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上补下法治疗失眠症100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上补下法治疗失眠症10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失眠又称“不寐”,指入睡困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则彻夜难眠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伴有多梦、健忘、头晕、心悸等症。失眠一症,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多不甚满意。

笔者采用清上补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2003―2005年针灸科门诊患者,共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5年。全部患者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12例病人人睡困难,其中30例病人有入睡困难同时伴有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再睡;18例病人入睡较易,醒后难以成眠;10例患者彻夜难眠。52例病人平素服用镇静药维持睡眠。所有病例均除外器质性病变而致失眠者。

2 治疗方法

主穴:头三神(神庭、本神、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穴:头晕、头胀痛者,加太阳、印堂;心悸、胸闷者,加膻中;食欲不佳、苔腻者,加中脘、丰隆。

针刺采用华佗牌0.35 mm×40 mm不锈钢毫针。患者取平卧位,头三神平刺,用连续压手法,以得气为度。曲池、合谷、外关用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捻转补法。捻转补法是指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顺时针旋转用力者;反之操作为捻转泻法。每日治疗1次,留针30分钟,周六日休息。10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06―28,1995―01―01实施)拟定。

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经1~2疗程治疗,治愈78例,占78.0%;好转20例,占20.0%;无效2例,占2.0%。其中治愈者中约半数病人在针刺1个疗程内痊愈。治愈患者随访3个月无复发。

4 体会

清上补下针法是导师杨甲三教授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曾用此法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又用此法治疗失眠症,亦屡试屡验。笔者认为,失眠与中风虽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如病位均在脑,均与神志有关,忧思郁怒、精神紧张、肾气亏损皆可致病,与火、痰、虚有密切关系,病机属于“上实下虚”。“上”指头部及上肢,“下”指躯干及下肢。火性炎上,火邪夹痰,上扰清空,神明被扰,不得安宁则发为失眠;肾亏于下,阴不制阳,虚火上炎亦可致本病。

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近取头部的腧穴头三神、风池,疏通经络,安神定志,远取曲池、外关、合谷,以清少阳、阳明之火,相互配合以清其上;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平肝补脾益肾,滋阴潜阳以补其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失眠自愈。

本组观察的100例病人中,72例患者有入睡困难,其中68例有心烦、舌尖红,说明入睡困难多与火有关;入睡较易、醒后难以再睡的病人,临床多伴有头晕、心悸、身倦乏力、腰膝酸软,多与虚有关。故治疗上,前者偏泻,即清上为主,补下为辅;而后者则偏补,即补下为主,清上为辅。彻夜难眠者,有的偏实,有的偏虚,结合临床酌情使用前法。临床上一般入睡困难的患者比易入睡醒后难以再眠的患者治疗起来相对容易,这可能与实邪易泻,虚则不易补以及焦虑过度有关。在镇静剂的使用上,应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逐渐减量,特别是长期失眠有药物依赖性的患者更应注意,否则病情容易出现反复,使治疗时间延长。

(收稿日期;2005-12-06,齐淑兰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