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及其体外环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及其体外环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中所描述的经济体是一个功能体,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但它始终处于不间断的成长与进化之中。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依赖于其体外环境的变化。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包含人、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将人置于经济体的体外环境,丝毫没有降低的重要性,这样反倒更便于我们随时强调人相对于经济体的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本文首先描述了经济体的3个层次的体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流、经济流剩余等全新概念,最后运用图形演绎的方法描述了原始经济体成长进化历程。

[关键词]原始经济体;经济流;经济流剩余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19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35-06

笔者曾在“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参见《时代经贸》2011年9月)一文中,明确提出对经济现象进行动态的整体性观察的理论主张,并从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视角,以人类祖先的生存行为现象为观察起点,引出“转换”与“吸收”两大功能,进而得出“原始经济体”的理论抽象,还对原始经济体进行了深层功能结构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及其成长进化问题做出理论描述。

经济体是一个功能体,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因此,现象世界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要素,均应被视作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

1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

1.1 人体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可区分为人、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人,是经济体得以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决定性的、第一层次的体外环境,直接与经济体相关联。一物是否为有用之物,完全是相对于人体而言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是相对于人体的有用之物或无用之物。

同样是作为经济体体外环境的社会和大自然,无论其结构如何复杂、规模如何庞大,都无法直接与经济体发生作用,它们都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来间接地作用于经济体。

人的行为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如果没有人及其维持生存的行为,便无所谓经济体的存在;没有人的成长,也无从谈起经济体的成长;没有人的进化,也便没有经济体的进化。要深入了解和把握经济体,必须要首先了解人。

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人对自身的了解,并不比对外在世界的了解更多。甚至于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类自己还仍未完全确认自己的祖先。但经过几代人类学家一百多年的努力,人类对自己祖先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现在人类学家们几乎可以确认:人类的祖先是300万年至400万年前,用双腿从某种“神秘境界”里“走”出来的。中间经历了4次身体结构上的变化:南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我们无力对人类的进化过程做出更为详尽的描述,现仅就与经济体相关联的人的一些基本属性,做一个归纳。归纳过程别注意到要将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自己的最早祖先南猿也包括进来。

我们把人的构成区分为2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6个要素,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二部分,包含也6个要素,即见、闻、嗅、味、触、识。

包含在这2大部分中的所有要素,并不是一些孤立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眼见一体、耳闻一体、鼻嗅一体、舌味一体、身触一体、意识一体。

眼见一体,以眼为体,以见为能;耳闻一体,以耳为体,以闻为能;鼻嗅一体,以鼻为体,以嗅为能;舌味一体,以舌为体,以味为能;身触一体,以身为体,以触为能;意识一体,以意为体,以识为能。

眼、耳、鼻、舌、身归于人的肌体;见、闻、嗅、味、触归于人的体能。肌体在意识的统领下发挥出体能,形成人的行为现象。

识,是人在面对外在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印象、记忆、判断、思维、想象等活动的能力;意,则是这种能力的来源。

远古人类祖先的意与识,在原始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限制下,是浑然未分的,处于蒙昧状态。其生存活动中的行为动机,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完全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但随着人类的进化,本能将逐步为欲念所取代,蒙昧将逐步为智能所取代。

与经济体体内功能相联系,意及意识统领下的人的肌体,是在生存行为中发挥吸收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识及意识统领下的人的体能,则是在生存行为中发挥转换功能的动力来源,见图1。

随着肌体、体能、意识的成长与进化,体现在经济体中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也将随之成长和进化。可以这样来形容:体能、识是经济体之“父”;肌体、意是经济体之“母”。为便于与经济体相对照,我们将人的肌体、体能、意识,统称为“人体”。

1.2 种群

社会,是经济体第二层次的体外环境,也是经济体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必备环境。但它永远不会成为经济体的直接环境。无论人类社会形态进化到何种程度,无论今后经济体的结构方式会变得多么复杂多样,人体是经济体的直接环境,这一点是始终不能改变的。

