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信还是粉碎?看看制造业的那些传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信还是粉碎?看看制造业的那些传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7月,阿迪达斯中国总部宣布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2个月后,2012年9月18日,英国奢侈品牌巴宝利决定不再让中国工厂代工制造巴宝利手提包。不仅仅是国外品牌的工厂在搬出中国,国内品牌如凡客也开始加快了寻找海外代工厂的步伐……制造业大规模向东南亚转移的浪潮已然逼近?

奚玉伟

江苏舜天豪舰贸易有限公司(Neeza乐鲨童装)企划经理

造成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原因是,中国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导致中国生产成本快速上升,而东南亚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中国。

其次,从长远方面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选择劳动力资源更充足的东南亚发展制造业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卢山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转移的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

国家的发展要让大多数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制造业人员工资的递增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而然也就带来了制造成本的增长。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来说,特别是低附加值、对工艺要求比较低的制造订单向东南亚甚至向非洲转移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强调了被转移的是一些低附加值、低工艺要求的产品制造。我们曾到东南亚国家做过实地考察,当涉及到工艺水平较高的产品时,他们基本是不能制造的,比如说皮鞋、西装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认为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很难代替的。其一,我们中国制造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制造工艺水平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相当高的;第二,我们行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东南亚国家,我们中国服装制造业工人至少经历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初中毕业水平,但在许多东南亚国家,相当一部分工人可能是文盲,当然我并没有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我想表达的是中国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东南亚国家,受教育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人所能够具备的工业水平,所以从工业水平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也是有优势的。

但已经有一部分的服装制造向东南亚转移也是事实,我想我们必须从思路上、方法上做出对应的改变。过去,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是靠大订单来取胜的,举个例子,像我们这样的品牌商来说,我们在意大利做面料的时候,可能100米他们就会给我们制作,但在中国起订量可能至少要3000米,才会给我们制作。如果我们的制造业不转变自己的观念,继续走原来的低价、大批量的道路,我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在面对东南亚、面对新兴国家的大批量、低成本的挑战时,我们只能在制造工艺上、订单起订数量上做一些调整,才能够在订单东南飞的趋势下经受住考验。事实上,小单量、多品种才是未来高、精、尖服装业的需求,甚至我们要做好向欧洲人争市场的心理准备,原来小单量、复杂工艺、高价格的服装大多是欧洲国家,比如说意大利人制造的,今后我们中国人要想办法把这块蛋糕拿下来,提升我们的工艺水平,降低我们的起订数量,提高我们的产品附加值,不再去跟东南亚人争那块已经很难再争的低价蛋糕。

周世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美经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纺织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周边国家转移已是不争的事实,东南亚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的价格低,每人每月只要四五十美元,但是在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劳动力的价格已经上升到3000元左右,甚至在沿海省份3000元左右的工资都招不到工人。同时来自英国招募组织Hays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薪资的大幅上扬,使得原本同处于原料价格上涨背景下的孟加拉、越南、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更具吸引力。这种调查结果更是说明了中国劳工价格上升是纺织服装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重要原因的最好证据。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人民币汇率是否保持稳定,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2%,那么对于外贸企业来说简直是一个噩梦,因为那样中国的外贸企业将只剩“赔本赚吆喝”。其实在现在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微薄了,不能再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压力了。

传言2 库存危机?

一位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的一句不经意的“调侃”,竟在纺织服装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假定所有服装厂关3年,消费者的衣服都够穿。”言外之意是,当前服装行业超大的库存量已足够满足全国消费者3年的购买需求。这句话究竟能否反映服装行业的实际情况?

陈志高

雅戈尔服装控股公司副董事长

对于库存,我认为这和品牌的渠道结构有关,有的品牌的渠道以加盟为主,有的品牌主要是自营。以招揽加盟商形式建设渠道的品牌,其库存风险有些是无法控制的;而以渠道结构自营为主的品牌对库存的控制力度就比较大。雅戈尔的渠道90%采取自营方式,这就有效地控制了库存。此外,自营的好处还可以对市场快速反应,并将品牌建设融入到产业链中,充分利用雅戈尔成熟的产业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紫明

卡宾(Cabbeen)服饰(中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高库存”对于整个大行业一直是存在的,无论是库存,还是金融危机,能够面对和抗衡的是“品牌的价值”,库存不是最大的问题,品牌没有价值才是最大的问题,每家公司都存在库存,这是需要面对的。而卡宾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的把每件衣服设计好,脚踏实地的管理好每家店铺的销售、陈列、橱窗,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给他们传递的理念,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及满意度。我们一直在坚持做,在这方面卡宾并没太大压力。当然,在未来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在这方面下功夫。

卢山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库存危机在任何一个经济危机时期都会出现,如果了解过经济危机的概念,就会知道经济危机有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商品大量过剩。生产过剩实际是我们中国大多数服装企业,在从高歌猛进的中国黄金10年转变到现在全球经济相对衰退的阶段出现的必然状况。当面对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黄金年代时,很多人没有想到会出现库存危机的状况,也就没有从企业创立初期开始就重视这一问题,库存危机反映了早期很多企业是在用一种相对原始、粗放的态度面对市场,而没有在库存消化渠道、销售模式,甚至是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做出完善的统筹规划。

