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输液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输液室的2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3名护士均发生过针刺伤。结论:输液室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于是需找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尤为迫切。

【关键词】输液室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9-02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3]。因此,在输液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输液室护士23名,年龄在22~40岁,平均年龄25.6岁;工作年限1~23年,平均为8.9年。其中主管护师4人,占17.39%;护师11人,占47.83%;护士8人,占34.78%。

1.2 方法 均采用问卷调查。

2 结果

2011年2月~2012年11月期间,共发生针刺伤27例,其中操作时刺伤18例,处理锐器时刺伤5例,患者因素造成的刺伤4例。

3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力不足 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使护士工作时过于繁忙和紧张,增加了针刺伤的几率。据调查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上午输液高峰期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员少时,因这时期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输完液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针不能及时处理输液器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被刺伤,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的人手不足。[4]

3.2 操作时不规范 (1)大多数护士在抽吸完药品或注射完毕后,双手套针帽而发生刺伤;(2)病人输液结束后将针头回插瓶塞或茂菲滴管上的胶塞而发生刺伤;(3)托盘里未放置弯盘,导致各种注射、采血及拔针后针头,整理器械时被刺伤;(4)手拿锐器时做其他事情而发生刺伤;(5)接器械的方法不对,如分离采血针头接输液器时,由于采血针头连接过紧导致刺伤;(6)锐器盒摆放的位置不正确或过满,导致丢弃锐器时被锐器盒内的锐器刺伤;(7)分离胶布不彻底导致刺伤;(8)操作不熟练导致刺伤。

3.3 患者因素

我科监管儿科输液,输液小孩比较多,年龄均在0个月到3岁之间。由于小儿皮下脂肪多,血管较细,不清晰,加之孩子哭闹不配合,所以穿刺难度较大,有时难免不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而拔针过程中由于小孩躁动导致刺伤。另外,我科经常接收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由于患者意识不清,躁动,而医护人员人手不足,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容易导致刺伤。

4 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4.1护理管理部门要确保护理人员编制 充足的护理人员配置不仅对患者的安全有益,而且对护士自身的安全也有利,只有在护士本身、医院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职业暴露防护系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护士的切身安全。

4.2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防护观念,增强职业防护课程,提高防护技能 美国CDC已将持续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美国的所有医院,值得借鉴。我国调查显示,最多见的损伤是针刺伤,而可经针刺传播的20多种疾病中最常见、最可怕的是乙型肝炎和艾滋病。艾滋病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截至2001年9月底,我国HIV感染报告累计人数已达28133例,据估计,感染者总数已超过60万。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传染,因此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5]。

4.3及时处理使用后的锐器,禁止针头回套 建议可以在每个床单位旁边放置一个小型的锐器盒,及时处理针头。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利器盒装量超过3/4时及时更换。建议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真空采血系统等,是降低使用针刺伤危险的有效措施。

4.4进行护理操作前做好评估 对意识不清,躁动,不配合的病人进行治疗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永远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

5 总结: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而输液室护士又处在临床第一线,面对的病人病种繁多,一旦发生针刺伤,对护士和其家属的身心都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可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目前我国正处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快速增长期[6]。因此,要杜绝针刺伤导致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必须从预防针刺伤做起。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张秀,李杨,张彬,等.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护理杂志,2003,20(12):19-20.

[3] 姚颖.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10,(2):148-149.

[4] 彭胜基.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2(2):237-238.

[5] 曹韵贞.艾滋病临床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前景[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29(1):1~4.

[6] 李小寒,崔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