但社会又是人体赖以生存、成长、繁衍和进化的直接环境,是要对人体发生直接作用的。因此,社会对经济体的作用是通过人体间接地得以实现的。

与原始经济体相对应的社会环境是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种群。这里,需要强调远古人类祖先种群的2个特征:①种群内部男人与女人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人体种群得以延续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制度现象产生的根源。因为,人类社会制度现象,其本质含义就是确定人体与人体之间的区分,男人与女人则是种群中人体与人体之间的最初的区分。②种群与大自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种群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源,见图2。

制度现象、文化现象,特别明显的是其中的科学和技术现象,反过来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又作用于经济体,促进着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1.3 大自然

大自然是经济体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为广大、最为基本的体外环境。以经济体为本位,大自然首先是指日、地、月系统。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也都应当包含在大自然的概念之中。大自然与人体、人类社会一起提供了经济体赖以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全部资源。

可将蕴含于经济体体外环境中的全部资源归结为3个基本要素:

第一种,是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的以固体、液体和气体形态占有一定空间和质量的东西,譬如山泽之中与人类祖先的生存直接相关的动物、植物、水、土、石、空气等,我们将其统称为物质资源。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方式直接释放出来的或者是可以间接地获得的做功的能力。譬如发自于天空的风雨雷电和来自于太阳的光线,以及来自于地下的热量等,我们将其统称为能量资源。

第三种,是蕴含于整个宇宙的信息资源。信息,20世纪才为人类所认识;关于信息的本质,说法也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的,区别于物质与能量,并与之相并列的第三种存在。

本文将信息定义为:人体所获得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得越多,信息量就越大。两棵果树,这棵树上果子多些,另一棵树上果子少些。第一次在另一棵树上吃到少一些的果子;第二次,在这棵树上吃到多一些的果子;第三次就会再次来到这棵果树下。果子所处方位的不确定性在减少。

大自然无法直接与经济体发生关联,与社会环境一样,也必须通过人体才能发挥出对经济体的资源保证作用,见图3。

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指的是经济体体外环境中所蕴含的全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的资源则是指作为人类生存行为直接获取对象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对于一个给定的经济体,如果说广义的体外资源是广大或无限的,那么,其狭义的体外资源就总是有限的了。

与远古人类祖先生存状态相伴随的原始经济体,其狭义上的体外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不包括能量资源,也不包括信息资源,只包括物质资源中极小的一部分,其全部内容也仅限于生长于山泽大地之中的、可供直接食用的瓜、果、鱼、兽等动植物资源。

2 经济流

2.1 经济流的概念

人类祖先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重复其“摘吃果子”、“掘嚼根茎”、“擒食鸟兽”等进食行为。原始经济体体外环境中的资源要素,在加入人类祖先重复不断的进食过程,从而也是加入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重复不断的实现过程之前,本是一种与经济体无关的游离状态下的存在。一旦通过人体的行为被加入进来,处于游离状态的资源要素便会沿着两种功能相互作用所规定的方向,形成一股有序的流动。

我们将被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重复不断的实现过程纳入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体外资源,称为经济流,见图4。

2.2 主流与潜流

原始经济体的经济流可区分为2个层次。原始经济体是以可供人体直接食用的瓜、果、鱼、兽等动植物资源为其直接转换与吸收对象的,因此,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是原始经济体体内经济流的主流。然而,伴随主流一同被纳入原始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还要包括部分其余的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以及能量流和信息流。这部分经济流,并不与人体的行为目的直接关联,而是处于一种不为行为主体所知的潜藏的状态,因此可称之为潜流,见图5。

经济流中包含潜流,这一点是由经济体结构规模与结构形式的有限性与体外环境结构规模与结构形式的广大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蕴含于规模广大的体外环境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其结构方式要远远复杂于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物质、能量、信息在体外环境中本是一种难以分解的混合状态下的存在,当狭义上的资源要素以主流身份被纳入经济体时,能量流、信息流以及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也必然潜藏其中。

