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媒介融合” 的质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媒介融合” 的质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在综述“媒介融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MediaConvergence”翻译、 “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传媒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其提出了质疑。并对“媒体聚合”表现形式及其现实意义作了简要分析。认为: 目前“媒介融合”并不存在, “媒体聚合”发展迅速。

关键词: 质疑; 媒介融合; 媒体聚合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3-0070-05

近年来, “媒介融合”是一个热门话题。在笔者提交论文时, 在百度中可检索到3500000篇与“媒介融合”有关的文章, 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可检索到810篇与其相关的论文。什么是“媒介融合”?其是否存在?笔者从“Media Convergence”翻译、 “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传媒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其提出了质疑。

一、 “媒介融合”研究文献简述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 学术界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从下面六个方面展开。

一是研究“媒介融合”概念。对于媒介融合概念大多认为是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蒲尔(P00l)(有的译为“普尔”)最早提出。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认为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可从六个方面进行, 即媒体科技的融合、 媒体所有权合并、 媒体战术性联合、 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 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chew Nachison 把媒介融合理解为一种“印刷的、 音频的、 视频的、 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 操作的、 文化的联盟。”2005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了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有关媒介融合的对话后, 又一连发表了多篇介绍媒介融合的文章; 从此, 国内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论文日益增多, 甚至出现了以媒介融合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二是研究媒介融合的功能及其带来的影响。媒介融合功能主要表现在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极大地满足受众需求; 有利于传媒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媒介融合对传媒采写、 、 运营、 管理及对传媒教育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研究媒介融合的表现。纵观许多论文, 认为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有: 报网互动、 台网互动、 多媒体平台、 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 内容融合、 网络融合、 终端融合、 产业融合、 传媒并购、 联合采访、 新闻采写技能融合、 传媒结构整合等等。四是研究媒介融合与新闻教育改革。媒介融合推动传媒教育改革, 改变过去传统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能进行跨媒体采、 写、 编、 摄等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以致少数新闻学院设立了媒介融合专业。五是研究媒介融合现实效果。一些学者研究认为, 媒介融合可以进行多种新闻资源的整合, 有利于节省成本, 提高采编效率等正面作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媒介融合导致内容同质化、 竞争力消解等负面效应, 因此, 更应看重传媒的分化。六是研究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近两三年来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主要研究议题涉及三网融合的传播优势、 赢利模式、 技术难点、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等。

二、 对“媒介融合”的质疑

目前, “媒介融合”在学术界与传媒界是一个时髦话语。好像谁不谈论“媒介融合”谁就会落伍, 就不能体现与时俱进。研讨“媒介融合”, 好一片热闹! 媒介真的能融合吗?其是否存在?下面笔者从“Media Convergence”的准确翻译、 “媒介融合”的汉语内涵及其传媒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其提出质疑。

(一)“Media Convergence”应译为“媒体聚合”, 而非“媒介融合”

据笔者考查, 在我国“媒介融合”概念最早来自于“Media Convergence”的翻译。有些学者把“Media Convergence”译成“媒介融合”向国内介绍。“Media Convergence”究竟如何翻译, 笔者查阅了《英语辞海》、 《最新高级英汉词典》、 《朗文英汉双解词典》、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等多种权威英语词典, 总体来看, “Media”可译为“媒体或媒介”; “Convergence”可译为“汇合、 集中、 聚集、 会聚等”。可见, 从翻译角度来讲, 把“Media Convergence”译成“媒介融合”是不准确的, 正确的翻译应为“媒体聚合”。

把“Media Convergence”译成“媒体聚合”, 笔者也不是第一个。香港学者宋昭勋所写论文《新闻传播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 其主旨是通过追溯Convergence一词的演进历史, 使人们对媒体融合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理解。虽然文中主要论及的是媒介融合, 但文中有两处提到“传播形态聚合”与“媒体聚合”。例如: 传播学者普尔(Pool)1983年在其大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 提出了“传播形态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 他认为: 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1994年, 《纽约时报》报道圣荷两水星报(San Jose Mercury News)与美国在线(AOL)共同推出名为《水星中心新闻》(Mercury Center News )的电子报服务时, 用了一个小标题: “一次媒体聚合”(A Media Convergence)(高登, 2003)。[1]

(二)“媒介融合”与“媒体聚合”之异同

“媒介融合”与“媒体聚合”中, “媒介”与“媒体”在传媒界有时可以通用; 但是, 严格来说, 二者区别明显。“融合”与“聚合”两词中, 虽然都有“合”, 但是合的方式与结果大有不同。

笔者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媒介”与“媒体”、 “融合”与“聚合”两组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媒介”的意思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正如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 口语词、 书面词、 服装、 住宅、 贷币、 时钟、 汽车、 照片、 广播、 电影、 电视等都是媒介。“媒体”是指“交流、 传播信息的工具。”可见媒介表述范围远甚媒体, 媒介强调的是两者之关系, 媒体强调的是传递信息。

