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脏炎性假瘤在MRI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影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弥散加权成像影像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9例肝脏炎性假瘤的弥散图像表现,测量病灶不同表现信号的ADC值,计算平均值,并进行病理学对照。结果 29例肝脏炎性假瘤均为单发病灶,肝左叶12例,肝右叶17例,位于肝边缘包膜下共21例。19例呈圆形或类圆形,占73.6%,10例呈不规则形,占26.4%。29例病灶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明显异常信号。21例病灶直径小于3cm,8例病灶直径在3-6cm。15例弥散加权ADC图表现为病灶中央稍高信号,边缘模糊稍低信号,DWI表现为病灶中央稍高信号逐渐降低,呈等信号,8例弥散加权ADC图表现为病灶低信号,边缘模糊稍高信号,DWI表现为病灶极低信号。上述23例病灶DWI伴随边缘环状高信号,厚度平均约0.3cm,边缘高信号随B值增加而增高,称环绕征。6例弥散加权ADC图表现为病灶不均匀性等、稍高信号,DWI表现为病灶低信号中央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高B值时较为明显,称镶嵌征。测量29例ADC图病灶ADC值,15例病灶中央稍高信号区平均ADC值为(1.17±0.04×10-3mm2/s),8例低信号区平均ADC值为(0.51±0.07×10-3mm2/s),6例高B值图病灶中央高信号区对应ADC图的平均ADC值为(1.06±0.06×10-3mm2/s)。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的弥散加权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反映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结合平扫及动态增强可以定性诊断。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肝脏炎性假瘤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6-01
肝脏炎性假瘤是肝内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普通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炎性假瘤弥散加权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对照,提高对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诊断。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29病例人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5-61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伴乏力、纳差10例,2-3周前有低热病史7例,有3年肝硬化病史6例,无明显临床表现6例。19例患者AFP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采用simens AVTOM1.5T超导检查仪,体部相控陈线圈,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扫描前训练呼吸,先行常规序列扫描:(1)真稳态快速进动序列态T2WI冠状扫描。(2)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T1WI横断面扫描。(3)半傅利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横断面扫描。(4)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横断面扫描。具体扫描参数见表1。
表1
然后行自由呼吸弥散加权扫描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在多个方向上施加扩散梯度,b1=0s/mm2,b2=400s/mm2,b3=800s/mm2。扫描参数:TR3100 ms,TE96ms,视野23×23cm,距阵256×256,层厚5mm,间隔1.5mm,1次采集,扫描时间为3分53秒。
最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三维扰相容积内插梯度回波序列(VIBE),TRmsTEms,扫描层厚mm,间距mm,距阵FOV反转角激励次数。常规采用轴位动脉期20S左右,静脉期45-60S,平衡期80-90S,常规延迟扫描在180S、300S、420S;使用GD-DTPA造影剂(非特异性细胞外液对比剂),注射速度20ml/s,注射剂量0.2mmol/kg,加注生理盐水25ml。扫描采用主动屏气,一次屏气扫描时间 14S左右。
2 结果
2.1 平扫及增强表现 29例肝脏炎性假瘤均为单发病灶,肝左叶12例,肝右叶17例,19例中位于肝边缘包膜下共21例。19例呈圆形或类圆形,占73.6%,10例呈不规则形,占26.4%。29例病灶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信号。21例病灶直径小于3cm,8例病灶直径在3-6cm。T1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21例,表现为高低不均信号6例,这6例患者均有肝硬化病史。T2WI:表现为等信号13例,表现为低信号9例,表现为稍高或不均匀稍高信号7例。增强后,29例病灶在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信号,延时期表现多样:14例表现为边缘强化,中央无强化;7例表现为低信号伴中央斑点状或条索状、分隔状稍高强化信号;6例表现为不规则轻度强化;2例表现为无强化。
2.2 弥散加权表现 15例弥散加权ADC图表现为病灶中央稍高信号,边缘模糊稍低信号,B0 B400弥散加权图表现为病灶中央稍高信号逐渐降低,B800时呈等信号(图1、2)。8例弥散加权ADC图表现为病灶低信号,边缘模糊稍高信号,DWI表现为病灶极低信号(图3、4),上述23例病灶DWI伴随边缘环状高信号,厚度平均约0.3cm,边缘高信号随B值增加而增高,称环绕征。6例弥散加权ADC图表现为病灶不均匀性等、稍高信号,DWI表现为病灶低信号中央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高B值时较为明显,称镶嵌征(图5、6)。测量19例ADC图不同病灶信号区域的平均ADC值,详细见表2。
(图1、2、3、4显示肝右下叶结节状病灶,ADC呈低信号,
DWI呈低信号边缘高信号,称环绕征。图5、6肝右下叶结节状病灶,
ADC呈高信号,DWI以低信号为主伴结节状高信号,称镶嵌征。)
表2
3 讨论
