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后:给孩子上好心理抚慰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后:给孩子上好心理抚慰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汶川、海地、玉树、日本……地震、海啸、火灾、洪水……

灾难,让成人重新审视生命,审视价值,审视每天的生活;灾难,让教育者愕然惊醒,灾害教育本该是教育的一部分;灾难,也让父母清晰地认识到,比身体受伤更难以抚慰的是孩子的心理创伤。

无论是亲历灾难的儿童,还是被媒体报道间接刺激的小观众,都难免在心理留下关于灾难、伤害的印记。而这个印记,需要父母用爱和正确的方式加以抚慰

心理抚慰第一课:重建安全感

4岁的小彤看到电视里日本地震、海啸的报道后,不肯独自睡觉了,上床前总哭哭啼啼地拽着妈妈说:“我不要自己睡,地震来了我找不到你们怎么办啊?”

专业解析

灾难性事件对儿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像小彤这样看了电视上灾难报道而产生恐惧心理,属于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同样会影响到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父母若不及时帮助孩子舒缓情绪,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可能会埋下“自己是弱小的和无能为力”以及“生存环境多么恐怖”等情绪隐患。

家庭心理抚慰原则

*情感上:温柔对待。

*行动上:合理解释、耐心陪伴。

策略一:帮孩子正确理解媒体信息

适当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某些内容,选择灾难报道中,军人、消防队员奋勇救灾,人们相互关心、救助的感人故事和社会对受灾人群的支持等正面报道,有助于儿童重建希望与安全感,引导儿童以更积极、勇敢的态度面对灾难。

理解媒介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不同。媒体会将地震、水灾、飞机失事等重大天灾人祸的现场信息报道,儿童在电视机前获得了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恐惧。比如,5岁的琦琦看到电视中飞机失事的新闻,非常害怕地说:“爸爸不能坐飞机,会死的。”而现实生活中,飞机还存在另一个同样真实的侧面:它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因为安全飞行发生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媒体不会去关注它。媒体上只报道飞机失事的消息,从而放大了危险的一面,加深了孩子对这种交通工具疑虑。

这个例子说明,同样是真实事件,媒体会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自己所报道的内容。这些报道构成了媒体的真实,但它与现实社会的真实是不一样的。父母要教给孩子明白两个真实的区别在哪里。

策略二:陪伴孩子,和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在孩子害怕、恐惧时陪伴、拥抱和倾听孩子,就是告诉孩子:你是安全的,你生活在一个安全和充满了爱的氛围中,家人是不会离开你的是会保护你的。

在倾听孩子时,注意和孩子的情感共鸣。和孩子说:“我知道你看到了这种场景后很难过,其实妈妈也跟你一样,看到这些以后心理很不舒服,那你把不开心的感觉跟妈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对付灾难好吗?”当和孩子有了情感共鸣后,孩子就更能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一旦他把这种恐惧表现、发泄出来之后,他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心理抚慰第二课:重返正常生活

父母带阳阳在爷爷家过年,邻居家放烟花不慎引发了火灾,3岁的阳阳被爸爸抱着脱离了火海,但他亲眼见爷爷被院子里倒下的花架砸倒,虽然爷爷最终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脱险,但却失去了一条腿。这场灾难后,原本活泼可爱的阳阳突然不愿说话了,只肯用点头、摇头表达想法。

专业解析

目睹亲人受伤害的孩子,在突发的灾祸面前不免惊恐失措。阳阳顿时不愿说话,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表现。甚至有些遭受灾难性事件影响的儿童可能终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也有些亲历灾难的儿童可能表现得比平时更活跃,更爱说话。其实这两种表现都是儿童对灾难事件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个体用来应付挫折、减少焦虑的一种无意识的表现)。

