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孰为熊掌孰为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重要的日常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并互相促进,是高校良性发展和教师充分体现自身职能和价值的关键,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角度阐述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高校教师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5-03
19世纪之前,高等学校是单纯教学机构,高校教师一般没有科研任务。1809年,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洪堡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创办了柏林大学以实践这一原则,由于柏林大学的巨大成功,“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迅速得以传播,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现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得到普遍认可[1]。自19世纪初以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许多高校教师都参与了科研活动。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并互相促进,建立新的育人机制,是当前高校教育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贯彻落实主要靠广大教师,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能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但在为数不少的高校里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只要正确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合理安排工作,不管二者孰为熊掌、孰为鱼,鱼与熊掌可以兼而得之。本文从教师角度分析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希望广大高校教师能正确认识并深入思考此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正确对待和处理,做到教学、科研并重和两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
一、从教师角度谈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2]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同时也是高校教师肩负的两项基本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还包括培养应用性人才,而科研也呈现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存的格局。教学与科研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但统一是主要的。
1.对立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因为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了,势必会影响到其对科研的投入,反之亦然,而时间与精力是与效果成正比的,因此,教学与科研是相互冲突和排斥的。但若相关部门合理制定教学工作量及教师从事与科研方向相关的教学工作,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可以降到最低。
2.统一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最主要的关系还是辩证统一性。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成功的教学与成功的科研所需要的能力相同。与优秀教学与科研都有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坚定不移的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努力工作的精神)、创造性(想象、原创性和创新能力)、喜欢钻研及批判性思考等[3]。另一方面,教学能促进科研,科研反过来可以提升教学,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科研实际上是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教师若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就必须对已有理论切实掌握、深刻理解。理解程度越深,才越有可能洞悉问题的实质,做出新成果。教学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并传授给学生。一个负责任的教师给学生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再认识。这样,对同一门课程,每轮讲授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提出创新性成果,因此,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高科研水平的过程。其次,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业人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着实际内容的“授之以渔”的教学[4],是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基本体现。教学内容应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授课教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义介绍给学生,无疑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增强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有利于开辟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求知欲,一个好的教师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科学兴趣,使他们在课堂内外提出大量问题,其中不乏教科书上尚无答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这无疑为教师确立科研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当前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及原因
高校有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三类。教学型及教学研究型高校都是非研究型高校,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科研方面,随着科研与社会生产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应用、开发研究逐步成为其主导方向。从理论上说,非研究型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应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分析国内诸多非研究型高校,事实并非如此,主要表现为教学与科研脱节、对立两种现象[5]。其现象及原因分析如下:
1.教学与科研对立。一是形式对立。许多高校设有研究所,但科研只限于少数专业的研究人员,多数教师和学生很少参与,这使得高校科研气氛不浓,科研不能带动教学。二是投入精力对立。近几年,多数高校在评职称和对教师进行奖励时,采用量化考核法,分别对科研和教学制定了具体评分细则。因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性质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很难在量化评分标准中掌握平衡。而教学又不易量化,因此,有的就过分夸大了科研成果价值的比重,特别是以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形式的成果,其价值很难在短期看出来,一些教师或凭一篇探讨社会科学理论的文章,或凭一篇观点有争议的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论文的创造性待定),就获得了过多荣誉并职称晋升,这种导向使其他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大的精力。
2.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表现为多种形式。①重教学,轻科研。目前,有些高校的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教学、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缺乏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创造的机会,有的学生到毕业都不明白什么是科学研究,更谈不上具备科研的素质。②重科研,轻教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与科研性质差异引起的导向失衡。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的两项基本工作,其性质差异是显著的。教学成果表现为人内在素质的变化,而科研成果直接表现为知识及物质形态。因此,科研成果对教师地位、学校声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直接且明显。与之相对应,社会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多、高且已形成体系。与科研相比,教学处于弱势地位,其本身缺乏激励作用,且成果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学质量难以准确评价。虽然部分学校在激励机制上尽量向教学倾斜,但收效甚微,多数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仍会毫不犹豫地采取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方式。b.高校办学定位偏斜。教学与科研同属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在研究型大学,科研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教学型高校则以教学为主。但因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更直接、易衡量,越来越多的人把大学的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学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因而,科研水平逐步成为社会上各类大学排行榜的重要依据。此背景下,许多教学型高校热衷于把科研作为学校职能体系的重心,在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上向科研倾斜,对教师产生了错误导向。c.教学压力增加引起的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学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适的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学科方向不断涌现,这要求学校及时扩充教师队伍并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扩招促使学生数量成倍增加,师生比严重失衡。一方面,教师为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为解决师生比失衡问题,不考虑教师的专业方向而经常将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平均分配,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相关性很小。