“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即由多个性质不同的事物融化形成一个新的事物, 该事物的结构、 性质与功能均与原先的事物完全不同。可见, “融合”类似化学反应。“聚合”是指“聚集到一起”。“聚合”的对象可以是同类事物, 也可以是异类事物, 其产生的结果是事物量的增加, 事物的性质与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 即没有产生新的事物。可见, “聚合”类似物理反应。

按照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媒介合成一体, 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这种新媒介在结构、 性质、 功能等方面与融合前的媒介截然不同。不同的媒介经过融合后, 意味着原有的媒介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融合后诞生的新媒介比原有媒介更先进, 功能更多。“媒体聚合”是指同类媒体或异类媒体汇聚在一起。“媒体聚合”一般是为了实现某种共同利益, 有目的有计划的把不同媒体或同类媒体集中在一起。各种媒体经过聚合后, 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传媒现状证明“媒介融合”并不存在, 仅是一种理想

随着我国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壮大, 对大众传媒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传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 传媒改革不断深入; 传媒经济功能不断强化, 原来由财政全额拨款转向为部分拨款直至自谋出路, 由单纯注重社会效益转向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用人机制由终身制转向全员聘任制等等。在这种大环境下, 传媒推出改革举措, 以适应社会发展与传媒竞争的需要, 而这些举措并非是“媒介融合”。

报网互动、 台网互动 =媒介融合?许多学者认为, 报社、 电台、 电视台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纷纷开设网站, 进行报网互动、 台网互动, 走媒介融合之路。仔细分析, 这并非媒介融合, 只不过媒体机构多办了一个网站, 由经营一种媒体扩展到经营两种媒体, 内容上可以有互动, 但并非融合。报纸与网站无法融为一体, 虽然报纸上的内容可以转载到网站上, 但是报纸仍然是报纸, 网站仍然是网站, 它们仍然是两种不同的大众传播工具, 只不过报纸内容多了一种传播渠道而已。同样, 广播电视台开办网站, 只不过广播节目、 电视节目多了一种传媒渠道罢了。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在南京参加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会上, 诘问“难道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就是融合?”[2]

手机、 网络等新兴媒体=融合媒介?由于手机与网络能传递文字、 声音、 图片、 视频等多种符号信息。因此, 很多人认为手机、 网络等新兴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对于这种观点, 笔者并不赞同。大家知道, 手机原本是通讯工具, 由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的应用得以拓展; 不仅能传递声音, 还能传送文字、音频和视频, 于是, 手机报纸、 手机广播、 手机电视应运而生。手机有这些传播功能, 并不是由于手机与报纸、 手机与广播、 手机与电视融合的结果, 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与手机媒体的物理性能决定了其具有这些传播功能。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手机不过是一个新的接受终端。同理,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它既能传播文字内容, 也能传播声音与影像内容。其传播信息容量远超以往任何一类媒体。不能因为网络能进行文字、 声音、 影像传播就认为其就是融合媒介。纵观传媒发展史: 手抄报印刷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 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是在社会需求与传播科技共同作用下而诞生, 在传播形态与传播功能方面与旧媒体相比都有质的飞跃。其传播符号无论单一, 还是多元; 传播方式无论单向还是双向, 均是由传播技术及其媒体自身物理属性所决定。手机也好, 网络也罢, 对传播内容而言, 只不过是一种新的传播平台, 而非融合媒介。

媒体合并、 多媒体经营=媒介融合?有学者撰文认为媒体合并、 多媒体经营就是媒介融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内国外不断出现媒体并购事件, 新的传媒集团不断诞生, 其中最有名是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 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并购的动因是双方都看到了对方的优势, 美国在线有强大的网络渠道与广大的用户, 时代华纳有强大的内容提供能力。两者并购是否就是媒介融合呢?显然不是。并购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仍然是从事网络、 广播影视、 杂志等多种媒体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只不过整合了资源, 媒体之间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然而从现实发展来看, 这次“世纪并购”并不理想。我国通过行政手段组建了数十家报业集团与广电集团, 出现一个集团经营多种媒体的情况, 是否意味着“媒介融合”了呢?依然不是。无论是用市场手段还是政府手段组建起来的传媒集团, 都是出于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一种战略, 组建后媒体界线仍然分明, 无法融合。事实证明, 我国通过行政手段组建的传媒集团仅是一个空壳子, 没有实际意义。