家庭心理抚慰原则

*情感上: 诱导倾诉

*行动上:不对孩子负面情绪过度反应

策略一:避免急性应激期的再次伤害

灾后一周是心理的急性应激期。此时,孩子也许不说有关灾难的任何事,但心里却惧怕发生的灾难。作为和孩子一同亲历灾难的家长,可能自己也正经历着内心伤痛的折磨,自然不愿提及;但其他人往往出于关心的目的,在孩子面前提及灾难的经过,这是绝对要避免的,这种做法可能使孩子将恐惧永久性地压抑在心底而不敢面对。

策略二:平静的态度帮助孩子平静情绪

经历灾难事件后,不要让孩子独处,同时告诉孩子,灾难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可以大哭一场或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此时,孩子可能出现焦躁、故意找麻烦,父母只需静静收拾他们造成的残局,就是对他的一种理解。亲人平静的态度,才会使孩子有机会平静自己。渐渐地,当孩子恢复原有生活状态时,他们也能拾回自己的能力感和对生命的掌握感,并知道:“虽然我(或亲人)受了伤,但我(或亲人)还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

策略三:尽快回到正常生活

孩子可能不愿面对灾害,但在他们心中会不断闪现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父母要在安全的环境下,通过专业人员的放松训练,让孩子逐渐释放心中的恐惧。

父母要帮助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如恢复幼儿园生活,在有老师教导、同学们同学习同游戏的环境中,重温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觉得生活又按原先的轨道在继续。家中也尽快按孩子习惯的作息规律日常起居,使孩子相信生活依然照常进行。

心理抚慰第三课:重建保护自己的能力感

暑假临近的一天午后,强台风突然袭击了朵朵居住的县城。外婆赶到幼儿园接朵朵回家,祖孙俩艰难地往家走……狂风像只猛兽呼呼大叫,朵朵很害怕,要外婆抱。外婆刚要抱起她时,被风吹下的树枝刮倒了。等周围的人帮忙把外婆送到医院后,朵朵才知道外婆因为并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小小的朵朵很责怪自己,要是我不让外婆抱,外婆就不会死。“我没用,我是坏孩子!”朵朵总是这样说。

专业解析

一场台风,不仅让外婆丧失了生命,也让朵朵受着心灵的折磨,她自责这一切都是因为“要外婆抱”。经历灾难后许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绪困扰,自己幸免受害,但亲人、朋友却受伤了,孩子因恐惧、害怕而产生“我是无能的”的自责心理,觉得自己没能力帮助同伴和亲人。

家庭心理抚慰原则

*情感上:同理。

*行动上:在孩子需要帮忙时伸出援手

策略一:让孩子熟悉的人照顾

幼儿社会关系单纯,家中亲人受伤或离去会让他们产生极端的恐惧与焦虑。此时,他们的精神支柱也只能是家中亲人,因此,尽可能全家人在一起。家人熟悉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对他们出现的反应能更快察觉到。孩子也最需要亲人的关怀,这是他们尽快获得安全感的最佳途径。

策略二:慢慢找回自信感

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地能用自己的身体和心智做许多事,这使他们产生掌控环境的能力感。经历创伤后,他们体会到“环境是危险的,自己毫无招驾能力”的无力感,原先建立的自信受到了打击,因此重建生存信心是复原的关键。

开始,父母可用对待小婴儿一样的温柔和宽容照料孩子,因为此时他会像婴儿般脆弱。之后,父母可通过让孩子做简单的事,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选择容易完成且有成就的活动和玩具,避免让他再度感到挫折,因为他可能是“易碎”的;活动中父母不宜刻意、过度夸赞他,这会使他感觉父母要他“赶快好起来”。总之,太多的指导和夸奖,不如静静地陪伴他们一起玩,在他需要时伸出援手。

策略三:鼓励表达感想

玩具可以作为父母的替代,让孩子在有玩具陪伴的过程中,感到安全、温暖;还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与同龄人一起绘画、游戏、唱歌,他们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恐惧、愤怒和悲伤,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在唱歌时获得情绪释放。另外,儿童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常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别人,所以他们在悲伤的时候,可能无法理解周围的人为什么还能快乐。这时,成人应正确对待他们的疑惑,让他们自由表达并做出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孩子能够理解周围人为何与自己不同,通过灾难性事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