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幸福不量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你幸福吗?”的讨论渐渐偃旗息鼓,时间的脚步悄然迈进2013年,一个关于幸福的话题却亘古不变。
又是一份调查
2000年12月23日,《生活时报》称:“月收入的多少是否与人们的幸福程度有关呢?调查表明,北京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1500元时,感到幸福的比例最高;金钱和地位并不太为百姓所看重;收入太低,生活保障受到威胁时,人们的确很难感到幸福,但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1500元时,人们的幸福感比例却开始下降。”
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说过:“ 我们做过一份调查,2006年的北京,月入4000元后幸福感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过7000元后反下降,月入1.5万元幸福感等同1500元的,月入1万元最不幸福。”
2013年伊始,调查报告“月薪多少才能让你在生活的城市里不惶恐?”新鲜出炉,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
谁被标签了
不去讨论13年来这些数据的可比性,也不去思索这些数据出自哪一个研究机构,这些都不重要。它们能够存在并广为流传,起码说明了深入人心。每每从金融机构出来,“拥有金钱,才能拥有尊严的生活”让人脱胎换骨,继而压力倍增。
每次热闹的讨论中,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自然总会成为众矢之的,围城内外的人都觉得生活在这些城市生不如死——月入9000元才能不担惊受怕,据说这是个正经八百的调查结果。我们不知道月入9000元以下的人是不是真的都很恐慌,但很显然,这个数字确实引发了不小的恐慌。月收入远远达不到标准的幸福小两口再也张不开嘴、笑不出声,因为不少月入万元以上的朋友都感到岌岌可危:“9000的上榜了,我们也不远了”,而他们捧着不过万的工资卡,感受着被标签的苦楚。
冷暖自知
本是一份调查,不必计较很多,所谓冷暖自知,一个人觉得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其中的多与少,谁人能分清楚。经济学中描述幸福感的无差异曲线本来就是一种假设,何来量化?幸福是对生活的感受,它源于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不认同自己的生活,缺少感受幸福的眼睛和心灵,就算浸泡在蜜罐里也不会觉得甜蜜。虽然今天的生活中物质已经是不容回避的内容和条件,但认为物质的丰富只能带给人衣食无忧,却不能保证让人感受到快乐。
举个简单例子也许能说明问题。数据表明,当前人们的收入与20多年前相比,基本增长10倍以上,但人们的幸福感随之比20年前翻了10倍吗?张泉灵的反思不无道理,2006年随着收入的增加,人的幸福感反而下降,月收入1.5万元的人的幸福感等同于月入1500元的人。
有人会说,月入1.5万元的人和月入1500元的人的幸福感绝不会相同,个种滋味也许只有这两种收入相差10倍的人自己才能明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10倍的收入换来10倍的幸福不成立,工作的压力、消费提升的压力、孩子择校的压力、交际应酬的压力、竞争攀比的压力、担心疾病而失去一切的压力,融汇在一起必然会增加体力的消耗、心神的枯竭。收入只有1500元的人没有更多选择,反而会勤勉努力,慢慢改善,体会到了平平常常的幸福和每天进步的喜悦。
要你的平常心
人在不断努力和不断让希望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更多快乐,感受到更大的幸福。谁也不吝分享这样的幸福:有了第一份工作、找到了自己的爱人、结了婚、第一次升职、第一次加薪、买了自己的房子、添置了第一件像样的家具。但随着这些东西习以为常,并且为了维系这些东西而付出更多努力,当劳心劳力变成日复一日的煎熬的时候,兴奋少了,烦恼多了,心跟着累了,幸福感当然就低了。
收入多少,生活好坏,人都要活着;月入1.5万元一天吃三顿,月入1500元也不会饿肚子,只是物质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如果计较得少些,珍惜得多些,在不断的满足中用平常心去换取想要的东西,不跟风,不量化你的幸福,自然就会少了很多压力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