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226001)

[摘 要] 方法:对33例微循环异常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的同时进行微循环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刺血疗法对微循环异常者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从改善血液微循环的角度揭示出传统刺血疗法的治病机理。

[主题词] 刺血疗法;微循环/针刺效应ControlObservationonChangesofMicrocirculationbeforeandafterBloodLettingPuncturein33CasesofAbnormalMicrocirculationWuJun,ShenXiaorou(NantongMunicipalHospitalofTCM,Jiangsu226001)[Abstract] Methods Thirtythreecasesofabnormalmicrocirculationweretreatedwithprickingbloodt

herapyandchangesofmicrocircula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observed.Results Prickingbloodtherapycanverysignificantlyimprovemicrocirculation.Con

clusion Improvementofmicrocirculationisoneofmechanismsoftraditionalpricki

ngbloodtherapytreatingdiseases.

[Keywords] PrickingBloodTherapy;Microcirculation/acupeff

祖国医学中传统的刺血疗法对一些顽症痼疾具有良好疗效,而微循环异常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为了了解刺血疗法与微循环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方面探索刺血疗法治病机理,笔者对刺血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了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前后微循环对照观察,发现刺血疗法对微循环异常者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14~81岁。包括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脑梗塞、冠心病、高血脂、偏头痛等病症。全部病例治疗期间未服任何药物,均为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因此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在患者的委中、尺泽、曲泽、太阳穴等部位青紫怒张的血络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让血顺势流出,当紫暗色瘀血流尽后,拔火罐,每穴必拔,以出尽针孔附近积血与减轻针孔刺痛,拔罐时间一般为3~5分钟,起罐后若针孔仍有渗血,可再拔罐1次,即可止住渗血,起罐后用生理盐水 棉球擦拭针孔附近血迹,再用3%碘酒消毒,最后用创可贴敷贴针孔,出血量在30~100ml之间。所有病例均刺血治疗1次。

2.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1次甲襞微循环检查,治疗后1周左右时间内进行复查,两次检查都在上午9~10点进行,检查前安静休息30分钟。将两次检测项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循环检测项目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红细胞聚集、流速、血色、渗出情况,以下将33例微循环异常者治疗前后这4个方面数据分别列出,进行分析比较。见表1~表4。

经统计处理χ2=7.88,P

表2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法统计处理,t=3.29,P

表3经统计处理χ2=7.88,P

表4经统计处理χ2=6.63,P

4 讨论

刺血疗法古代称之为刺血络,是传统针灸中较为常用且适应病症广泛的一种针刺方法。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而采用刺血疗法则可达到"菀陈则除之"的目的。故《灵枢・官针》指出:"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灵枢・寿夭刚柔》中载:"久痹不去其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等等。而现代大量临床实践也表明,刺血疗法对许多慢性顽固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那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怎么来解释这一古老传统治疗方法的治病机制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微循环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血液与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是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窗口。在正常健康个体中,微循环流动模式是以红细胞速度的不断变化为特征的[1]。在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内瘀滞,血液流速变慢,红细胞则集合在一起,形成聚集状态。红细胞聚集程度的升高可导致一系列后果,由红细胞聚集造成的血液粘度增加可使局部血液停滞。当血管中的血液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之后,不仅血管所供血的组织坏死,而且血液本身亦坏死[2]。因此微循环障碍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

本文对33例慢性疾病患者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对照观察,表明治疗前微循环检测显示出血液流速偏慢、红细胞聚集、血色明度变暗、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渗出等改变,提示微血管瘀滞,组织供血不足。经过单纯刺血络治疗后,复查微循环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发生了非常显著 的变化(P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细胞聚集通常是可逆的,并依赖于速度梯度以及红细胞膜的表面性质。当速度梯度增大时,红细胞呈分散状态,即解聚或单个存在[2]。随着刺血治疗后微循环中的粒线流加速,红细胞聚集化解;红细胞往返活跃,血氧含量增加,血色变明亮;微循环瘀滞改善,血管渗出则减少,表现出一系列的良性变化。

因此,从血液循环角度解释刺血疗法的治病机理,主要是改变了疾病的微循环障碍状态。

5 参考文献

1 K.Messmer,等.应用微循环学进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序言~106

2 [澳]L.丁坦法思.血液流变学在诊断及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2~25

(收稿日期:20010412,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