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新时期高校扶贫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是一项非常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增长新才干。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高校扶贫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校扶贫助学工作中诸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扶贫助学;问题;对策
新时期,扶贫助学越来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经济较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市场经济意识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扶贫助学的教育功能,纳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领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高校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助学工作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一、新时期高校扶贫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较高,但是高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重视程度不足。扶贫助学在高校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尽管高校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受到种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高校把扶贫助学工作挂靠在学生处等相关学生工作的部门,主要工作人员也是兼管该项工作,在主观思想意识方面就把这项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这使得扶贫助学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更是缺乏科学的规划,严重影响扶贫助学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2.高校扶贫助学的活动层次低
现阶段,很多高校扶贫助学活动的层次很低,很多都是低层次的劳务型工作。比如:管理学校图书上架、搞卫生保洁、学校食堂勤杂工作等,工作层次很低。这种类型的活动固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务实精神,在短期内取得的经济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匹配,不能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
3.高校扶贫助学的岗位不足
目前,高校能够对大学生提供的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全日制的在校学生大约16000多名学生,贫困生的比例约占9%,也就是大约有1500多名贫困生,但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500多个,这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大学生对工作的需求。并且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在目前的各所大学中普遍存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有些助学岗位是不固定的,多为一次性或者临时性的工作岗位,因此贫困的大学生也需要经常不断地换地方,这为高校对扶贫助学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新时期解决高校扶贫助学工作中诸多问题的对策
1.高校加强对扶贫助学的管理
将高校扶贫助学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在高校实施扶贫助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学生利益。同时,也需要高校不断完善相对应的制度,明确雇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才能让大学生从相关助学项目中获益,进而实现高校扶贫助学的良性发展。其次,高校要充分重视扶贫助学工作,安排熟悉这方面管理的专业人员管理,在工作实施、工资发放、工作质量评定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以很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最后,高校还要加强对扶贫助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其一,加强对用工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使其了解扶贫助学活动中学校的相关规定,定时召开管理人员的座谈会,掌握相关管理情况,针对严重违反学校扶贫助学管理规定的用工单位取消其用工资格。其二,可以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使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对参加扶贫助学的学生实施岗前培训,监管扶贫助学活动的开展。这样以来,既可以提高扶贫助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使扶贫助学工作向着智力化、多层次化转移
首先,高校需要拓宽领域,把扶贫助学工作进行劳务型和智力型相结合。高校扶贫助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扶贫助学的工作岗位应该在劳务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及专业特点安排,并且不断开拓智力型扶贫助学工作岗位。其次,高校要密切观察社会需求,以向社会提供和大学生所学专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工作。比如:外语翻译、电脑软件开发、公关礼仪以及家电维修等。最后,扶贫助学工作可以和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相互结合,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扶贫助学工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劳务型、服务型的工作为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劳动观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以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为主,以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扶贫助学的教育效果。
3.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的信息
首先,高校在实施扶贫助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料库。随着高校不断推行扩招政策,各大高校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同时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完善贫困生资料库,高校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以及获得奖学金情况等,然后按照不同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分层次安排助学岗位,确保助学学生有的放矢,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帮助。其次,高校的扶贫助学岗位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并且不同岗位对学生的技能素质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建立扶贫助学岗位信息库,通过建立信息库,规范岗位管理,同时也有利于相关职能部门对用工岗位实施适时的监查。此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互联网,定期在校园网络上公布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让更多的贫困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用工信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不仅可以在经济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的资助,同时还锻炼了大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了解了社会、拓宽了视野,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雄兵.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浅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02):85-86
[2]任福战,王靖鑫.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资助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3(10):156-157
[3]王莉.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实践活动[J].理论界, 2005,6(09):96-97
[4]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02):74-75
作者简介:
樊娟(1981,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孝义市,单位(包括二级单位):山西省孝义市教育局助学办,职称:中教二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关于助学工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