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课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课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在现代师生关系中依靠的是和谐,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无法沟通和交流的。尤其是现在的中职生,他们自我意识很强,甚至崇尚自我。作为他们的师长首先要做他们的朋友。平等、尊重、信任、友爱、诙谐、幽默是他们的需要。教师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师生关系 情感 和谐

以情动情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情绪情感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共同性,正是由于共同性加之主体的能动性,才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人的情绪情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感染他人。情感上的共鸣现象是情绪情感感染性最明显的表现。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比如,对学生进行战胜困难、抗挫折教育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它,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号着。最后,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已经老了,不值得大费周折把它救出来,于是他便请来邻居帮忙,打算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土铲进枯井中。这头驴子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刚开始叫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里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泥土落在驴子的背上时,它竟然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在泥土上面!就这样,驴子一层层地踩着要埋葬它的泥土,慢慢升到了井口!最后,它在众人惊讶的注视下默默地跑开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挫折对人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磨练。当你经历挫折后,应该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把挫折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一个磨砺的机会,把困难举在头上,它就是灭顶石;把困难踩在脚下,它就是垫脚石。水声当作琴声听,黄连可当蜂蜜品。转念一想,我们可以让生活化弊为利,让苦变甜,让恨生爱,让单调变得丰富,让呆板变得活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期待,是一种心境的胜利和收获。

以情育情首先要求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的现状,对他们的情感基础、情感差异进行深入地观察,以使情感教育具有针对性。其次,重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尊重和信任。再次,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学生健康的、激昂的情绪体验。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忧郁的面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平等合作、了解关心和尊重信任,其核心是理解与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中的主体性,而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是维持受教育者和谐关系的粘和剂。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德育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教育者个性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参照作用。受教育者最初是通过教育者认识人、认识道德的;其个性表现越鲜明,学生所受影响越大。因此,有意识地以自己的个性、人格发挥德育作用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育者既要自然地以全部个性影响受教育者,又要自觉地使个性表现给学生留下特定的印象,并根据反馈信息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既不能盲目地以普通社会成员身份行动,又不能在学生面前装腔作势,过分表现。教育者的个性要体现自觉性与自然性、真实性与教育性之间对立统一。

2.以爱育情。即教师要用自己深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又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讲巴西足球的故事:在1954年巴西的所有人都认为巴西足球队能荣获世界怀冠军,可在半决赛中却输给了法国队。当球员痛苦地回国后,发现总统和两万名球迷站在机场,人群中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这也会过去。”四年后,巴西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自动聚集的人群超过一百万,也有两条横幅:“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这也会过去。”这则故事告诉学生们:无论我们面对的是风浪,还是荣誉,一切都会过去。失败了,可以垂头,但不可丧气;成功了,可以得意,但不可忘形。生命中有很多不得已的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我们无法选择,无法逃避,只能接受它。因为事物是发展的,这都将会过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仅有成功还有失败,如何对待成功和失败。学生取得进步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时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会引起学生高兴、感激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积极的情感能为晓之以理准备良好的心理氛围,以真情换取真情,师生间情感上的沟通,使信息渠道畅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是情感。人的情感需要一旦获得满足,便倍感身心愉悦、集体可亲、社会温暖,进而产生或强化对他人的亲近感和集体的归属感。道德情感通过传递、感染、交流、能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协调人们的言论行为,稳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一个国际研究成果表明: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少年儿童在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习与其他正常情况下进行的学习相比,接受力提高25%~40%,记忆力提高1.5倍~2倍,反之,则下降20%~40%。

杜威认为:教师是人师,而不是教书匠,真正的知识传递是包含思想情感的传递“教师要用自己真切的感情感化学生,正确的、适当的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

3.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中蕴涵的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音以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的感染力,都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语调、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们一般将语言行为分为无声动姿、无声静姿和有声的辅助语言等几类语言。1963年,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首创身势学概念,认为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往往不是由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从他谈话的方式中流露出来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一个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道德范例时,满腔热情地加以赞扬,会使学生产生羡慕、向往的积极道德情感。在批评一些违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持严厉的态度,使用否定性的词语,能使学生对这些行为产生厌恶、愤慨或羞愧的情感体验。教育者充分地表现真情实感,对不良道德行为表示最大的痛心和不满,会对学生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力量。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你是一个能手,那么你就能体验到生气是怎么一回事,但你的动怒,并不能采取任何违反教育学的方式,这是你的真正的人的情感的真诚表现,但这并不是一般人的情感表现,而是出色的教师的情感表现。”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情感的力量\[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129.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95.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