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也蕴涵着新的难度,作为历史教师如何与时俱进,顺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使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呢?

一、加强理论学习,引领教学新理念

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终身学习。

1.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使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课改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2.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不能仅凭经验办事,而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理论所揭示出来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实施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都具有发展潜力。总之,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新课程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凸显个人风格

理念上的改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新教材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历史教师可以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或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教学中还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新课标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还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了阅读课和活动课,教师可以再组织指导学生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课件等。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但历史教师不要一味地模仿,从而失去自己的特色,“俗而不陋,俏而不鄙”,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三、适时总结反思,主动适应新课改

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为培养反思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如果历史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思考,那怎样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如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课标,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等等。发展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反思中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重新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以便在这场改革中更好地展示自己,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历史教师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虽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懈努力,定能够担当起时展所赋予的重任。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