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区域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06年《甘肃农业》上发表的一篇题目为《临夏州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的文章中,作者方玲这样描述临夏的客观发展环境:我州是个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缓慢、资源缺乏、财力不足、文化落后、贫困面大的欠发达地区……
这一年,州委书记王玺玉走马上任,面临着的,是发展过程中的举步维艰。上任以后,以王玺玉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临夏州前任的基础上再接再励,继续为临夏发展的新局面而发奋图强。
两年来,在州委、州政府以及全州人民的努力下,临夏开始呈现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进步,只能代表过去;突破,唯有希冀未来。谈到临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刚过天命之年的州委书记眉头紧锁,踌躇满志。
“临夏近年的发展,是甘陇大地民族自治州发展的一个缩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是临夏发展的客观障碍。但是困难不会停止临夏发展的脚步”。
“16字”不能丢
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的临夏州,属于高寒阴湿地区,总人口197.16万人,人口密度为241人/平方公里,这里分布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22个民族,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16%。
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临夏仍然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甘肃省14个市州中的位次均处于后列,经济社会总体上还处在刚刚实现基本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
“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这是采访过程中,王玺玉书记不停强调的一句话。因为,这16个字是历届州委州政府和人民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真正适合临夏州情的必由之路。
发展临夏经济,除了要完善这一十六字的总体发展思路,还要完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完善“一线两点”的发展布局。在过去的几年里,正是在这些思路的指导下,全州各级党政组织才能不断细化发展内容,制定有效措施,全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在2007年,全州经济实现了一个不小的飞跃。
据统计,2007年,临夏全州完成生产总值72.9亿元,同比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增长25.1%;财政收入5.89亿元,增长18.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亿元,增长14.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5873元的新高,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1595元,增长7.8%。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特别是项目建设实现重要突破,甘肃省民族地区的首条高速公路――康临高速公路的正式开工圆了全州人民多年的梦想,特色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作的标准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和亮点不断增多,各级干部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全州经济社会呈现出了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完全符合临夏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已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相比于发展迅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地处大西北的临夏没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没有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临夏境内,是绵延不尽的山地丘陵,还有草场。
王玺玉说,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研究,适合于临夏的发展思路终于确立。那就是“要从量大面广的发展任务中寻找特色、研究特色、确定特色、突出特色,浓缩和选择重点”。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畜牧、水电能源、旅游、劳务,以及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等特色产业,成为发展临夏的重中之重。
在诸多行业中,畜牧业之于临夏可谓举足轻重。临夏州背靠青海、、新疆三大牧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方圆300公里以内的甘南、青海、川西康巴等牧场,给临夏畜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加之各族群众素有经营畜牧业的传统习惯和较丰富的饲养经验,养殖业已普遍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畜牧业发展成绩斐然,畜牧业产值达10.68亿元,高企历年之最。
水电能源产业是临夏州的又一特色。临夏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均建在境内,是甘肃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7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78万千瓦,具有发展水电能源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近年来,依托这一资源优势,临夏州积极开发小水电,发展水电工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止2007年底,全州已建成大、中、小水电站60座(处),总装机容量达到206.0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9.08亿度。
对水电的开发建设成果,王玺玉的欣喜之情喻于言语之间。“目前业已形成的水电产业格局,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今后,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工业,仍是临夏州的重要任务。”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彩陶之乡” “中国花儿之乡”等诸多称号。因此,临夏州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业,以休闲度假游为目标,主打黄河三峡、古动物化石、民族风情等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了一批集特色、品位、品牌为一体的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
王玺玉说:“在发展旅游产业上,下一步我们要走与经济相融合的路子,把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民族风情为主的伊斯兰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
临夏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剩余劳动力达39.54万人。临夏州把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作为全州最大的富民产业来抓。2007年,全州劳务收入15.59亿元,劳务产业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谈到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时,王玺玉言简意赅:“一是努力扩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二是努力提高特色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努力延长产品和产业链条”。
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
商贸流通活跃、民营经济发展快曾经是临夏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初期,临夏州曾一度走在甘肃省的前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对临夏如此赞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然而,由于周边地区交通、信息的快速发展,再有州内许多民营企业家思想观念等原因,这一传统优势逐渐弱化。曾经的领头雁数年间变成了掉队羊,王玉玺玉对此深表遗憾。
针对这种现状,以建成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在政策上引导,在资金上扶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2007年底,全州民营企业发展到22409个,民营经济产值占GDP的68.53%,占财政收入的39.6%,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4.95万人,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85%,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企业为基础、工业企业为骨干、建筑企业为重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内部格局,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时,王玺玉说,“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好民营之路,通过‘放手、引导、规范’来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营造“爱护、培养、支持”的环境,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其财产和权益,关心他们的事业发展,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王玺玉的目标很明确,临夏州未来的发展也很明确。那就是“带领全州人民,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民营化程度不断提高,将临夏打造成为全省的民营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