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绩、困惑与希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绩、困惑与希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码摄影》:钱老师您好,以您在影像器材相关科研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百诺、思锐、富图宝、佳鑫悦为代表的国产三脚架品牌的技术和工艺发展水平如何?

钱元凯:目前国内三脚架厂商数量众多,但各厂的工艺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几个知名品牌高端产品的制作水准已经得到了欧美主流市场的认可,但总体上还有质量提升的空间。目前国家照相机标准化委员会正在讨论新的三脚架产品标准,我借此机会征集了30个不同的三脚架样品,同时联系了多个科研领域的技术人员,希望能通过试验确定一个三脚架动态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和量化标准,以便进一步提高国产脚架的质量。过去我们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三脚架上使用单反相机的中高速快门用快门线拍摄时,反而会导致清晰度下降,如果连接长焦距镜头,这种问题会更突出。胶片时代我们能抓到这个规律,但是没法量化,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我们能够立刻获得测试样本,所以现在有条件来量化、测试它们,并找到比较科学的解决方法。例如:1/60s(约16ms)、1/125s(8ms)这样常用的曝光时间,在三脚架上持握相机手按快门和在三脚架上用快门线释放快门,后者往往不清楚。这是由于反光镜抬起造成的震动,至少会持续20ms,这种轻微的高频震动人感觉不到,但相机放在脚架上短时间曝光时正好处于这个震动的阶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三脚架的动态稳定性才是保证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数码摄影》:那么这个问题跟脚架哪些技术指标有关呢?自重更大的脚架能解决么?另外,您能否透露一下哪些三脚架在您刚才提到的问题上表现较好?

钱元凯:大家都关心哪些更好,但这个我现在回答不了,要在科学的量化试验之后才能知道谁更好,这个试验要花掉很长时间用复杂的仪器设备配合一套专门的测试算法来获得相应数据。至于跟什么有关,至少可以确定和自重关系不大,主要和三脚架的材料与结构有关――比如,三脚架上常见的橡胶脚垫,有些厂商做的很软,这就像是给脚架下面加了一个弹性垫,如果换成金属脚钉或硬橡胶就会好些。再比如,云台快装板的软橡胶垫,弹性与厚度越大动态稳定性越差,如果使用软木就能改善很多,这些问题是比较明显的,至于其他的部件,比如锁紧装置、脚管、中轴诸多零部件的材料和结构选择,就需要在这次测试中逐步考察清楚了。

为什么要关注中山的影像制造

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的照相机和镜头市场就被进口相机和镜头占领了,而且这种占领没遇到什么抵抗――不过当捷信和B+W们也想迫使中国市场接受他们的高价格时,国人的消费欲与钱袋子之间的矛盾,终于让中国企业迎来了反击的机会!尽管伟峰们的早期尝试并不算成功,但在珠三角地区,以中山的三脚架制造为代表,星星之火,逐成燎原之势,如今无论是摄影摄像三脚架、云台、滤镜还是更为复杂的交换镜头、TTL程序闪光灯、无线遥控拍摄系统乃至影视拍摄的周边产品,国产的影像附件制造企业不仅向国内消费者,也在向国际市场展示着他们的自信和决心。我们好奇这一切背后的故事,于是我们决定前往中山、深圳、佛山,通过镜头和文字,让国内消费者,对如今早已不再是“吴下阿蒙”的国产影像附件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准确的认识!

《数码摄影》:目前国内自有品牌的摄影附件――特别是三脚架、云台的制造,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中山市周边这些地方。那么中山的模式是否有可能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

