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哀牢古国 第2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哀牢古国 第2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

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云南省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达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两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哀牢王柳貌率众“内附”,随即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稀释直至湮灭。后人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想像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

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是云南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相传开国之王为“九隆神话”中的“龙的传人”九隆,历时四百多年,大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公元69年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西约1260千米,南北约1930千米,国土面积约243万平方千米,范围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

据历史学家考证,哀牢国的中心地保山,是云南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在该地区的某煤矿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颔骨化石,经鉴定迄今约400~800万年,化石颌骨形态从齿弓到齿类都具有从猿向人转化的显著特征。此外,考古专家还发掘了蒲缥塘子沟旧石器遗址,找到了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约8000年,属于云南早期智人。

哀牢国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国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国内杂居了许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单指原来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内的所有“国民”。据考哀牢民族除濮系民族外,还杂居有氐羌和百越两大系。汉化以后,又有中原汉族迁入哀牢境内,与哀牢土著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哀牢国形成了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汉族为辅的多民族杂居的历史国度。哀牢国鼎盛时期的人口,仅从有史记载的两次内附统计看,就达到了54660户,571370人,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人口数字。

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矿产,茂盛的林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这里“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如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轲虫、食铁貊兽等。另外,还有“节相去一丈,围三尺余,受一斛许”的大濮竹。这里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就是优质苎麻细布,其华美有如丝织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锦;桐华布则是用木棉织成的洁白不污的布。这两种布产于哀牢,商贾通过西南丝绸古道转手贩运,秦汉之际就已远销南亚和中东,被称为“东方一绝”。张骞在西域看到此布,误称为“蜀布”。

哀牢古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些许远古岁月的信息。传说红河谷里的“花腰傣”就是哀牢国的“濮人”贵族后裔(另一说“花腰傣”为古滇国贵族后裔)。哀牢归汉后,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抵抗着“内附”后强大的汉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古哀牢国的传统与习俗,信奉原始宗教,在其他傣族地区广泛流行的小乘佛教始终未能进入红河谷花腰傣中。对于“哀牢归汉”、“绥哀牢,开永昌”为中国历史上一大盛事,柳貌顺应历史、功在千秋,但在花腰傣地区,有与我们的历史书籍截然不同的“柳貌丧国”之说。

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哀牢国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但古籍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近年来,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作为以保山为中心的哀牢故地古老文化,已逐渐透过岁月的沉沙露出远古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