2.3 经济流的流向

如前所述,在本文的图示法中,转换为先,位于经济体的右侧,朝向经济流的来源;吸收为后,位于经济体的左侧,背向经济流的来源。在这种结构关系中,转换好似一面法力无边的“魔镜”,突然将体外资源要素的游离之“魂”,化为一股有序的“流”,摄入经济体体内,再抛向吸收的“胃囊”。经济流的流向与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与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则是相反的,见图6。

2.4 经济流的冷与热属性

流经经济体的经济流,要经受经济体体内2种功能的同时作用。从转换一方看,体外资源逐步由无用之物变为有用之物的过程,正是其原有的外部形态及内在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分解或释放的过程;从吸收一方看,体外资源逐步以有用之物被耗费或吸收的过程,则是其处在不断释放、分解和改变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及内在结构又在不断消失或隐没的过程。经济流在转换与吸收的功能作用下,亦生亦灭。我们比喻地称:处于转换功能作用之下的经济流具有“热”性;处于吸收功能作用之下的经济流具有“冷”性。

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变化,直接体现着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区分,因此也可以说,转换功能具有热性,吸收功能具有冷性,见图7。

在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紧密合一的。因此,流经其间的经济流,在同一瞬间既要表现出热性,又要表现出冷性。除非是转换与吸收之间发生了实际分离,否则,经济流冷热属性的变换并不会表现为经济体整体上的冷热更替。

为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观念上将转换与吸收做一个暂时的分离,使两种功能各归其固有的结构方位。假想:有一股经济流正非常缓慢地以极为松散的粒子状态流经经济体。

当有一颗经济流的粒子流经白框时,见图8,黑框中是空的,这意味着转换功能正在发挥作用,吸收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济流呈热性,或称经济体呈热性。

当这颗粒子流经黑框时,见图9,白框中是空的,这意味着吸收功能正在发挥作用,转换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济流呈冷性,或称经济体呈冷性。

伴随着这股经济流的持续流动,经济流将会发生“热转冷”、“冷转热”,往复不断地交替变换。经济流密度越大、流速越快,冷热交替的频率就会越高。冷热交替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经济流既要呈冷性,又要呈热性,结果就是动态的冷热均衡。

我们将这种冷热均衡状态,称作经济流呈中性,或称经济体呈中性,见图10。

转换与吸收,一体两面;经济体、经济流与行为现象,三位一体。转换、热性、动,三者相对应,为一面;吸收、冷性、静,三者相对应,为另一面。

转换功能起作用的时刻,正是经济流呈热性的时刻,同时也正是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表现出动的特征的时刻;吸收功能起作用的时刻,正是经济流呈冷性的时刻,同时也正是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表现出静的特征的时刻。

因此,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和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加以描述。当我们描述经济流的冷热属性的时候,也就是描述了人体行为的动静特征,同时也正是在描述经济体的功能结构。

2.5 经济流剩余

源自经济体体外环境,包含着主流、潜流两个层次和物质、能量、信息3个要素的经济流,在流经经济体之后,有2个而且仅仅是2个去向:①被彻底转换与吸收,留存于人体之内,消失于经济体;②因无法进一步被转换与吸收,而被排出人体,留存于人体之外。被排出人体的经济流,同时也可视为被排出经济体。

留存于人体之内的经济流,将直接形成人体,维持人体的存在、成长和进化;留存于人体之外的经济流,将会直接造成人体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将会反过来间接地造成人体的变化。我们将第二个去向的经济流称为经济流剩余,见图11。

经济体作为功能体,本是一个无形的存在,其自身并不含有、也从未留存资源要素中的任何因子。因此,作为经济体功能实现产物的经济流的实体,并非果真是留存于经济体之中,而是留存于经济体的体外环境之中,即留存于作为生存行为主体的人体之内或人体之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