媒体联合采访=媒介融合?在传媒业界, 许多从业人员认为跨媒体联合采访就是媒介融合。其实这是一种全方位采访报道的组织策略, 是跨媒体组织联合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 并非媒介融合。这种联合采访有利于发挥各路媒体记者的长处, 提高采访效率, 更好地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例如佛山传媒集团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 集团派出跨媒体联合采访组奔赴美国“直击”美国大选, 第一时间通过报纸、 电台、 电视台、 网络、 手机报等渠道, 使新闻真正滚动起来, 全方位把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 实现了国内地级市媒体新闻采访的重大突破。不但集团内部不同媒体之间可以进行联合采访, 而且集团外部不同媒体之间也可进行跨媒体联合采访。采访后, 各路记者还是为各自媒体服务。联合采访, 各取所需, 有利于节省成本, 提高报道影响力, 这种跨媒体联合采访方式, 日益得到传媒业界的重视。

跨媒体平台=媒介融合?谈到媒介融合案例, 许多人就会想到美国“佛罗里达的TAMPA,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尝试, 30多个媒体放在了同一个大平台里运作, 尝试了一次多家媒体的融合: TAMPA先驱报、 WFLA电视台和TAMPA BAY在线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这样他们的网站上就有电子版报纸, 这是网络与报纸的融合, 电视台和报纸则会联合采访, 共同工作。”[3]这种把多家不同媒体汇聚于一个平台上的运作方式, 只不过把原来分属不同地方的媒体集中起来,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新闻素材采用率。但报纸、 电视、 网络并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 它们仍然以各自的传播特点与形态传播新闻。受佛罗里达TAMPA的影响, 国内有些传媒机构也在尝试跨媒体平台的建设。这种平台的建设, 可以看作是传媒管理改革的一种举措, 也可以看作是传媒应对同行竞争的一种市场行为, 而非媒介融合。

跨媒体传播形式、 多媒体报道=媒介融合?跨媒体传播形式其实早已有之, 笔者2002年曾发表一篇论文《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文中就探讨了电视新闻广播化与电视新闻报纸化两种跨媒体传播形式。[4]目前, 新闻报道中运用跨媒体传播形式、 多媒体报道方式越来越多, 尤其是重大事件发生时更是常见。

三网融合: 遥遥无期。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 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 互相兼容、 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融合之后能提供包括语音、 数据、 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从理论上分析, 三网融合属于媒介融合。但是, 从现实发展来看, 三网融合在我国只是一个烫手的概念。国务院确定三网融合首批12个试点城市已过一年多, 取得了有什么进展呢?流媒体网CEO张彦翔认为, 试点城市的意义目前还没有看出来。似乎都没有什么过多的进展, “只是在三网融合的政策下干着以前就在做的事”。[5]一年来, 虽然产生了一些所谓的三网融合模式, 但是概念炒作远大于实际操作。以一些专家看好的“武汉模式”为例, 也不过是一个概念炒作而已。该模式通过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与武汉广电组建了武汉市三网融合合资公司。公司成立以来, 由于资金缺乏, 并没有实际运行。合资公司并不成功, 武汉又进行了新尝试。2011年5月初, 武汉广电与武汉移动共同签署“三网融合?共建G3数字家庭”的战略合作协议, 武汉的首个“三网融合套餐”同期出炉。三网融合研究专家融合网主编吴纯勇表示武汉所推“三网融合套餐”, 其实不过是个噱头而已, 只能说它以套餐的形式打包促销移动和广电的业务, 和真正的三网融合相差甚远。[5]去年年底, 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42 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网融合由于利益之争, 貌合心不合。真正的三网融合仍然遥遥无期。

此外, 还有学者撰文认为传媒产业调整也是媒介融合的表现, 传媒组织机构的改革也是媒介融合的体现, 等等, 似乎传媒界只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或改进, 就可以贴上媒介融合的标签, 真是媒介融合, 爱你没商量!

由上分析可知, 媒介融合目前并不存在, 仅是一种传媒理想。正如媒介融合的倡导者——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Brian Brooks)所说: “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 也称做媒体融合。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 电视、 网络、 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但是到今天为止这个概念仍然是一个假设, 关于这个假设进行的研究, 到今天为止大概有四十多个项目。”[6]

三、 “媒体聚合”的表现形式与意义

“媒体聚合”(Media Convergence)近似于目前传媒实现的“全媒体”战略转型, 例如南都全媒体集群、 浙江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纵观中外传媒发展史, 每一种新媒体都是在传播技术与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体都是对旧媒体传播功能的拓展或深化, 不同媒体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其各自不同的传播特点, 报纸、 广播、 电视、 网络、 手机等不同媒体并不存在谁融合谁的问题, 媒介融合并不存在。随着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传媒转型的需要, 媒体聚合日益明显, 且发展迅速; 与新媒体聚合,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媒体报道聚合。在许多重大事件报道中, 各类媒体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还吸取它类媒体长处, 形成多种多样的媒体报道聚合形式。主要有: 电视媒体报道聚合报纸、 网络、 手机媒体内容; 报纸媒体报道聚合网络、 手机、 博客媒体内容; 网络媒体报道聚合电视、 报纸、 广播、 手机、 博客、 播客等媒体内容; 手机媒体报道聚合报纸、 电视、 网络媒体内容; 广播媒体报道聚合报纸、 博客、 电视、 网络媒体内容。以上五种聚合形式在汶川大地震、 甬温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经常用到。

