄》里那自我审视、深度忏悔与努力救赎自我灵魂的文墨。“五・四”运动后甚至连一些军阀口头上也承认“劳工神圣”,但真正能面对社会地位同等的弟兄,向自己内心去挖掘人性的弱点,除鲁迅外,又有几人呢?

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环境中重读《弟兄》,会有新的领悟。金钱问题现在成为一个讨论起来不必脸红的问题,亲骨肉之间,因为金钱而反目、决裂、仇恨,甚至酿成血案的事情,传媒上不知已有多少报道与评论。但《弟兄》讲的却并不是一个兄弟因金钱而阋墙的故事,恰恰相反,故事里的弟兄之间充溢着温馨的手足之情,激烈的冲突只在哥哥内心深处,鲁迅仿佛用一只发出强光的手电筒,照出了中产阶级正人君子心灵深处蛰伏的“小”,从而引出我们的深思。

《红楼梦》里有句话: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鲁迅先生却既如灯塔照亮着社会前进之途,又不惜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沛君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手电筒朝内照。

《弟兄》仅有3500字左右,细读细思则意味深长。如果国人都能从这篇小说里汲取精神营养,从而更好地在商品社会里既重视金钱更重视品德情操,则我们的社会,必将更易于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