但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与人体的行为过程却是同步进行,毫厘不差的,因此,完全为人体所吸收,留存于人体的经济流,可视为形成人体,而消失于经济体;被人体所排出经济流,也可视为是被经济体所排出。

经济流流经经济体之后会产生剩余。这一点,与经济流中包含主流与潜流的道理一样,也是由经济体体外环境结构规模及结构形式相对的广大性和复杂所决定的。假如经济体的结构规模及结构形式与体外环境完全吻合,则根本就没有转换与吸收体外资源的必要。经济体体外环境中处于复杂的、混合状态下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作用下,化作经济流之后,一部分得到了彻底的转换与吸收,留存于人体;没有得到转换与吸收的部分,则要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形成经济流剩余。

2.6 剩余的构成

经济流区可分为主流与潜流2个层次,进一步还可以区分为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其余的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4个构成。

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即大自然直接赐予的可食用之物,经过经济体转换与吸收的部分,以化学能或生物能的形式留存于人体之内;未能转换与吸收的部分则主要以粪便或体热的形式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在人类祖先谋求生存的活动中,奔跑时无意中碰到的石块,攀爬树木时无意间触动或折断的树枝等,以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人的肌体的各种活动本身,都应被视为经济流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显然,这部分物质流是不能被原始经济体进一步转换和吸收的,因而要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一只果子或一块兽肉,当其被纳入经济体而成为转换与吸收的对象时,其生长和成熟过程中所转换与吸收的太阳能、化学能等等,此时都具备着被纳入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含义,此即所谓能量流。此外,日复一日的奔跑、攀爬等觅食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过程,因此,也应一并被视为能量流。能量流,除被人体吸收的部分之外,剩余的部分均以热能的形式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与我们关于原始经济体的理论描述相联系,在摘吃果子这样简单的行为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的流动。我们的那位祖先起初并不知道哪里有果子可摘。经过一番寻找,才来到一棵果树下。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一切,已经作为“印象”或“经验”留存于他的记忆之中。下一次饿了的时候,他会很快找到这棵果树。没有找到这棵果树之前,这棵果树的方位对他来说是不确定的,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大大地减少了。这就是信息在流动。由人类远古祖先穴居的山洞通往果树的那条蜿蜒小路,就是信息流经的“印迹”。

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经济流中的信息流是没有剩余的。人类祖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存活动中,通过感官和心智所体察到的一切,都意味着相对于他来说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的减少,都将以印象、记忆、经验、知识的形式日积月累地留存于意识之中。即使会有所遗忘,而遗忘本身就是一种意识现象。因此信息是不能被排出人体而留存于人体之外的。

经济流剩余由物质流剩余和能量流剩余2部分构成,不存在信息流剩余。可以对经济流剩余做一个归纳,见图12。

3 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在我们的描述中,转换与吸收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功能存在,不难看出,关于原始经济体的描述,只要稍加改动,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动物,甚至是植物的生存行为。但必须牢记:我们所描述的原始经济体,其最直接的体外环境是远古人类祖先的人体,而不是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他动物和植物均被视为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资源,都是相对于人体而言的有用之物。

原始经济体是针对远古人类祖先单个人体的生存行为所给出的一种功能描述。无论是其结构规模,还是其流量规模,都取决于单个人体的胃口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原始的转换与吸收所能够推动的经济流,其主流是物质流,并且仅限于大自然直接赐予的可食用之物。

人类祖先生存于种群之中,这种社会结构是十分松散的,至少在觅食过程中,他们是单独行动的。在通往未来经济生活的大道上,人类祖先总是群体出发,又分头行动,各自头顶一点“黑白闪烁”的原始经济体之光。

此消彼长、冷热更替、动静有常的经济体,是这样一种功能体:其自身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却带来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流动;其自身是物质、能量、信息循环流动的必经之路,物质、能量、信息却未在其中有一丝一毫的留存。“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经济体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伴随着经济流的累积,造成了包括人体在内的体外环境的变化。