在面对库存危机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妨可以参考一下西方的奥特莱斯,这个产业在西方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正价服装是非常昂贵的,但到了奥特莱斯之后,他的价格就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了,而我国的品牌商、零售商在如何对服装进行梯度销售的观念上相对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做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如果把服装的产业比作一头猪,我们不能只瘦肉,我们还要考虑用合适的方法把其他的部位也消化掉,如果我们只考虑瘦肉,那么库存就会越来越大。现在从零售业来说,我们国家这种分级销售的概念还比较缺乏,我相信我们中国的市场是非常大的,非常具有潜力,如果做好合理的销售政策、营销政策等各方面的统筹规划,我相信库存危机之说将不复存在。

田启明

爱登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库存现象的产生,其实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如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产生了无情的“牛鞭效应”、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导致市场这条原本就不宽广的道路变得更为拥堵、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意外库存出现等。

但是,不管是何种原因,纺织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确实发生着。由此带来的,是资金周转不灵,运营成本的增加,而这则会导致企业没有办法全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之中,没有办法吸引到消费者,销量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反复,企业就被硬生生地拖入到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也许有人会说,库存现象普遍存在,坦然面对和接受就好。但是,真正精明的商人在面对企业库存的时候,会尽快拿出解决措施和方案,帮助企业度过这一危机。无论是网上直销,还是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加强企业管理,都是企业在前行中摸索到解决库存危机的合理方法。

传言3 制造业倒闭潮?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持续至今,企业“倒闭潮”的势头有增无减。由于经营困难、转型失败骤然停业倒闭的中小服装企业开始在沿海上演。2012年下半年,一向风光无限的温州也开始频现企业“异常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制造业的倒闭潮在2013年是否会继续发酵?

高德康

波司登集团董事长

目前的外销乏力如果是国际经济低迷引起的,那么国际经济总有复苏的时候,但更令人担心的是,纺织服装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产业链的永久性转移才是最大的影响。十多年前,欧美订单大量流向中国,促成了中国纺织产业链的迅速完善,中国因此成为世界服装加工厂如今订单向东南亚转移,产业链可能会随之转移,的确令人担忧。追逐订单而去的首先是成衣厂,然后是上游配套产业,如今很多服装厂打算迁往东南亚。据了解,孟加拉等国到处都在建服装厂对他们来说纺织服装业方兴未艾,正是大力发展的时机。

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链配套齐全,东南亚产业链一旦形成,我们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他们的人工工资比我们低很多,设备也不错,很多设备水平超过中国。一旦这些国家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形成,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就会受到致命冲击,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及“民生产业”的优势地位必将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亿万农民就业的独特优势也将失去,进而势必影响就业稳定,影响产业和经济发展。

马遥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

“低附加值+价格战”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存的重要“法宝”,多数企业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赚取微薄利润。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举措,从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传统制造企业涉足产业链更多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走出困境。

高附加值和低价格永远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高附加值和低价格看似矛盾,其实也可以相互融合,关键看企业如何创造性运用和把握。企业应该对“高附加值”正确认识,不能单纯地认为“高附加值”就是多添加产品的功能,一双鞋、一个打火机、一个剃须刀,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不需要也不宜太多,事实上,能把最根本的“一个价值”做好并坚持下来就能帮助企业长青。

卢山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制造业倒闭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我个人认为制造业倒闭与否关键看是否能够完成自我观念的转变,将过去只接受国外大订单的观念做一些调整,结合国内市场的现状和需求,将“外单”转为“内单”,接收一些国内中、高端品牌商的小批量、精工艺订单。现在倒闭的制造业很多是做外单的,这些做外单的制造企业基本不做内单,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做内单的制造企业发展得很好。

制造业倒闭的现象,在我看来,恰恰是一些中国服装制造企业和中国服装品牌企业联手的大商机。对于现在的中国服装行业来说,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品牌企业与中国的制造企业接轨度并不高,两者之间的信息严重的不对称。我们也曾尝试找一些给国外品牌做加工的国内制造企业跟我们合作,但他们对于我们这种小单量、多品种的经营模式是不理解的,也基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的很多生产制造企业,总是一开口就是订单量,前两天我在面料展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单款单色起订量8000米,目前在国内能够做到起订量8000米的企业是有限的,其他起订量达不到的企业难道就不合作了么?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做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的高端服装,这样的高起订量也许将损失大量的国内订单。我们在与意大利的制造企业合作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就能够很好的处理这样难度较高的订单。