钱元凯:目前来看,珠三角的制造业和中国的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在这个地区已经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了,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必须依赖不同领域不同企业间的协作生产,以前国产相机做不好的原因之一,就因为什么都想自己做,但你不可能把每一样东西都做好――特别是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不但要做好,还要把成本控制住――只有在某个具体领域最专精的厂商,才能做到投入产出比最大化,一个品牌只要把关键的1~2个环节把握住就可以,其它的最好交给别的企业来做。这样才能在质量、交货速度、成本控制三个方面达到最优组合。在影像制造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加工厂与客户之间甚至可以先电话确认生产再签合同,这样新的设计转化为产品的速度非常快,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还要看到,除了零部件的加工,特殊生产设备的供应、原材料、有色金属、橡胶、碳纤维的供应与初级加工、表面处理、这些也都要依赖于其他企业的配套。但是现在珠三角洲实现了这样的条件,首先配套的代工厂涉及领域繁多,摄影附件所需的零件都能找到合适的加工企业。而且配套零件的质量和性能上有了保证,使品牌商的设计目标能比较容易达成,才能在大规模商业生产中保证质量稳定同时控制成本。比如据我所知,这次百诺进入滤镜领域,它首先进行产品设计、提出标准,然后精选国内技术精湛的各专业工厂分别完成各个加工环节,最后通过自己组装并严格控制质量,从而一举形成一个优质的滤镜品牌。没有这样成熟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就不可能形成中山的生产模式。

《数码摄影》:之前我们在中山参观一些脚架企业时发现的一个问题,整机设计制造能力强的企业,零部件加工能力也比较突出,这和国外的情况似乎有一些区别。

钱元凯:因为国外的企业已经经过了成熟市场长期地淘汰、筛选,企业的定位早已经确定下来,国内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时间并不长,也仅局限在几个地区,因此先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加工水平与能力反而更高。回到大厂卖零件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好事情,百诺、思锐等厂商加工能力强、生产规模大,替周边规模小的厂商代加工一些关键零件,可以带动一批企业做起来,反过来也刺激大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关于三脚架的性能衡量

三脚架、云台等附件在拍摄中的实际表现很难量化,特别是文中提到的由于反光板振动导致脚谐振的问题。拍摄者的使用习惯也影响他们对这类产品的主观评价。此前《数码摄影》全球实验室一直采用在模拟强风条件下的连续拍摄成功率,钱元凯和他的学生则在规划一种更为复杂的动态环境测试手段,以获取脚架的稳定性和吸震性。

《数码摄影》:您认为面对捷信、曼富图、竖立、FLM等国外对手时,中山的厂商向外发展的竞争局面很乐观么?

钱元凯:单就三脚架来说,百诺、思锐这些厂商其实已经在国外站住脚了,而且这些年下来,这个性能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些设计咱们还有优势,比如脚管反折的“旅游便携”三脚架,还是国内厂商先做的,国外跟在后面学,只是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人申请专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价格便宜,还是那句话,外国人看重性价比。当然,其他中小品牌想站住脚,耐用性和售后的问题也得考虑,因为国外认为这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不该那么容易坏。当然有的市场宽容度会高些,比如日本有规定,低于5万日元的产品,质保期2年以内就可以。但关键问题在于,别人产的脚架不坏,你的坏了,就别想站住市场了。不过云台特别是高端云台,国外品牌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只是这些产品在国外多为专业摄影师在用,市场容量不大。对于消费市场来说,设计有创意、操作人性化、价格便宜的产品才有价值,这个国内厂商将来还是有希望做好的。如果高端云台也能做好,也是好事,技术上有制高点了,对品牌推广有利。说到这,我觉得国产厂商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其实面临的最主要压力还是市场推广、这块必须得大笔资金砸下去,才能产生效果,要不做得再好,别人不知道。现在的国外展会,无论是日本CP+、美国CES还是德国Fotokina,能独立参展的国内厂商有多少呢?无外乎百诺、思锐、精嘉这几个,现在看富图宝能通过商参展,也算一个。其它二线品牌个别偶尔能参加,但总得来说,这一块需要资金砸下去,大厂看来问题不大了,中小厂商比较困难。

《数码摄影》: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地区的这些附件厂商特别是三脚架厂商面向国内市场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呢?

