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彩的彝族民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彩的彝族民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至今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及风俗习惯。

荷叶帽

彝族妇女是否有孩子的标志

荷叶帽是彝族中年以上妇女的一种头饰,彝语称“俄尔”。因其外形与荷叶有些相似,故俗称荷叶帽。它是彝族妇女是否有孩子的标志,戴上它,表示已经当了妈妈。彝族的荷叶帽是用一块青棉布或深蓝色棉布缝制而成,顶心嵌一块银牌,背面中心镶嵌上一条红、黄、蓝相间的彩带。妇女们戴上它显得美观、大方,在炎炎夏日还可以用来遮挡阳光。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闯荡江湖的彝族英雄支甘鲁骑着一匹骏马在途中遇上一对正在犁地的夫妻,支甘鲁就给男人出了难题,问:“这位汉子,你今天犁了多少转?”汉子回头一看,呆了!密密麻麻的怎么数得清?男子正在为难之际,旁边的妻子指点道:“你反问他,你的马今天走了多少步?”把支甘鲁问得哑口无言。第二天,支甘鲁又来到这家人的屋后叫喊,屋里的妻子听出了支甘鲁的声音,于是叫她的男人不作声,自己跑出去搭话。支甘鲁说:“我准备找你的男人,向他租只公羊来生羊羔,他在吗?”这位妇女回答说:“我的男人生孩子了,不方便,你找我就是。”支甘鲁一不留神说:“男人怎么会生孩子?”妇女说:“那公羊怎么能生羊羔?”

支甘鲁又败在了她的手下,于是就想法做了个荷叶帽给妇女们戴上,以盖住她们的聪明才智。久而久之,荷叶帽不但没有盖住妇女们的聪明才智,反而成了彝族妇女特有的一种美丽的头饰。

口弦

彝家人传情的乐器

口弦是彝族人民在文化艺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乐器,又称“响篾”。口弦是一种长约两三寸、宽约五寸的竹片,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有的用簿铜片制成。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指弹动弦片,用气鼓动簧牙产生音响和弦片本身固定的音韵交织在一起,形成铮铮动听,柔和婉转、非常接近口语的音乐旋律。

相传,从前有个老阿妈,生了两个姑娘,姐妹俩聪明伶俐,勤劳能干。但不幸的是两个姑娘都先后病死了。老阿妈日夜思念女儿,非常伤心,就削了一厚一薄的两块竹片,在竹片上刻出了舌头和脑袋。想念女儿时,她便把两片竹片含在嘴里,用手指轻轻动“女儿的脑袋”,两姐妹就唱起歌来,讲起话来,安慰她不要难过和悲伤。老阿妈做的这种竹片后来发展成现在吹奏的口弦。

从此,老阿妈便把口弦保存在一个十分精巧的小竹筒中,时时揣在怀里。思念女儿时,就掏出口弦来悠悠弹响,听女儿唱歌、讲话。后来,口弦就成了彝家人传情的乐器。彝族男青年向姑娘求爱,就是用口弦传情达意的。姑娘则用口弦表露内心的心愿,不用语言,双方都能会意。

饮食

好饮而痛恨酗酒

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因为有特别的民族习惯,更具有山里的芬芳。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

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不腻心,味美无穷。

逢年过节,彝族人的长桌宴上总少不了一道砣砣肉。砣砣肉也叫三角肉,是用上好的五花肉煮熟后,切成大块的三角形,再配上盐、味精、蚝油、姜、花椒、米酒等各种佐料。精心烹制的,纯正的彝族砣砣肉不仅色鲜味美,且肥而不腻。

除了招待客人,砣砣肉还有另外的特殊用途——“抹黑脸”。 抹黑脸也是彝族人表达祝福的一种特有的习俗。将砣砣肉往锅底涂抹一番,让猪油与锅底灰混合在一起,双手涂上锅底灰。当追上自己的心上人或客人后,则冷不防把锅底灰抹到对方脸上,抹得越多就表示越喜欢对方。

辣椒骨是彝族同胞居家必备的调味品。跟一般辣椒酱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加入了特殊的制作材料:把带肉的骨头剁成小块,放在石臼里舂碎,再把辣椒粉、花椒粉、盐、酒等混合,搅拌均匀,再放进坛子里腌制,过上一段时间,就成了香美可口的辣椒骨。平时无论是煮菜还是做汤,加入辣椒骨,这样做出的食物会更为鲜香美味,既能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又能驱寒,促进血液循环。

“连渣捞”则是把黄豆变成美食的一种方法。把黄豆打成粉或磨成浆,加水煮热,用布袋过滤,除去豆渣,再把切碎的青菜,放入豆浆中,重新煮开,最后加入适量的石膏粉,凝结后,一锅鲜嫩的蔬菜豆腐花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当地人叫它连渣捞。食用时还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口味加入各种味道的佐料,那样吃起来会更加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