说个不贴切的比喻,现在的中国制造企业水平已经是“高级技工”了,不再像早年间四处揽活的“普通民工”,我们中国实际上应该走这个高级技工的道路,高级技工做的就应该是精品,既然是精品,那一定不仅仅是订单量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附加值在里面。我相信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制造企业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果宁肯死都不改变,那就只能等死,期待我们中国的一些过去只做外单的优秀加工企业实现转型,能够与我们这些对产品制造工艺要求较高的国内品牌企业联手,共谋中国服装的新发展。

奚玉伟

江苏舜天豪舰贸易有限公司(Neeza乐鲨童装)企划经理

因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各项支出不断增加,导致利润太薄,企业难以生存。

从事劳动力的人群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不愿在进入工厂工作,导致企业不得不提高待遇招收劳动力,使得用人成本越来越高。

国外订单的逐渐减少,欧美经济危机使得欧美企业寻找比中国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合作,导致中国订单大幅减少,使企业资不抵债最终破产。

传言4 关店潮?

从去年一开年至今,国内运动品牌企业全线进入“关店潮”。根据2012年年报统计,李宁、安踏、匹克、中国动向、特步、361度这六大国产运动品牌中,只有361度去年店面数量小幅增长217家,其他五大品牌关店总数接近5000家。

卢山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关店潮其实与库存危机、经济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现在关店潮集中在两个品类,一个是运动品牌,另一个是部分商务男装。分析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消费人群在着装观念方面的改变,就拿运动品牌来说,老一辈人将运动品牌理解为休闲服,因此,他们会在很多较为正式的场合也穿运动品牌的服装,而运动鞋则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穿的。现在我们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他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类型的衣服了,那么他们对运动品牌的需求就大大下降了。

其二,我认为国内的很多品牌在科技研发、品牌成长等方面投入的太少,关店也就不可避免了。还是以运动品牌来举例,每年阿迪达斯、耐克这些品牌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其实是很大的,这些技术是能够提升品牌价值的。我们能给他们做代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做好运动品牌,其实这是两个概念。像技术研发这样的工作不赚钱甚至还要投入很多钱,只有做了才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赚钱,但目前来说国内很多企业的投入真的太少。

最后一点,就是中国服装的同质化问题,在过去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服装同质化不易被人们发现,而在当今,同质化的服装只有死路一条。我认为今后服装品牌有两个可以赚钱的方面,一个是快时尚,像ZARA,H&M这样快速反应、物美价廉,或者物不一定做到十分完美,但是价廉的品牌;第二,是能够找到自己独特消费人群的品牌,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消费,如果做不到个性化,也做不到性价比,在今后的消费态势里面,很难生存。

张庆

北京关键体育营销机构总裁

体育品牌大量关闭零售门店不单单是一家企业的行为,几大品牌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体育企业的经营状况遇到了一个增长的瓶颈。

目前采取措施进行渠道优化的品牌,关闭的都是些低效店铺,评效、单位面积产出比都比较低。或者是租金过高的铺面不太合算,还有小面积店铺、竞争力不够强的分销商。这实际上是在优化,长远来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还在逐步提升,城市化的进程还在持续,体育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也在逐渐深化,长期还有增长空间。只不过,过去粗放式经营增长速度太快,来不及也不需要去优化计划,包括在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上,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就可以保持增长。现在竞争摆在面前,太粗放带来库存的积压等弊端显现,也恰恰是优胜劣汰。好的企业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差的企业被淘汰掉,整个品牌的集中度有提升的过程。其实这个行业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品牌,必然有淘汰。

但关店仍然解决不了库存的出口问题。这还需要一些新的措施,比如工厂店的开拓、团购市场的开拓、网购市场的开拓,还有校园店等等,要多方面多举措地想办法才有机会。当然那只是消化了现有库存,长期来看,每年都还有新的订单增加,还要考虑自身的品牌定位,包括价值链管理的效率的提升等。

王烨

服装资深营销人

继去年李宁,匹克等中国运动品牌出现大规模关店潮之后,今年服饰行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作为市场一线的服装人,我也发现终端今年有大量店铺转租或转做其他,这对于服饰行业来说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考验。服装行业形成关店潮,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一些因素造成:首先是中国宏观经济对服饰行业的影响,为应对国际金融环境,中国市场流通货币不断增发,通膨上行,这无形之中造成服装企业制造成本、流通成本,销售成本的提高以及终端零售价格的提升。而政府只能采取紧缩银根,收缩资金,但首先压缩的就是制造业企业信贷,这对传统服饰行业的影响是致命的,中国大部分服饰品牌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没有根基,成本的增加,对于企业的经营运转很容易出现资金链问题。

其次是中国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到位,导致中国地产价格的飚升,无形中也导致商业地产及终端店铺租金的飚升,服装企业的制造和管理成本都在提高,终端店铺营运成本的提高对于脆弱的中国服装行业更加是雪上加霜。

第三,我个人认为是服装行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并没有在过去服装行业辉煌岁月中形成,服装企业的品牌力、管理力、产品力并没有在行业形势很好的时候打造,特别是产品力和品牌力没有打造好。所以,宏观经济和行业环境的恶劣只是对于服装企业关店潮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自身,是服装品牌自身内功没有修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