经济体体外环境的变化,首先是人体的变化。人体的变化集中表现于其生存能力的增强。原先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四处寻找果子,如今早已知道果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摘到更多更好的果子;原先只能吃到一两种果子,如今早已知道还有哪些种果子也可以食用;原先吃不到或只能吃到野兽的生肉,如今发现偶尔拾到的被野火烧熟了的兽肉更加可口。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范围和深度在扩大和加深。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肌体、体能、意识的成长。人体的成长又会反过来造成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增强。原始经济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增强,意味着原始经济体在成长。

因为人体在成长,所以原始经济体必然要成长,但其成长不是没有限度的。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要受到来自5个方面的约束。

第一个约束:结构规模的有限性。人类祖先的肌体、体能是有限的。这集中体现为其胃口容量的有限性上面。尽管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范围在扩大,但一次进食所能够转换和吸收的食物数量毕竟有限。

此外,人类祖先的意识也是有限的。在远古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下,尚未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祖先除了直接觅食以外,其余的一无所知。人体的肌体、体能、意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原始经济体结构规模的有限性。原始经济体本身无法突破这种局限,因此,在本文的图示法中,用以表示原始经济体结构规模的由黑白两色所构成的方形面积的大小,在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不能改变的。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不表现为图形面积的扩大。

第二个约束:原始经济体体内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相对等。无论原始经济体成长到何种程度,绝不会出现转换大于吸收或吸收大于转换的情况。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分别代表两种功能的黑色面积与白色面积,始终是相等的。

第三个约束: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在原始经济体体内的结构方位固定不变。转换为先,永远朝向经济流的来源;吸收为后,永远背向经济流。不可互换。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代表转换功能的白色,始终位于图形的右侧;代表吸收功能的黑色,始终位于图形的左侧。

第四个约束: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相反,即两种功能的效用各自由大至小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表现在图形上,就是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由右向左,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由左向右。箭头的方向不可改变。

第五个约束:转换与吸收二体合一,不可脱离。一旦脱离,则意味着经济体的消失。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分别代表两种功能的白色和黑色,始终是连接在一起的。

原始经济体的6个属性:规模有限、功能对等、先后有别、方向相反、二体合一、此消彼长,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前5个属性都不可能发生变化,唯一能够发生变化的,是两种功能之间的相互消长关系。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曾假定两种功能的相互消长呈线性变化,现在我们仍保持这个假定,通过图形来推演原始经济体成长的整个历程,见图13。

由体内功能增强所带来的原始经济体的成长,并不表现为图形中黑白两色乃至整个方形的面积的增大,也不表现为两相对等、先后有别、方向相反、二体合一这些属性的任何变化。而是仅仅表现为:伴随着经济流的持续流动和循环累积,两种功能相互消长关系的变化。消长关系变化的结果,是两种功能在原始经济体中的地位关系的改变。

在最初状态下的原始经济体中,能够被转换与吸收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是单一而有限的,人类祖先没有进行食物选择的自由,原始经济体的体内功能极为有限,两种功能的地位关系是:吸收完全从属于转换,转换完全决定着吸收。表现在图形中,就是代表转换的白色完全处于上方,代表吸收的黑色完全处于下方,参见图13-0。

伴随着体内功能的增强,能够被转换与吸收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在逐渐扩大,此时,人类祖先开始获得更多的食物,并可以有选择地进食。吸收对转换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转换与吸收的地位关系开始发生改变,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转换功能的支配地位由此开始逐步让位于吸收功能。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原先处于上方的代表转换的白色,逐步让位于原先处于下方的代表吸收的黑色。这就是原始经济体成长的全部含义。

原始经济体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里,体内的功能结构都处于不同形式的平衡状态。图13显示出7种平衡状态。

