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龙纹瓷器今年“龙抬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纹瓷器今年“龙抬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是中国农历壬辰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二生肖里的龙年。人们对于龙年的来临,都怀有热情、丰富、深厚的感情。龙纹是中国历代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在当今拍卖场上,收藏瓷器的藏家,对于龙纹瓷器格外喜爱。通常情况下,同一个年代,同样器型,“龙瓷”要比山水、人物等其它纹饰的瓷器价钱更贵。可以预期,在本年度,“龙瓷”市场将持续升温。

元代龙瓷成为帝王专用

龙纹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乌、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一创作构思,当与该时期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1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璀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绪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五爪和三爪、四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开端。

龙纹变化与国力相关

从明代开始,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绘有龙纹的瓷器一直是被明至清宫廷奉为最高等级的上品。纵观历史,瓷器上的龙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各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体现出不同的神态。每当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之时,龙便呈现出威武雄壮之态;每当社会黑暗国力衰落之际,龙便软弱无力,徒具其表。

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已;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明朝初期的龙相威武端庄,强调至尊,龙形头部变大,前颚翘起,似猪嘴,身躯及四肢较为粗壮,龙须毛发浓密,是一种昂然向上的神态,彰显了开国之际蓬勃气象与豪阔的社会氛围。这时期龙纹的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

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中、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这一时期的龙纹,多为游龙,已失去前朝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而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其时龙纹的周围,往往衬托着缠枝莲花、折枝莲、海涛纹、凤凰纹、朵云纹等。朵云纹和前期明显不同,有一头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别,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块,变得尾中有节,不像元代时仅一条细长曲尾或头大尾特别细长。明代中期,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而瓷器上的龙纹,已没有明早期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风貌,变得温驯且无野性,像豢养的宠物,腹部细长成条状,身体僵硬,轮形脚爪软弱无力,两只龙眼目光呆滞,有如戴上眼镜一般,龙发稀疏地向上纷飞。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嘴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样式丰富,而且彩类繁多,不仅有釉下的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而且有釉上的珐琅彩、粉彩、古彩、墨彩、金彩等等,从一种技法到综合性装饰应有尽有。其时龙头各部位如额、腮、眼、鼻、嘴、须、耳、角等都描绘得工腻细致。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有一种龙纹。龙头长眉长须,形同老翁。故被称作“老人龙”。这种老态龙钟的形象传说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有关系。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眼睛低垂,毫无威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