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但课堂的情境复杂多变,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预设的教案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了固定程序和目标,两者存在着一定距离;而一定的预设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必须明确。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生成”,我认为就是师生都以体验内容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为学生主体创造一个自我否定和超越的空间,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必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两项工作。然而,它们似乎又是矛盾的——生成是对预设的突破,强调预设可能扼杀了师生的交流和课堂的活力,强调生成会不会又使课堂变得混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呢?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二、行动的策略

(一)宏观地进行预设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预设应该是宏观的。

首先,做好基本预设。教师必须透彻把握文本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挖掘教材的有价值因素,明确通过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勾勒出实施的基本手段,操作的大致步骤。

其次,在预设时要给课堂留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有疑问才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有疑问才有不断的进步。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教师对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再次,预设时必须考虑学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都为课堂提供了生成性的资源。这要求我们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该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才能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提几条建议:

1.集体备课,同伴互助。一个人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留白”和学情的方方面面,同时同伴互助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

2.把教案写成“教学结构”。“教学结构”强调的是理清教学思路,最好以单元为单位,把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关键性的提问、重要的指导语等写下来。

总之,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则转换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强,生成就越精彩,课堂也就越生态。

(二)微观地发掘生成

生成是对预设的一种冲突,要生成,必须诱发这种冲突。

1.预设要提供新材料,诱发学生认知并发生认知冲突。

人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学生对新的学习材料的感知兴趣十分浓厚,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补充新材料。既要增强学生的新奇性,烘托认知情境,又要拓宽教材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让学生辩证分析认知问题,尤其要增强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这样,学生就会有生成的兴趣,就会有生成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生成的感受与体验。

2.探索课堂提问策略,主动引发生成。如果说第一点引起的生成对教师来说是被动的,那么在预设中通过提问引起生成则是教师的主动行为。

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列举我听过的一个公开课片段:在讲述中国古代农民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学时大家学过《悯农》这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民辛苦劳作,到头来却落到饿死的地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反映古代农民疾苦的诗句?”这个预设问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顿时学生争相发言,形成了一个学习的高潮。

2.问题设计要揭示矛盾,引起思考。问题过浅过深都不能积极调动学生,问题的质量往往在于其是否揭示矛盾的本质。在刚才的例子中,学生的争相回答实际上是在为下一步的深入作情感和思绪的铺垫。这位教师接着让学生分析古代农民悲惨处境的原因,当一位学生谈到自然灾害时,教师问道:“那今天的农民遇到自然灾害呢?”这个问题恐怕并非预设,但是它却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认知冲突,促进了课堂生成。

3.发挥教育机智,在纠错中完成预设。学生的生成往往是随机的,不免会出现错误的认识。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能运用教学机智,合理引导,归结错误原因,反而能使其成为亮点。教师应该觉察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