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还给学生一个时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新课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本文从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要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空,一个讨论的时空,一个感悟的时空,一个探究的时空。在语文课堂中还给学生一个时空,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有所感悟,体验探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上课的说教,从而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关键词:思考 讨论 感悟 探究
一、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传统语文教法上的一些弊端得到了有效纠正,但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消化、吸收时间少的问题仍比比皆是。据美国的约瑟夫特雷纳曼的研究,讲解15分钟,学生记住讲解内容的41%,讲解30分钟,学生能记住讲解前15分钟内容的23%。说明讲解的时间越长,保持率越低。其实这是心理疲劳,听觉疲劳所致。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精讲,压缩讲的单位时间。只要我们看看优秀教师实录就会发现,他们所讲的单位时间都非常短,一般都是10分钟以内,大多数是5―8分钟。
二、如何腾出时空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常数,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读、思的时间就必然少。学生没有一定量的读,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语文课的所得就有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写与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不是放纵自由,应该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有所领悟,体验探究,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也许有人会说,留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教师什么都不讲了呢?我认为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还是要讲的。如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纠正;学生不明确,教师要示范或指导;学生困惑,教师要启发;学生发言,教师要总结。为了促进各科的平衡,课外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我们教师特别要讲究课堂艺术,提高课堂效率。我一般在课前有重点地出几道预习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参考资料查找有关内容,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帮助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在课堂上腾出十至二十分钟时间和空间,巧提问,让学生人人参与思考、讨论、感悟,但是每篇课文也各有侧重;有时课堂讨论很激烈,二十分钟还不够,我就依照课文内容巧化解,每篇课文的教法依照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课外结合综合性学习进行实践探究,每周占用的时间一般四十分钟,实际上是对上一周学习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和巩固。这样,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效果远远超过老师的说教。
三、如何合理利用时空
(一)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空。
爱因斯坦曾说:“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首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放教学时空。
以时间和空间为着力点,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如果用以往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但要与传统的预习和复习区分开来。这里所说的开发教学时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前的开放。在一堂课前,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查找、设疑,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二是课后的开放。我力求不让一堂课的下课铃声成为学生某一时间段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个学习的开始,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平时的生活,在课外的时间中再温习、思索。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深刻的含义?课后让学生想象,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这样,学生课后必须查有关资料,再经过合理想象、思考并讨论,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讨论引向广阔的时空。
2.创新教学形式。
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空,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朗读、背诵、讨论、质疑、说读、分析、摘抄、读写、欣赏、表演等基本教学形式,并能把它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大胆创新。如:在教《羚羊木雕》课文时,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的特点,设计了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课文。又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让学生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进行辩论式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拓展教学内容。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课本内容,应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结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名胜传奇,编撰校本教材。把那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针对性较强、充满时代味性、具有人文价值的文章确定为教学内容,借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还给学生一个讨论的时空。
根据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无论在课内、课外都应还给学生一个讨论时空。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做法:
1.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了,但前者关注的是过程,而后者所关注的是结果。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讨论时,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也不需要加以“引导”。如上《化石吟》,我用“诗中(诗句或词语)告诉我”,的句式,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叫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比一比哪组回答得最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2.课外讨论。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共同讨论,共同设计,共同整理,完成组内布置的任务。如上七年级的《济南的冬天》,我先布置学生分组赏评课文的四个小节,并根据课文内容绘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加上点评,全班同学纷纷参加,热烈讨论,并注上点评。到我上第二节课时,每组都展示了他们讨论的成果,效果很好。
(三)还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
《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悟,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个性化”是阅读的重要特点,而“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比如说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具体地讲,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
1.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我在教学《未选择的路》一诗时,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利用已获取的信息去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感悟出“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人生哲理。
2.在感悟中运用语言。
学完《丑小鸭》一文后,我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安徒生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它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它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大家都想成为一只天鹅,都很想和丑小鸭说说心里话,假如现在遇到了丑小鸭,你想和丑小鸭说什么呢。
生:丑小鸭,你变成白天鹅后,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能跟你说说悄悄话吗?
生:丑小鸭,我跟你命运相同,但我缺乏你的勇气和恒心,你帮帮我好吗?
生:丑小鸭,你真好,经过你的勤奋努力,终于出人头地啦,我好羡慕你啊。
3.在感悟中提升智慧。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如学完《伤仲永》一文后,我问学生: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在思维、想象中提升了自身的智慧水平。学生思考后七嘴八舌,有的说,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如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还有的说,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虽然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仍会有美好的未来……
(四)还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是何等重要。它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既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拟境、拟情――让学生乐于探究。
所谓“拟境、拟情”就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学习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教学八年级《观潮》一文,全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我在教学时,想到我们山区的学生没有看到过钱塘江潮的实际情况,从网上寻找了关于钱塘江潮的图片,通过创设一些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钱塘江潮,让学生感受到潮水汹涌澎湃,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又通过课件分析了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对照课文一会儿就把难懂的词读懂了,既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又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其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播录像,创情境,说说录像中潮水怎么样?有什么特点?而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的呢?(学生自由发言)二是入课题,激探究: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但课文除了写潮水以外,还写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2.设疑、巧解――让学生学会探究。
所谓“设疑、巧解”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预设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后,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设计了两个步骤:一是男女对读,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心态和情趣的字;二是小组轮读,从文中找出与作者情趣相同的一句话。通过对读、轮读、讨论、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3.巧设、拓空――让学生勤于探究。
所谓“巧设、拓空”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创造表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如我在上《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整整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气势”的要求。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提出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空,创造了表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去静静地再读课文,和自己说悄悄话,每读一句都要想想,《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文章上有空白、下有空白,写下你的感受,十分钟后交流。
生:这篇课文给了我鼓舞,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
生: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生:安塞腰鼓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简直给我注入了生命的血液。
师总结:同学们,给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体察的心灵,一份关于感悟的诗情,做一个亲近自然,热爱社会人生的人!
总之,“思考、讨论、感悟、探究”这四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还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感悟、探究”的时空。也只有给学生这样的时空,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年.
2.李志宏.王晓文.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
3.朱芒芒.王虹主编.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7.文哲.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3、14).
8.孙双金.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
9.曹永鸣.构建生态课堂实现生命对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1).
10.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5、16).
11.张丰.学会学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