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虎牙藏族乡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虎牙藏族乡旅游扶贫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59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虎牙藏族乡位于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该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旅游的先天优势。在这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只能发展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并且必须把旅游开发与当地藏民的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应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好生态旅游规划,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开发生态旅游和藏家乐,以期达到扶贫的目的。

关键词:虎牙 藏族乡 旅游扶贫 生态旅游

研究背景

旅游扶贫(即PPT)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旅游业产业链长,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

2006年9月,绵阳师范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组织多位不同学科专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虎牙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赋存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丰度以及分布进行了详细调查。2008年9月,再次组织专家对“5.12”大地震后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这两次调查都发现,当地政府和以前所做的雪宝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均没有把当地贫困社区的发展作为主导目标,更多只是将其看作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已有的开发项目根本就没有给予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比如大规模建设与社区隔离的宿营地等。这类做法对解决虎牙乡的贫困问题帮助甚微,当地贫困社区没有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就无法从旅游活动中获取收益,相对于其对旅游者和旅游开发单位出让的利益,如活动空间、良好的生活环境等不成正比,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抵触情绪会日趋加深,最终会损害到该区的旅游发展的稳定和旅游形象。同时,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给其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等均怀有很大的期待,对旅游者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开展旅游活动也很支持,甚至为此做了一些投入,比如自发购买民族服饰。加之该区下设的各行政村大都位于旅游线路的“节点”位置,切合了旅游者的游览与停留时间,且这些村寨本身就是人文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地。因此,如何利用好虎牙藏族乡充足、良好的软、硬性条件,来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研究,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健康和持续发展,使当地藏族百姓真正享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实惠,这成为当地实现旅游扶贫的重点。

研究区概况

虎牙藏族乡位于四川西部的平武县东北部山区,距平武县城68公里,地处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境内以高山峡谷为主,平均海拔近2000米。虎牙乡下设4个行政村:虎丰村、上游村、高山堡村和占口村,其经济情况非常落后。劳动力相对较少,占总人口的48.11%;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占总人口的39.66%;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22%。受文化程度限制,该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少,人均纯收入也较低。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9.66%,人均纯收入仅1250元,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乡。由于山区农业耕作价值不高,村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半耕半牧。其中,高山堡村地处保护区,处于进出保护区和通往松潘县交通线的“节点”位置,是本区将来重要的人文旅游地和中转站,其经济情况则更为严峻。该村劳动力人口与全乡平均水平相近,但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都高于全乡平均值,其中前者为73.68%,后者为58.6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户村民都有面积不小的耕地,但在走访中,当地村民承认挖药和采矿仍然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及禁止采矿之后,村民的生活日益艰难。总之,保护与发展,开发与扶贫的矛盾相当突出。

虎牙处于藏族、羌族、回族、彝族交汇的藏彝走廊地带,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7个主类、18个亚类,涉及到44个基本类型、129个单体。其中有53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包括5个推荐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和18个推荐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再加上该区处于四川省的黄金旅游线――九环线上,毗邻九寨沟和黄龙,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007年,绵阳市和平武县把开发虎牙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举措。2008年,政府加宽了虎丰村到平坝的碎石路,在平坝修建了有20多个床位的小型度假酒店。现在,虎牙的年游客数量已经达到千人左右,大部分是来自于周边的四川、重庆等地的背包客。“5.12”大地震后,京沪两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突然增加。其中,散客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且基本上都是户外探险和生态观光。

虎牙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

旅游扶贫特别需要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如农村路网、水电气、排污、通信、绿化、停车场等)非常缺乏,仅仅依靠市场运作是很有限的。政府应制定虎牙旅游开发的政策和法规,在财政补贴、建设资金、银行贷款、税收、企业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优惠。此外,由于贫困人口在资金和技术上先天的弱势,需要政府不断的“输血”以培育他们的“造血”功能。当前,政府除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虎牙地区的旅游环境之外,还需要成立县、乡、村三级的虎牙旅游扶贫专门小组,制定相关的政策,组织和协调具体的工作,保障虎牙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贫困人口的收益。在这个小组的牵头下,以走访的形式宣讲旅游扶贫的意义,组织专人以讲座的形式培训当地的农民,特别是贫困的藏族人口的旅游服务技能,提高他们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延长虎牙的旅游产业链

