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未都:美好人生是用来浪费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未都:生于1955年,1997年创立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我与中国富裕阶层接触很多,但我发现中国任何一个富人都不可能真正快乐。首先,他们的生活没有安全感,任何一个富人都在警觉的环境下生存。比如有个首富,公安局一查他,他撒腿就跑去香港。作为一个首富,他和犯罪嫌疑人、撬锁流氓没什么差别,警察一敲门,他就拎包走人。
1995年之前,中国的富翁们都还是穷人,他们暴富的速度之快超出人的想象,所以他们第一桶金的攫取往往有原罪、不可告人的一面。厉以宁说过,我们很多人在揭发资本家的原罪,但是,我们想,20年前,我们提供的社会竞争环境是否公平呢,因为环境不公平,所以才有原罪。而在原罪中,根深蒂固地埋下了这群人不快乐的种子。
中国富人的富裕都是表象。因为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资本积累,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积累,而中国的富翁在精神层面上通常贫穷而苍白。
中国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当然刻意,所有的桀骜不驯都是刻意,只要你让人看出来了傲气就是刻意。他们中间一类是大长发,一类是秃头,非常标准的特别人群――都跟头发较劲。而在西方,大部分艺术家和主流社会人群没什么差别,即使当年齐白石与街上的北京老头又有什么差别呢?
其实,人绝对为物所累,我特别明白。任何人在财产面前都说得明白,想不明白。有人问过我做收藏这行,藏品什么时候卖最值钱 ,我说我绝对知道,就是在你死前卖东西最值钱,但是这时候钱对你有意义么?钱对李嘉诚、巴菲特那样的富豪们来说,绝对就是个数字,没有意义。所以,他们把钱捐了,巴菲特捐了370亿,他还有85亿,即使他有8个亿,他都绝对够用。他把钱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白使唤了一个世界上最牛的人,给他干活。
在中国富裕阶层中,大家也许都认为IT界的财富是没有原罪的,是最健康、干净的。其实,那是我们错误的传统观念。我们站在再高点看互联网的财富,发现那些网络新贵所经历的一切,和当年美国圈地运动如出一辙,在所有人都不觉醒的时候,圈了互联网的地。圈地运动,把公共资源迅速化为自己的资源,那就是一种原罪。而现在这群网络新贵,趁 1960年代、1950年代生人脑子都没清醒的时候,把“地 ”就圈了,把信息公共资源的“地 ”圈了。如果20年后,那些富翁有残存者,他们的原罪就来源于此。懂得发财的人,在财富面前当然有嗅觉,但是有嗅觉,未必证明这个事情是公平公正的。所以国家就要立法,来平衡这些事。
我说把我的收藏都捐了,不是我高尚,是我走投无路,因为我知道把钱留给子女只会留给他们祸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驾驭不了大笔钱的。人生获得生存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传授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就是经验。而把经验传授给别人还是知识,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生存,没有人能靠知识生存。一个人白手起家能创造财富,而一个MBA很可能越挣越少。
经验的积累需要岁月。因此,美国政治上的重大任命都有年龄上的限制,比如竞选总统要35岁。比如在英国,不到40岁当不成法官。我在1986年,见过一群人,当时他们都是身价几千万,但到1990年代初,他们中有的人连手机都买不起;当年,下海第一批发了财的,到现在过得好的连5%都没有。
现在确实有很多身价过百万的 80后新贵,到2030年的时候,现在的80后新贵都40多岁了,再看他们如何了。其实,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挫折,他们面对的都是经受得起的困难,不是跌倒爬起来的磨难。等到国家彻底打开一扇门,他们的事业也许到此为止。投资大亨说,你回家吧,我给你一亿美金。明白人把钱一存,做纨绔子弟;不明白的人开始投资,总有要投完的时候。他们这群人真正的危机都没到来。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我不会使用电脑,但是 IT所有的事情,我都知道。所有重要的风投,我几乎都认识。因为现在这个年生的变化,就好比在东汉时看见蔡伦发明了纸。
信息年代的革命,改变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1980年代生的孩子,有些突然发了财。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这是他们的幸运。但是,我20岁时,买个碗5块钱;他们一生下来,一个碗 500万,他们买不起。他们在财富面前是缺乏感受的。
我们这代人比1980年代生的年轻人幸运,因为我们看到了社会由贫到富所有的丰富变化。也许我们年轻时没他们那么迅速成功,那是我们浪费了青春么?没有,人生都是浪费。美好的人生就是用来被浪费的。
最美好的人生,假设活80岁,就是1岁活到50岁,咣当回到20岁,再活一遍。既然我无法回到“正当妙龄”的时候,那么只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找找乐子,比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