3.1 肝脏炎性假瘤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征 肝脏炎性假瘤是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肿瘤样病变[1],较为少见[2],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1)肝细胞受感染,引起一种异常组织反应,形成慢性炎性肉芽肿。(2)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3]。3肝血管炎性病变,继发血栓和梗死。根据组织细胞浸润的类型和纤维性增生反应程度,分为3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黄色肉芽肿型(以组织细胞为主)、浆细胞肉芽肿型(以浆细胞成分为主)和硬化型(以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和透明硬化)[4]。由于其病理基础的多样性,在弥散加权影像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3.2 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 肝脏炎性假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男性。多数无症状,少数可以有低热、右上腹疼痛,肝功能多正常;急性期实验室检查可提示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等炎症过程。部分病例继发于肝硬化的基础上,本研究29例中有6例是3年肝硬化病史,但AFP均正常。
3.3 肝脏炎性假瘤的弥散加权影像表现分析与病理联系 本组11个病例以ADC图病灶稍高信号常见,占57.8%,ADC值为1.17±0.04×10-3mm2/s,B0、B400中央稍高信号逐渐降低、B800病灶中央呈等信号,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DWI影像表现如:富血供小肝ca、肝转移瘤,ADC呈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对比得知炎性假瘤DWI影像表现一定程度上可以鉴别病灶的良、恶性。其DWI此种表现主要与病灶内大量泡沫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有关,而病灶内凝固性坏死或纤维性肉芽组织少[5]。炎性假瘤弥散加权ADC图的另一主要表现是病灶低信号8例,信号常较均匀,占26.3%,ADC值为0.51±0.07×10-3mm2/s,弥散图表现为等信号,此ADC图的表现在其它局灶性病变中如小肝ca、FNH、肝腺瘤也可出现,无明显特异性,但弥散图均匀极低信号除炎性假瘤外其它局灶性病变中较为少见,病灶内大量凝固性坏死或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是造成这种表现的主要原因。上述23病例DWI图伴有边缘环状不均匀高信号,随B值增加,信号逐渐升高,平均厚度0.3cm,称之晕环征,是由于炎性刺激病灶边缘纤维血管样组织增生、包绕或临近的肝血窦扩张,血流缓慢所致。炎性假瘤ADC图也可表现为混杂信号,以等、稍高信号为主,本组病例6例,占15.9%,弥散图表现为病灶低信号中央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高B值时较为明显,称镶嵌征。此种征像较为特征,病理上以病灶内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有炎性肉芽组织的浸润,常呈结节状或地图样分布[6]。观察本组病例测量的ADC值,我们总结出,炎性假瘤随着病灶内胶原纤维组织或凝固性坏死的增多,炎性细胞浸润的减少,ADC值逐渐降低,DWI低信号越明显。
3.4 肝脏炎性假瘤与常见肝局灶性病变弥散加权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多数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史,ADC表现大多是低信号,病灶可因出血、坏死、囊变信号不均匀,DWI多数表现高信号,坏死、囊变区呈低信号。(2)胆管细胞癌: 病灶常较大,弥散表现因病灶内瘤巢、粘液和纤维组织的变化,表现多样。主要是分析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诊断。(3)肝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多数病灶中央常发生坏死、液化,ADC表现为中央高信号,周围环状低信号,DWI呈靶征,即中央低信号,周围环状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环状高信号分层征象。(4)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ADC常呈等信号,DWI多数呈稍高信号,与炎性假瘤相似,主要通过动态增强扫描鉴别。
通过本组病例的研究,炎性假瘤弥散加权影像的表现可以反映病灶内部的不同病理状态,我们总结的环绕征、镶嵌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对肝炎性假瘤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中华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93.
[2] 李莉,何晓.肝脏多发炎性假瘤影像学误诊1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7):415.
[3]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509.
[4] Yoon KH,Ha HK,Lee JS 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 in patients with recumbent pyogenic cholangites: CT-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9,211:373.
[5] Yoon KH,Kwon H,Lee JS et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yogenic choloangitis:CT-Hi 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9,211(5):373-379.
[6] Borgonovo G,Razzetta F,Varaldo E et al.Pseudotumor of the liver:a challenging diagnosis[J].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8,45(23):177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