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作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抓住问题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当今社会,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高中时期,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所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关心关注社会问题,张扬桀骜不驯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束缚,很少对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缺乏批判性思维。在文章写作中更是如此。出于应试考虑,语文老师往往采用模式化、三段论的训练方式。通过投机取巧的装饰,将作文弄成“花拳绣腿”,猛一看差不多,仔细看却是一个“芦花枕头”,华而不实。就像杂文家王栋生批评的“没东西写就在故纸堆里找东西,或是生搬硬造,这样写作文就像在三鹿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写出的只能是不值一看的烂文章”。久而久之,孩子独立张扬的个性思维、大胆另类的自我观点和社会思考力就会逐渐萎缩。
要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教师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写作立意:鼓励个性追求
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作文里的集中体现,是全文的统帅。当今社会,大千世界,异彩纷呈。以人为本、个性张扬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在这个思想、文化多元的时代,那种价值观、审美观一元化的作文思维模式遭到了挑战。而代之以“作文的审美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鼓励学生在立意上体现个性。
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多层次立体地思维、逆向思维。在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同是面对冬日开放的梅花,陆游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却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立意虽不同,但同样脍炙人口。作文训练也都是面对同一个题目进行创作,因而更需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更多的视角进行审视,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
而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维也可以获得不同寻常的新的思想成果。比如有一则材料,写两个小朋友协助失明退休工人横过铁路,去工厂领退休金。一般人往往以助人为乐展开议论,盛赞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放。这时如果换一个角度,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件很小而且容易做到的事情,单位为什么长期没有想到,没有去做?难道我们不能把退休金送到他们手中,而非要他们艰难地横过铁路吗?显然这种把赞扬改成批判的写法更新颖。
总之,在写作立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构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二、写作指导:善于质疑,在探究学习中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的写作过程需要教师以高涨的情绪、探究的心态激活其兴趣和批判精神。“设疑、解疑”是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解除以往作文模式的统一套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品质。写作时,可将完整的写作分成四个部分:命题选材、作前讨论、写作落笔、作后总结。每一个部分又可分若干疑点。如在第一部分可设计题目:1.看到题目后,你想讲哪些内容?2.在所有选材中你是最好的吗?3.与别人讨论后,在切入的角度中,你觉得谁最显优势?4.你为什么拟就这个题目?在疑点提出—解决—再提出—再解决的循环过程中,增强就学生在分歧处争鸣较量的能力。
师生设计的疑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一节本来寡味的写作操作课变成了学生释放、吸纳智慧闪光的竞技场,学生写作角色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设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几个点:一是要设目标点,学生写作前后要有一个假想的读者和目的,我是写给谁看,写了有什么用。二是要设重点,抓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三是要设难点,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学生写作中常遇到的写作困境。设疑布局的轻重、繁简、收放都需要教师认真揣摩,调动知识积累,加以调控。
总之,设疑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趣味,磨炼独到的眼光,走向更好的写作境界,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三、写作讲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讲评方式
现行主流的作文评讲方式依然是教师“一言堂”,教师首先煞费苦心地批改,再用一节课的时间评讲优秀习作,指出作文中的普遍问题。老师劳心劳力但收效甚微,就像一个顺口溜说的:“作文评语不用看,‘内容’‘结构’各一半;作文评讲不用听,‘审题’‘切题’到‘中心’。”显然学生对这种评讲方式毫无兴趣。由此观之,传统的作文讲评方式亟待变革。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妨把这一理念引入到作文评讲中去。
首先要确定修改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评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但一开始可能无从下手,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我认为这样的修改方法比较有效:一看中心,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不明确,要重新确立;二看内容,内容是文章的血肉,内容空泛,要重新充实;三看段落,段落是文章的骨架,段落紊乱,要重新调整;四看叙述是否具体,说理是否充分,不具体,不充分,要重新写具体,讲充分。修改局部之前,要反复大声朗诵,凡是觉得不顺的立即画上记号,往往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局部的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四字经——删、增、调、换。
其次要师生共同评定。仅有理论的引导,可能还不够直观、快捷。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佳作或病作),拿到课堂集体修改。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按照同样的修改方法进行评定,共同讨论,评议优劣。肯定成功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根据评价意见,师生共同给文章写出评语。
除了让学生自评外,还可以选择小组互评式的评讲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传阅其他同学的作文,把自己认为精辟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写上赞赏评语。“精辟的地方”一般指:活学活用的词语,凝练传神的描写,真挚感人的抒怀,精美绝妙的想象,起承转合的结构等。教师可适当放手,只略加点拨,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评价者为具备伯乐般的慧眼会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习作者因求胜心也会更精心完成每次的习作。总之,这种评定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积累宝贵的写作经验,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学会批判、学会评价、学会共享,有助于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作文评讲模式由师生共同完成,在讨论中触发学生对作文内容、构思、语言、立意等多方面的反思。久之,学生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撑、实践样式和思维通道,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