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整个国家的资源分布上看,少数民族地区是资富集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一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而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资源匮乏,资源供给长期不足。从直观上来看,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5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与经济总量却长期落后于资源贫乏的东部沿海省份。随着资源的开采,许多资源丰裕地区不是越来越富,反而是相对越来越穷,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并且过度开发、能耗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严重的“资源诅咒”现象。本文分析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 产业集群 资源 资源诅咒

一、民族地区主要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直观的反映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我们对5个民族自治区的各类型资源进行考察,其中包括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钢材、水泥)、耕地资源、森林资源、畜牧业资源等。(如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去应为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外,其他4个民族自治区的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畜牧业资源都较为丰富。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类资源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形成了符合各自治区特色的资源型产业集群,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依然维持传统生产增长模式

1.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惯性

民族地区被定位为我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处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生产链的底层,并且目前能源和其他矿产的价格由国家制定和控制。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量的低成本资源被应用于生产可以获得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简单的原材料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的合理化经济发展,即传统生产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物质基础决定了民族地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是能源产业和其他资源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脉络中,并且表现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资源依赖型经济容易形成惯性的思维,即依赖资源开采和加工,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值,但会导致地区产业单一、缺乏对下游产业的开发、缺乏对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的追求。

2.传统增长模式中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和过度开发,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2年开始,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中国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明显增大,煤、电、油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度的增加。而作为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生产区域,民族地区的各种类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断提高。从2002年到2011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煤产量由17421.49万吨增加到118509.55万吨,增长速度达到580.2%,其中以内蒙古增长速度最快达到698.9%;原油产量由2039.73万吨增加到2818.6万吨,增长速度达到38.2%;5个自治区发电总量由1227.91亿千瓦时增加到5819.94亿千瓦时,增长速度达到373.9%,其中增长速度列前两位是内蒙古和宁夏,达到了469.2%和447.9%。除了以上这些基础资源的消费量大幅度上升以外,对钢铁、有色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也都大幅度提高。(见表2)

上述符合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观点将目前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塑造为理性的“经济人”,但该理论却忽视了这种发展模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丰富的自然资源、旺盛的投资、没有竞争的产业,这样的经济发展条件会让地区发展依然沿袭效率低下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该增长模式下浪费成为了极其普遍的现象,民族地区普通煤矿的回采率只有50%,而地方煤矿、小煤矿的回采率一般只有30%。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社会福利的提高差距明显

2002年以来,随着煤、电、油市场需求的提高,煤、电、油、有色金属、钢铁等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理论上民族地区获得了大量的产业增长收益,但是,该种收益增长主要表现在流通环节,由价格引起的收益增长并未体现在人均收入水平上。2011年35084元人民币,民族地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57515元人民币,其他自治区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了民族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居民享有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与经济发展速度难以协调,大量的财富向民族地区以外流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物价水平也逐年提高,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而民族地区中内蒙古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广西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新疆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宁夏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3%,均超过全国平均上涨幅度。目前来看,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提升缓慢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三)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蕴藏着结构性风险

一方面,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从而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自然资源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推动力。但是,由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易获得性和开发使用的低成本,大量的企业和资源都集中于资源型产业,从事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生产资源初级产品,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引起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过度集中,使其他产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缺少必要的资源,这就引起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另一方面,从民族地区政府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支持来看,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民族地区的政府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然而,政府受“资源诅咒”的负面影响也成为阻碍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和政绩需要的考虑,往往容易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过度地依赖资源型产业,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其次,出于保护当地资源型产业的目的,政府通常采取一些地方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尽管短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目的,但是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外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不利于资源型产业的调整和长期发展。

最后,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链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组织间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协同竞争机制作用不是很明显。此时,不同企业和产业间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等可达到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但是“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又不利于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网络的健全。丰富的资源使人们的目光胶着于资源型产业,容易引起自大心理,失去危机意识,这就限制了产业进步的驱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容易造成资源型产业一家独大,相关配套产业难以发展。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资源型产业链难以健全,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协同竞争的力量,最终会使资源型产业失去长期发展的基础,加快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衰退。

(四)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单一发展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发展

在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收入差距稳步扩大的背景下, 势必诱导和吸引我国民族地区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从而促使中西部地区企业人才流失和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更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老人农业”趋势。

在民族地区单一的资源型产业集群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由于并不需要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从而导致大量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劳动力流出,知识创新缺乏内在的动力,人力资源开发落后。民族地区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资本不断地被资源型产业资本所“挤出”。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问题的原因解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面临的“资源诅咒”的制约现象越发明显,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原理和认识的分析,对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进行解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民族地区面临的取舍困境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说提出了人总是自利的,在他们进行经济交易时,会选择利益最大,成本最小的行为去交易。同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用于生产的资源和劳务是具有稀缺性的。与人的欲望相比, 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 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因此, 每一时期人们都必须做出选择, 以决定将稀缺性的资源配置于哪一类产品与劳务的生产,满足人们哪一方面的欲望。民族地区正面临这样的选择性困境之中。首先,随着对能源及其初级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民族地区迫切地通过对资源的开发以拉动区域经济的动力,同时存在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取舍问题;其次,虽然目前资源型产业的初级产品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面临着眼前的高利润和改善其本身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形式单一、形成的产业链条不长、产品的附加价值过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取舍问题。

(二)观念意识淡薄

伊斯特利认为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和地区更加地“鼠目寸光”,在资源的使用上不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出售具有稀缺属性的资源成为出卖未来最直接的形式, 过度开采和出售能源和矿产资源是资产出售的形式之一, 留给下一代居民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储备大大减少。政府的政策更偏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不是更加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亟待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会破坏性的开采能源和矿产资源, 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当前收入, 但付出的代价是未来可获得的收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得观念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其宣传力度不够;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甚了解。资源保护意识、节约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非常落后。在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经营理念中, 其目标仍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增加的粗放型阶段,没有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问题,从而导致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仍追求短期的政绩, 而资源型企业也只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种短视的发展方式留下的弊病是很严重的。没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 会破坏民族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机会。

(三)政府的干预手段缺失

在世界发达国家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的经验基础上,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把公共政策和执法的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同时也对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采取较为严厉的处理措施。而民族地区正是缺乏明显的政府干预。

长期以来, 民族地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 从而鼓励了人们的滥用,造成严重浪费。长期价格管制的结果是, 地价低, 水价低, 煤、油、电等能源价格偏低, 矿产品价格低。大量高能耗和稀缺性产品争相出口, 有些产品价格之低甚至接近倾销。而且民族地区的矿山大都通过行政手段授予无偿占有,企业以超低价格获取生产资源。同时, 由于政府的干预手段缺失, 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很少, 大多数企业规避了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此外, 由于对劳动力价格缺乏适当的保护, 使得劳动力资源价格过低, 导致重大开采事故连连发生, 造成了人员的严重伤亡和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问题本应该都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规避。

参考文献:

[1]冯宗宪,于璐瑶,俞炜华.资源诅咒的警示与西部资源开发

难题的破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4).

[3]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

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

[4]王峰正,郭小川.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内蒙古经济发展[J].工业

技术经济,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