d.教师思想态度不端正。很多教师认为本科教学着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需要追求创新,属于重复性劳动,从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从教学中排除了科研的因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恰恰是高校科学研究的功能之一。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缺乏责任心,教学求量不求质,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发展科学,而在于职称晋升以及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③科研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培养学生服务。检验科研成果的标准之一是能否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检验学校科研成果的标准除了创造经济效益外,还应有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服务的功能。而大学里,相当一部分教师搞研究的目的是与之相违背的,做研究的目的是写文章,从而为评职称凑条件,有的文章本身就是东拼西凑抄来的,毫无创造意义,即使是有创造性研究内容,一旦文章发表,便完成历史使命,所谓科研成果也即束之高阁。这样的研究于社会、于学校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高校,科学研究是源,教学是流。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和深度,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研究更有活力、更有灵感。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院士钱伟长先生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7]教学与科研是可以协调统一的,高校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鱼与熊掌兼而得之”。
1.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当前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存在三种误区: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等,难以抽出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一些教师有时间也有从事科研的愿望,但因缺乏必要的条件,或选题不当,或多次申报立项未获批准等原因,逐渐丧失了搞科研的积极性;有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认为只有搞科研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因此把精力放在科研立项、申请经费和论文上。上述误区是教师缺乏对科研、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认识而造成的,无论倾向哪种认识,都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2.高校教师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需要端正思想,解决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有机的统一体,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做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协调发展:①实施研究性教学,做到教学过程科研化。研究性教学即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达到学习、创造和培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形式[6]。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的特征在于:在师生主客体定位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启发;在方式手段上强调以研究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开放性,不囿于教科书的束缚。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牵引,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经过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回忆、思考、师生交流互动,引出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新知识,用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过程实际上较完整地体现了科研工作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深化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又使他们逐步熟悉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打好基础,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性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和方法不完全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适度拓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在积极思考,教师也不能靠自己熟悉的知识教学,需要和学生一起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知识。在研究性教学中,大部分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限定性问题,用以引出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实现基本教学目标。但在师生互动交流时,可能会激发出一些有趣的、值得深入思考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在课堂内解决,需要授课教师专门立项研究,也可以吸收优秀学生参与。因此,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给授课教师提出新的科研课题,也可以调动和利用学生智力资源,有力地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②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做到科研过程教学化。第一,学生参与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科研是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在科研中,为了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参与科研,学生有机会接触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科技前沿和趋势,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由于平时学习时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通过科研实践,学生不仅培养了个人的实际操作技能,更能切身体会到实践活动对发现问题、创新过程的重要性,养成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大有益处。另外,科研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活动,需要多人分工合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学生参与科研,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弥补教师人力资源的不足,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科研活动复杂而繁重,比较合理的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式,塔顶成员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负责任务规划和方向把握,塔底人员则从事具体技术工作。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根据其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安排他们担任团队中的不同角色,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其次,学生的新观点和思维有助于科技创新。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往往不同。教师知识和经验丰富、思维缜密,但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学生知识和经验欠缺,但思维定式少,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比较旺盛。学生参与科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科技创新。但教师应允许、容忍学生犯错误,并保护和引导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另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可以及时发现优秀人才来补充师资,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这也是教学和科研辩证统一的很重要的方面。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时,在实践中考察和历练他们,可以及时发现优秀的科研人才,将其重点培养,毕业后留校任教,补充师资,可以保证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不断充实,实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高校良性发展和教师充分体现自身职能和价值的关键,也是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基础。高校教师肩负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充分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度”,实现二者相互促进与发展,这是现代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更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使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也才能给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6-30.
[2]王蔚虹.国外教学与科研关系典型观点述评[J].石油教育,2008,(2):55-57.
[3]顾丽娜,陆根书,施伯琰.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3):25-27.
[4]崔运武.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与科研[J].云南教育,2002,(18):35.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卞军(1979-),男,汉族,云南楚雄人,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为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复合材料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