钱元凯:国内市场主要分两头,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目前看进口品牌还是占口碑上的优势,但性价比优势在国产厂商这边;另一个是内地三线以下的市场,这块市场还处于启蒙阶段,国内厂商容易做到主动。但我建议,大家不要光盯着国内这点市场,虽然中国人口很多,但按现在的摄影人数和产量比来说,内地的脚架产量也太大了,脚架厂商和品牌据说仅中山一地就有几十家,相比之下,美、日、意、法等发达国家一国最多2~3个脚架或云台制造商,而且其中不乏定位顶级水平的奢侈品牌,而国内很多小厂却是低水平、低利润的重复建设。这些小厂在一二线城市很难有作为,只有国内三线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市场才是它们的真正福地。一般的规律,越发达的国家地区越看重性价比,欠发达的地区则看重品牌――但中国人对进口品牌、特别是进口高价品牌的迷恋程度已经超出了常规,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强大的消费需求,徕卡这样只能靠吃老本活着的厂商可能早就关张了。

内部测试标准的建立:

没有高水平的内部测试手段就无法生产出高水平的产品,对于影像产品的制造来说,这个坎必须跨过,而国外对国内企业除了产品核心技术的封锁外,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严格封锁其产品生产的内部检测方法和测试设备。而现在国内企业已经找到了破除封锁之道。图中是百诺滤镜部门正在使用自行规划的分辨率像质检测方案测试刚装配完成的滤镜。

《数码摄影》:那您对珠三角的附件厂商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其它的建议么?

钱元凯:中山现在还是脚架企业比较多,周边城市有的搞电池手柄、滤镜、闪光灯、引闪器、外置取景器,都搞得不错,还有的厂开始做镜头。如果将来可换镜头无反光镜数码相机的市场规模更大,用户群更多,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了。但是现在所有做脚架类产品的企业应当有危机感:相机的发展趋势是感光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防抖功能越来越成熟,加上手机正在快速淘汰中低档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普通用户对三脚架(尤其是高端三脚架)的需求会越来越小,因此从发展角度看,三脚架是一个夕阳产业。即使我们现在能挤掉洋品牌、打开国际市场,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所有厂商也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方面我们是有前车之鉴的:经过30年的努力,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胶片照相机的产量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自动对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照相机从原来的光学精密仪器变成了光、机、电、数一体化的复杂民用电器。这样一个技术飞跃的出现,使得中国照相机行业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被新技术所淘汰。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可能也是国内的一个机会,现在很多新型的附件立足于软件与数字电子技术,对于这种“窄(单一)”科技的产品,我们还是容易掌握的,例如目前我们的影室闪光灯、机外闪光灯、监控摄像头、手机摄影附件、凤凰厂的镜头模组加工,都做得有声有色。换种思路未必不会有新的市场机会出来,现在就看有没有人把国内现有的资源与市场的新需求比较好的结合到一起。

《数码摄影》:现在一些脚架厂商开始向滤镜、或者其它附件领域渗透,您认为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如何?

钱元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百诺、因为百诺认为自己的脚架业务已经成熟了,有精力拓展新业务。但这不是哪个厂商都能学的,除非有的小厂要转行找活路。这几年国产滤镜的质量上了一个台阶,首先这是“单一”技术产业,技术易于掌握,其次是国外滤镜定价虚高,留下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但从现在数码影像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恐怕这个市场的容量还是有限的。就产品水平来说,现在已经有近十个国产品牌的UV镜可以与国外所谓名牌直接抗衡。但是在偏振镜(C-PL)和可变密度中灰镜(VND)这两类产品上还有一点差距。当然也有做得不错的,比如百诺、耐司新推出的C-PL、VND滤镜都能实现高分辨率。希望国产滤镜能全面突破这个技术难关,成为战胜洋品牌的第二颗新星。国产照材行业的第3个亮点应当是摄影包:与洋品牌相比,使用相同的材料、配件、工艺,利用人工成本的优势,只要在产品设计上过关,战胜洋品牌应当水到渠成。

寻找三脚架市场内部的商机

并不是每个在中山地区的附件制造商都急于向三脚架以外的领域扩张。毕竟摄影支撑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尚有潜力可挖的市场。新的拍摄应用必然需要新的支撑系统,传统脚架的设计思路需要变革,对于中小规模的脚架制造企业来说,他们的机遇也在于此。图中是佳鑫悦正在开发的一种可以显著缩小携带体积并使用复合材料制造主体的三维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