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带动度越大,旅游带动的经济部门就越多。所以,延长贫困地区旅游产业链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参与型旅游产品本地化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一体化是延长旅游产业链的有效途径。首先,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增加直接的旅游收入;其次,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拉动效益。再次,还可以丰富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虎牙有丰富的土特产,例如野菜、草药、羊肉、蜂蜜、食用菌等,都是全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可以对这些食品进行深加工,作为特色商品卖给城里来的旅游者。此外,还可以将虎牙的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开发成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通过表演,展示虎牙深厚多彩的民族文化。

(三)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虎牙地区大部分属于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只能开发“生态旅游”。为了避免虎牙的生态环境遭到人为开发破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将虎牙的旅游活动限定在自然保护区地带和实验区,具体来说就是在虎牙大峡谷、涮涮水沟下段、黄祠堂大峡谷的谷地以及扯马索沟等地开发生态旅游,虎牙河以南、黄祠堂大峡谷以西则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政府可以先期吸纳社会资金,小规模的在虎牙大峡谷下段、马桑河坝以东区域进行开发,马桑河坝以内则严禁企业进驻开发。此外,应避免短视行为,向企业或个人转让景区、景点的开发经营权。在具体的旅游规划出台前,严禁在景区内大兴土木,建设较高等级的旅游道路。一方面,沥青或水泥路面会造成景观的破坏和不协调,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客货运输量的大幅增加,会对自然保护区造成极大的损坏,包括大熊猫在内的许多珍稀物种将被隔离,最终导致种群的衰退和灭绝。所以,虎牙地区的道路建设,仅限于现有道路的清理和整修。通车道路最好为碎石路面,沟谷道路最好为碎石路或石阶路,为将来道路系统改善留下余地。此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开阔的场地设立简单的“游客野外就餐地”标示牌,引导游客集中就餐,禁止游客沿途丢弃食品包装等塑料垃圾,污染环境。

(四)开发藏家乐

虎牙的贫苦人口,相当部分是藏族。为了体现藏族的文化特色,以及保障旅游的收益能最大限度的留在虎牙,结合虎牙的实际,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开发“藏家乐”型的家庭度假旅馆。政府可以引入小额贷款,放宽抵押和担保的条件,帮助村民改造自家农舍,使之更适合城市旅游者的需求。藏家乐要以虎牙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藏族文化为纽带,向旅游者提供放牧、养蜂、酿酒、纺织等参与体验项目,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农户的接待服务水平,当地政府还应该对各个村寨的接待户进行培训,定期对接待户的环境卫生条件进行检查,对藏家乐的接待水平进行分级挂牌。此外,还可以评选出藏家乐的“示范户”,其它农户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学习参与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形成“农户+农户”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虎牙不会形成“旅游飞地”,旅游收入不外泻。

(五)体现公平和效率

贫困不仅是包括低收入、生活条件差、生产难以维持的经济概念,而且还包括预期寿命、文化程度、安全感、正义、公平等生活质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理念。因此,应该引入多种扶贫方式扶贫。虎牙应该在旅游收入(门票、税收、资源保护费、营业收入)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支持没有机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贫困人口,作为从事其它生产劳动项目的启动资金,或者作为救济金直接发放给当地没有收入的老弱病残群体,扩大旅游扶贫的受益面。

(六)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藏族在虎牙地区居住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了。雪山、森林、草地、险峰、急流是他们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他们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体现出爱护自然、崇敬自然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了以崇拜自然为核心的和风俗习惯。虎牙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意识共同组成了这里的文化资源,保持了区域文化的生态平衡,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这一切构成虎牙地区的旅游优势,如果在开发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不加以保护,随心所欲,那开发就是一种破坏。因此,必须克服当前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诸如景区城镇化、乡村庸俗化等严重问题。顺应环境,保护第一。不仅仅是保住虎牙藏族的“命脉”,而且是维护虎牙旅游资源独特性、差异性的根本,也是今后虎牙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竞争的根本,更是虎牙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最终摆脱贫困的根本动力。

结论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大部分的贫困人口都是自发地、无组织地参与旅游,他们只能获得少量的短期利益。随着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利益会逐渐消失。政府片面强调旅游开发,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和引导有限,这会削减旅游扶贫的实际意义。加之,灾后旅游重建工作必须使当地老百姓从中受益的指导思想,因此,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和引导、公平利益和效率,保护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避免头脑发热的短视行为,是当地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首要职责。

参考文献:

1.张伟,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20(5)

2.郭清霞.旅游扶贫PPT战略及其特征: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

4.吴铮争,杨新军.论西部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1)

5.王永莉.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4)

6.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4(12)

7.赵小芸.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J].旅游学刊,2004,19(1)

8.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

9.张晓慧,王谊,苟小东.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旅游市场营销新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

10.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20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