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片丹心向阳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片丹心向阳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敬芳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浙江奉化师范学院毕业,到60年代初开始幼儿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从事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到1992年受教育局委派负责创办江苏省泰兴市聋儿语训康复中心……今年75岁的周敬芳,在教育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她老而弥坚,仍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

爱,是默默的坚持

周敬芳是浙江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泰兴市从事幼儿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因为工作突出、成绩斐然,1988年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并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92年,她被调入泰兴市教育局。工作一下子清闲了,让她觉得很不适应。

一天,一对愁眉苦脸的家长找到周敬芳,“求求你,救救我们的孩子”,边哭边诉说他们的孩子由于听力有障碍被许多家幼儿园拒收的苦衷。

“听着他们的哭诉,我的心揪在一起感到隐隐的痛。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为什么就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接受教育,拥有快乐的童年呢?”为此,周敬芳郁闷了好几天。

从事幼儿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多年的她,始终惦记着她的孩子们,从这对家长孩子入园难的困境中,她想到了如何让残疾的孩子们也能与健全的孩子们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她了解到,在泰兴市及其周边有不少这样的聋哑儿童无法入学。资料显示,当时,全国6岁以下的聋哑儿童有约150万人,每年新生聋哑儿童还以2~3万的数量递增。

周敬芳打算创办聋儿语训康复中心。她的设想得到了市民政局、教育局和残联的支持。

1992年,泰兴市以政府为指导,以教育、民政、残联为协调创办的聋儿语训康复中心挂牌了,已经50出头的周敬芳由教育局委派出任中心主任。此时的康复中心借用了3间旧平房,4张桌子,10把凳子,因陋就简地开始了工作。当年,就吸收了10名聋儿入学。

“人说话时,时刻都在自己耳朵的监听之下,慢慢形成了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聋儿从小就无法感受语言,所以,也就不能说话,由于长期不说话,孩子们的声带已经萎缩,发声非常困难。”周敬芳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聋儿沉睡的听觉。

她给聋孩子们戴上助听器,让他们分辨锣、鼓、哨子、喇叭声,动物的叫声,物体的撞击声,各种交通工具声等,让他们听音乐,辨别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同时,在教室里挂上彩色的布条,让孩子们天天吹,增大肺活量;还拉出他们的舌头用勺子压住,让他们发声。每天下班回家,周敬芳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一个月下来,教学始终不见起色,周敬芳跑到南京向专家请教,回来后,边实践,边摸索。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们仍然呆呆地看着她,她急得偷偷抹眼泪。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最终,周敬芳选择了坚持。

几个月后的一天,当8岁的小女孩殷飞发出第一声“啊”时,周敬芳抱着她,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十几天后,殷飞学会了喊“妈妈”。周末回家时,殷飞敲门喊妈妈,妈妈惊呆了。

经过上千遍的训练,能够发声的孩子越来越多。

5岁的小慧出生不久因用药造成耳聋,父母带着她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医院,却不见半点好转。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小慧送到康复中心。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小慧不但能准确发音,还学会了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她像一只百灵鸟,整天唧唧喳喳个不停,有时候我们有点‘烦’她。”周敬芳笑着说。

“多亏了周老师,不但拯救了我们的孩子,还拯救了我们这个家。”小慧的母亲说。

爱,是无私的奉献

在现实的工作中,周敬芳付出了辛劳,也收获了成果。她意识到,聋儿接受听力语言训练越早越好,于是,她主动登门与一些聋哑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动员他们及早将孩子送到康复中心。1998年,康复中心收治的聋哑儿童已有40名。

收治的孩子大部分是寄宿,周敬芳带领她的老师们除了白天教孩子们语言训练,还要承担起孩子们的日常饮食起居,上厕所,要帮他们擦屁股,尿湿了裤子,要随即换洗;孩子们生病,即使是半夜,也要背着去医院……

经过多年的工作,周敬芳将她的实践总结为理论,出版了《弱智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婴幼儿早期教育100问》、《婴幼儿家庭教育100问》等5部专著。199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多次被有关单位评为江苏省的教育专家和名人。

周敬芳用自己的努力、坚持和爱心完成了她事业的终极收获,但是,她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这些荣誉,她的内心始终把对孩子们的爱当做她终生的奉献,她的信条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事业的成功只代表现在,并不代表将来。要想将残疾人事业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尝试。

1999年,周敬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卖掉自己家的房子,拿出她积蓄的20万元稿费,又借了20万元,买下了泰兴市职工学校的旧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泰兴市聋儿语训康复中心,她用爱心诠释了什么叫奉献。她的举动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爱,是精神的传承

随着聋儿语训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周敬芳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残疾儿童康复教学模式和方法――“聋健结合,残健结合”,使聋儿语训康复率由创办之初的30%提高到80%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康复率指标。

2002年,经过改扩建的康复中心,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在近2000平方米的校舍中,一楼是语训部及各层次语训班和康复功能室,如发声室、听声室、平衡律动室、多功能康复训练室等。在600平方米的大操场上,设置安放了各种大中型适合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器材和玩具,使他们在游戏中得到肢体和语言康复。二、三楼是“聋健结合,残健结合”班。经过语训的孩子,都必须插入正常儿童班,养成和正常孩子语言交往的能力与习惯,直至大班毕业发给证书,方可进入各类普通小学。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交往的机会和自信心,也使健全儿童家长提高了对“聋健结合,残健结合”的认识,培养了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优良品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

泰兴市聋儿语训康复中心自创办以来,已有近400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顺利进入了普小、普中和普高,有的甚至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回归了有声世界,回归了主流社会,成为了聋而不哑、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由于有效的康复训练,还使几十对夫妻重新和好,近百个家庭不生二胎。

在康复中心荣誉室内,悬挂着琳琅满目的锦旗,陈列着众多奖杯、奖牌,锦旗上写着:“语训中心比我母亲还要亲”,“语训老师是我的再生父母”,“语训老师是慈爱天使”等等,这些都是受训孩子家长发自内心的话语,是对语训中心老师的真实评价和由衷的赞扬,更是对周敬芳坚持、奉献精神的褒扬、敬重和肯定。周敬芳被孩子们称为“爱心奶奶”。

周敬芳带领她的队伍,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这20年,周敬芳用她的思想引导着这支队伍,用她的精神鼓舞着士气,用她的言行教育着年轻的一代,用她的无私奉献着爱心,用她的魅力影响着周边的人,用她的坚持传承着事业的发展。2002年她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她所创办的泰兴市聋儿语训康复中心也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周敬芳常说: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崇高荣誉,我要竭尽全力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双高师资队伍。在她言传身教下,中心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泰兴教育战线上的一支劲旅。

如今,泰兴市聋儿语训康复中心经市教育局批准,已成为泰兴市独家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残疾儿童幼儿园,为了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中心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招收听障、语障(自闭症)、孤独症、智障等学龄前残疾孩子入训,使他们早日回归到有声世界,为中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采访周敬芳后,我的耳边总是回荡着歌剧《红梅赞》里的主题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这激动人心的旋律不正是对周敬芳和她所从事事业的真实描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