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成功因素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成功因素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它被译成70多种语言,在两百多个多个国家累计发售达4亿多册。随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相继翻拍成电影。伴随着小说和电影的迅速走红,又在游戏、主题公园、文具等领域大展拳脚。

《哈利・波特》风靡全球究竟具有怎样的魔法?目前,对于《哈利・波特》系列成功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创作本身价值的研究,比如小说的语言、人物原型、巫术起源等;二是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其衍生产业迅速走红的市场运作因素的分析。除了上述原因,《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主要从小说的创作、文本、接受着手,分析它如何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一、创作――蕴藉本质力量

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是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及其实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活动,用诗意的心灵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对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进行不断的创新、追求和实现,从而达到特定历史水平的个性自由。[1]

罗琳试图对现实生活和现实关系的种种联系和矛盾进行本质的概括并通过文学揭示出来。她希望塑造一个魔法世界,这个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有规则和逻辑性,这个魔法世界应当超越现实的世界,展现出罗琳所希冀的自由世界,同时可以表达罗琳对于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类的期望,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哈利・波特》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巫师,他的成长应当体现对于儿童成长的关注与思考,罗琳同时希望通过《哈利・波特》暗示一种对于幻想力缺失的隐忧。弗洛伊德说:“一个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未得到满足的人才这样做。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单一的幻想都是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意的现实的纠正。”[2]

二、文本――承载本质力量

《哈利・波特》一方面在虚实之间精雕细琢了一座“可信”的魔幻大厦:以虚实相融的空间为基,以永续存贮的时间为纲,这里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实用与魔法合二为一的物件。另一方面在文本中又体现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意志力和实践能力,让魔法世界承载着抚慰成长中的心灵,关怀人类的童年的愿望,并赋予魔法可知与不可知、可信与不可信的新的意义。

空间――现实与虚构的有界穿越。罗琳通过对细节魔法化将许多平凡事物变得神奇。比如《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普通人看不到的格里莫广场12号、哈利和朋友们骑着飞马去魔法部营救小天狼星布莱克[3];又或者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同学们联系魔法的有求必应屋只有在你真正需要时才会显现[4]……这些细节无不提醒着人们这是魔法世界。这个魔法空间既有我们熟悉的机构、建制、规章制度和准则,同时也是虚拟的和魔法的。

时间――现实与魔法的永续存贮。《哈利・波特》基本使用了和现实世界相同步调的时间法则,既没有如日本民间传说里,浦岛太郎去龙宫做客几天回来后已经沧海桑田的奇谈[5]34,也没有《狮子、女巫和魔衣柜》里,几个少年在异世界长大回到原来的世界后发现时间仍然停留在他们离去的那一时刻的怪事[6]83。但罗琳同样为这个魔法世界的时间设置了许多特殊性。时间可以通过日记本、冥想盆等物件存贮,时间也可以倒流。比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霍格沃兹的家畜离奇死亡,罪魁祸首就是伏地魔即瑞德存贮于日记本里的记忆;赫敏通过怀表不断回到过去学习各种功课。即使这样,这个独特的魔法时间也是有秩序的,人可以回到过去改变少数人当下的命运,但人物最终的命运仍不可更改,比如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通过怀表回到过去发出的嘈杂声正是过去的哈利听到的“几个乱七八糟的男声”,改变过去的行为事实上至少完成命运的预设。

人物――对立与合作的生命和谐。罗琳创设了许多对立的魔法角色,正是这些魔法角色的对立才使这个魔法空间统一于平衡和谐稳定之中。她通过《哈利・波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和谐共存的生命观,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反叛的家养小精灵多比,它属于哈利的死对头马尔福家,因为敬佩哈利而决心违抗命令帮助哈利,后来被哈利所救获得自由,但自由的多比却被同伴视为异类,[7]物件――实用与魔法的合二为一。如会飞行的汽车、动态立体的肖像等等,这些新旧交织的魔法道具使《哈利・波特》充满阅读乐趣。

三、接受――实现本质力量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阅读过程汇总,读者往往对那些在自己期待视野之内的作品不感兴趣,在期待视野之外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哈利・波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既达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超越了读者的既定期待视野。

魔法世界满足了人类超越现实的梦想。古老的人类曾经幻想着在天空飞翔,去海底一探究竟,幻想小说的崛起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将幻想元素表现得真实可信。但是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要求严密的逻辑。就如上一部分所言,《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存在基础正是现实机构、建制、规章制度和准则,它为《哈利・波特》的真实可信打下了基础,使幻想元素不是空穴来风,变得有理有据。

时代观照揭示了人类对幻想力的追求。幻想世界也许并不真实存在,但幻想却是使孩子快乐的一种方式。更何况许多《哈利・波特》的成人读者认为《哈利・波特》拉近了成人和孩子的距离。他们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渴望遇见一个奇异的世界,大人们可以更多地理解自己,自己可以在那个世界里学会成长有所作为。

《哈利・波特》在聚光灯下长盛不衰这么多年,有些人仅仅将它的成功归功与出版社和电影公司,有些评论家不认可《哈利・波特》的文学价值。罗琳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一个简单的信仰:好人和坏人为了世界的和平不断斗争最后终于消灭了坏人取得了胜利。然而,在后续的几本书中,罗琳开始描写更多的社会话题,比如道德败坏、种族歧视、文化沦丧、政治黑暗。渐渐得,《哈利・波特》被更多的成年人和评论家所接受,意识到《哈利・波特》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实现了对人类成长、沟通、宽容、理解等的终极关怀。这才是《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根本原因。(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龚伟峰,张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成功因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

[2]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德瑞.透视哈利・波特的成功因素[J].文艺评论,2011(7-8).

[4][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M].周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5]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2)

[6]朱白强.论儿童文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注释:

①谭容培.审美理想与艺术创作[J].长沙: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59).

②[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96).

③[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凤凰社[M].马爱农,马爱新,蔡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67).

④[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郑须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89).

⑤[日]关敬吾 编.日本民间故事选[M].连湘 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34).

⑥[英]克利弗・S・刘易斯.狮子、女巫和魔衣柜[M].陈良廷,刘文澜 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83).

⑦[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