图13-0中,转换功能完全处于上方,吸收功能完全处于下方。这表明吸收完全由转换来支配。我们把这种平衡状态称为原始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在初始平衡态下,食物种类单一,数量有限,人体之外不存在选择机会。此时,经济体所体现出来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极为微弱的,属于经济流累积的初期。前面那位人类祖先的第一幅进食图景,参见(“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冯力,《时代经贸》,2011年9月,图2),可近似地看作是处于此种状态。从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上,观察不到明显的阶段性区分。此时的人类祖先,严格地讲,远没有具备人的本质特征,是蒙昧状态下的生存本能在支配着人体的生存行为。

图13-1和图13-2所显示的平衡状态,称为“对等过渡平衡态”。图13-1显示出经济体开始成长。此时,人类祖先的觅食能力有所提高,与时同时,经济体所体现出来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也有所增强。在这种增强的同时,吸收功能的地位有所上升,吸收不再完全为转换所支配。在图13-2中,吸收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转换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对等过渡平衡态”下,由于食物种类增加,人体之外开始出现选择机会,但人体之内尚无选择意识。

图13-3中,转换与吸收之间的地位关系完全对等,这也是整个过程中唯一的一次地位对等的机会,称为“对等平衡态”。“对等平衡态”下,食物种类的多样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人体之外存在着足够的选择机会,人体之内的选择意识即将生成又尚未生成。

图13-4和图13-5所显示的平衡状态,称为“临界过渡平衡态”。在这种平衡态下,两种功能已经开始转向了各自的反面,转换功能开始让位于吸收功能,吸收功能反过来开始支配转换功能。食物种类进一步增加,人体之外的选择机会进一步增多,人体之内的选择意识开始生成。

选择意识一旦生成,则意味着本能开始为欲念所取代,蒙昧开始为智能所取代。本能的行为动机开始为欲念支配下的行为动机所取代;蒙昧的行为方式开始为智能的行为方式所取代。一块生肉和一块被野火烤过的熟肉,这位祖先不加选择地吃了一块生肉,或同样是不加选择地吃了一块熟肉。从外在现象上看,动机不为欲念所支配。但体内的真实感受会告诉他,下一次要选择那块熟肉。再有机会的话,欲念就会发生作用了。有选择意味着有欲念,能选择意味着有智能。欲念与智能的生成是原始经济体成长带给人体的最显著变化。

在欲念的支配下,人类祖先开始有选择地吃到更多种类和充分数量的食物。再也不是摘到什么吃下什么、摘得多少吃下多少。这预示着人类祖先的“幸福”时光即将来临。行为过程的阶段性区分,从这里开始逐渐显露。

图13-6所显示的状态,称为“临界平衡态”。代表吸收功能的黑色完全处于上方,代表转换功能的白色完全处于下方。此时,受到各方约束的原始经济体所能够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转换功能的支配地位完全让位于吸收功能。这也是行为现象上的阶段性区分最为明显的时刻。前面的那位祖先的第二次进食,参见(“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冯力,《时代经贸》,2011年9月,图3),可近似地看作是处于这种状态。这位祖先在他图中的演示过程中,无意之间画出了一道人体体表的分界线,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发现和确认转换与吸收这两种含义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功能存在。

人体中的欲念已经形成。狭义资源上的有用之物的种类,已经为人体中的智能区分完毕。我们的远古祖先终于迎来了“想吃什么,就摘得什么”、“想吃多少,就摘得多少”的好时光。

“福兮祸所伏”。我们的祖先此刻正沉浸于幸福时光,尽情享用着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美食。但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就在此刻,与其生存行为形影相伴的功能体——原始经济体,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它的尽头。

自初始平衡态,随着经济流的累积,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地位关系始终在发生着改变。但这种改变,在前述5个约束条件下,经历了6个步骤,来到如图13-6所示的临界平衡态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入了一个“死结”,达到了成长的极限,再也无法成长了。即使耗尽全部体外资源,也无法在维持经济体原有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解开这个死结。

第7步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远古祖先,此刻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遇的两难选择:要么守住死结,坐吃山空,耗尽资源,等待死亡;要么打破死结,无中生有,生出新资源,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