不同媒体聚合。不同媒体聚合是指报纸、 期刊、 广播、 电视、 网络等不同媒体聚集于一个传媒机构或集团旗下, 达到经营多种媒体的目的, 以实现跨媒体、 跨区域、 跨行业战略, 做大做强传媒公司或集团。不同媒体聚合的途径主要有并购、 参股或自办媒体三种。例如南方都市报从内容和品牌核心优势出发, 一方面通过复制“改版国际国内时评深度娱乐等内容的整体输出共享”的《黔中早报》模式、 “股权式合作办报理念、 关键岗位人员、 国际国内时评等内容共享”的云南信息报模式, 等等; 另一方面, 以数字媒体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输出渠道, 实现从单媒体、 单媒介到多媒介、 多渠道、 多终端输出、 延伸, 实现内容在不同介质、 终端上的产品化。[7]

平台聚合。平台聚合是指不同媒体汇集于一个平台上进行传播, 多角度及时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在一个平台上既可文字、 图片, 也可音频、 视频, 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平台, 提高了新闻素材的多次利用率, 节省了采访成本。南都在全媒体集群构想中, 实施“线索库即报料平台+原创库即素材平台+中央库+应用库”等四个平台聚合方式, 有效地整合了各种资源, 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原创库、 应用库、 中央库三者之间实现双向循环互动, 而不是单向流动。

媒体人员采访聚合。媒体人员聚合主要是指不同媒体的记者、 编辑围绕同一个任务或目标联合进行采、 写、 摄、 编、 评等工作, 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报道影响力。例如, 南方电视台与羊城晚报经常进行联合采访,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共赢目的。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与传媒实践的需要, 人们可能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媒体聚合形式。媒体聚合在传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媒体聚合有利于扩大传播范围, 拓宽报道面, 提高报道影响力。媒体报道聚合中报纸借助电视、 网络、 广播的力量传得更远; 电视借助网络媒体影响更多的人; 网络借助电视、 广播、 报纸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一家媒体如果只拘泥于自家记者采写的报道, 那么这家媒体的报道面是有限的; 而媒体报道聚合能把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整合起来, 如此就能拓宽报道面。我国传媒属于国家所有, 条块分割, 垄断经营。跨媒体发展、 跨地区经营是不允许的。单一类型的传媒想要突破政策限制更好地发展, 走媒体报道聚合之路是其良策。

其二, 媒体聚合有利于节省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传媒竞争力。媒体聚合是传媒转型的需要, 也传媒主动参与竞争的需要。媒体聚合通过资源共享, 减少了工作环节, 节约了采写成本, 缩短了制作成品的时间。在媒体聚合中, 传播者要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 避开其劣势,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要做到扬长避短。除了扬已之优外, 还要取它家之长, 为已所用, 因此在传媒竞争的同时也要开展必要的合作。媒体聚合通过人员合作, 内容共享, 为媒体各方既节约了成本, 又提高了传播效果, 带来的是多赢。同时, 通过媒体的并购与重组, 壮大传媒实力。媒体聚合表明传媒竞争已经进入竞合时代。

参考文献:

[1] 宋昭勋. 新闻传播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 现代传播, 2006(1): 51-53.

[2] 杨娟, 严三九. 资本?创新?全球化——媒介融合的现状与未来——2008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综述[J]. 新闻记者, 2009(3): 88-90.

[3] 高钢, 陈绚. 关于媒介融合的几点思考[J]. 国际新闻界, 2006( 9): 51-56.

[4] 周建青.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12): 32-33.

[5] 王昕, 郝俊慧. 三网融合试点近一年: 悬而未决老大难问题浮现[EB/OL]. (2011-05-23)[2012-03-23]http: //tech. sina. com. cn/t/2011-05-23/09275557505. shtml.

[6] 高钢, 陈绚. 关于媒介融合的几点思考[J]. 国际新闻界, 2006( 9): 51-56.

[7] 庄慎之. 南都全媒体集群十大动作[J]. 南方传媒研究, 2010(第23辑): 17-25.

Questioning the Validity of Media Merge

ZHOU Jianqing1,2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Media merge, the article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the transla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connotation of “Media merge”, and media current situation, questioning the validity of media merge.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Media merge, while the process of Media Convergence is indeed happening. This study also analyses the presenting form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Media Convergence”.

keywords: question; media; merge; con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