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雨人记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礼拜六下雨,好几个周末都下雨,大概是上天有意糟蹋我们的假期,抑或是驾日之神也要休息,牛鬼蛇神便出来作怪了,不过这是天机,做为凡人的我便不知了。
下雨天最好是呆在家里。有点情调的,可以在窗前摊本书,手捧热开水或是紫砂壶,把窗挪开一点,热气便腾空而起,剩下的就是飕飕的凉,阅读便可在热和凉的混杂中开始。懒一点的,当然是赖床了,这种天,你大可等到太阳照到屁股的时候起来。还有像余光中先生,听雨写文章……雨天理应是这么度过的,但今天不是。
外婆住院了,要探望。虽是阴雨天,但想到古人的“卧冰求鲤”就铁下心要去了。
小雨是最烦人的,没有暴风骤雨的摧毁力,但赶路的行人不知不觉就不成人形了。过路的人虽有雨具,但多只是摆设,雨水还是会一个劲儿地往衣服里头钻,一路下来,浑身就湿漉漉的,这是坐在“别摸我”里所感受不到的。下雨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滑稽剧,看车窗外各种稀里哗啦的狼狈样子。今天我骑着电驴子,算是剧中的一角儿,“劈波斩浪”般驶向目的地,穿着如同摆设的雨衣。
下雨天最卖命的便是三轮车夫了,我想他们大概是这剧的主角,同其他拼命赶路的人不同,行人匆匆赶路回家后也许有一声妻子的问候,一块干毛巾,一杯热奶。而车夫拼命拉客,是因为下雨天生意多,他们多拉一位,或许可以解决他们一家的生活问题。他们当中有些连雨披都没来得及穿就赶生意,雨水也是轻松地淋透了他们,他们似乎充当了天与地之间的介质,雨水从天而降,顺着他们流到了地上,他们更像是引流的玻璃棒。那些暂时没拉到客的,集中在路边等,虽然穿着雨披,但身上是湿透了,不知是雨水浸湿的,还是汗水浸湿的。我想两者都有。在马路边等的三轮车夫们像是一尊尊雕塑,雨水肆无忌惮地沿着雕塑往下流,他们忘记了语言的交流,生怕分秒中错过了拉客的机会。在这块只有雨在动的画面中,我穿了过去,我只是过客,而他们却依然要等很久。这些如同雨做成的人,估计也不喜欢这糟糕的天气,不过想到下雨天可以多拉一些客,家里的生活会好一些,便不再在乎吃苦和坏天气。宁可天气差点,让自己的生意好些,我想这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所传达出的意思吧!没有想到一千年后仍有现实意义,我也反思过历史的车轮是否转过。这些与雨几乎融在一起的人,我想称之为“雨人”。
那些坐在三轮车里的人衣着整洁,极小心地蜷在车里,生怕衣服被半滴雨淋到,他们时不时地探出脑袋观察雨势,这样的动作也是极细微的,也是怕漏进冰冷的雨。他们是很少注意车夫的,就算是极短暂的一瞥,目光也是冰冷的,如同他们眼中的雨一样,或许比雨更刺骨。
人到底是有情感的动物,可裸的雨帘下除了耐心的雨人又剩下多少温情呢,不大的雨露出了点端倪。难怪有人常说,“穷人往往残忍,而富人常常温柔。”这里的穷富当然不是指物质上的。
我很快到达目的地,下车,因为受足了小雨的折磨,便匆匆上楼了,这才觉得有了一块干爽地可以落脚。小心打理一下便进去了。
探视完病重的外婆,外面仍下着雨,不禁暗恨该死的天气。
下雨天,正常人心里也会有拖沓的难受,更不用说是病人,不过外婆病情还算稳定,这算是今天唯一可以慰藉人心的事了。下楼便往外跑,这才想起匆忙间来的时候忘了把雨披罩在车上,座凳都淋湿了。雨还是下的,雨披又潮又冷,穿上以后先是一阵凉意,随后便浑身湿透了,这也证明了我前面的说辞。倒不如不穿,穿上反而湿得更快了。
脚下石板铺成的路面有些松动,脚稍一用力水便从其中渗了出来;青草也夹在石头缝里,可早已被踩踏得不成样子了,它们很容易与污泥拌在一起。这时我无心管它,只是又感到鞋湿了,脚趾泡在水里。急忙开了车锁,四顾无人,想必下雨天也不会有人乱溜达、躲猫猫或者是打酱油。对车座上的水也是无可奈何,想象着即将坐上去的冰冷,心都凉了。反正浑身湿透了,心情也无奈地开朗起来。要调转车头的时候,才发现斜前方有个穿着雨披的人,正缓缓地从板凳上站起来,雨披内还隐约还看得见黄褂子。他是收车费的,他也是雨人了,我想他也浑身湿透了,若不是刚才乍一看见他,还真的没感到他的存在,他就是那样与雨结合在一起,然后向我走来。由于下雨,透过眼镜有些看不清楚,不过我还挺佩服那个貌似老头并向我缓缓走来的人,五毛钱的车费值得他等那么久,而且是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靠近了我,从雨披中伸出了只手,只不过不是直接要车费,手中还有一块干布,帮我擦干了座凳,是时我似乎明白他穿雨衣的原因:他浑身都是潮的,就那块布是干的。车费还是要给的,把钱递过去,他很慢地拿出钱袋,钱袋是被塑料纸包裹的,大概那很重要。手在干布上蹭了蹭,小心地找给我钱,手本来是湿的,粗糙地擦干后又显出不和谐的皲裂的痕迹,这可能是岁月和雨天留下的。找完钱他就又坐回去了,继续和雨融在了一起,做他的“雨人”,尽心尽责的人。或许匆匆过客没有几个记得他的,或许没有几个正眼看过他,他只是活在世界的一隅,任凭刮风下雨,微弱地闪耀的光芒,我想那块干抹布可以证明。
我曾想象过,这个世界如果少了雨会怎么样。我曾经有过很多答案:庄稼枯死,百姓颗粒无收;情侣的约会场景中少了雨中漫步;少年们会像等待初恋般等待下雨;从此雨像稀罕物一样为人所津津乐道……如今我明白,世界中存在雨也就是要让我们倍加珍惜身边的事物,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别人默默无闻的劳动。
行笔至此,我也不再憎恨雨,雨也不是那个罩着世人肝肠寸断的恶魔。世间有大美,而雨就是那个帮助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更感谢雨中为人民服务的“雨人”,他们穿梭在雨中,和雨融在一起,只出现于人们需要的地方,而“雨人”的生存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方面,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一切,去对待事物,另一方面,“雨人”们方便了我们,为我们奉献了许多,但他们自身呢?仅仅是些许零钱就足够了吗?我想这是个悖谬。
生活像一段隧道,在隧道中有些人看到了光明,拼命地跑;有些人没看到光明,盲目地跑;有些人为了光明,疯狂地跑。我想雨人便属于后两者,而且是在雨中跑、在雨中狂奔。
――谨以此篇献给为我们、为城市做过点点滴滴的“雨人”。
(注:“别摸我”即“BMW”,宝马车。)
台下有语 麦小迈
可赞的是文字细腻,但算不上流畅;可夸的是感受表达到位,却也有模仿的痕迹。中学生作文不是不可以模仿,但模仿上世纪上半叶的作家却不值得提倡了,因为那时候处于白话文幼年期,文字稚拙,现代读者读来不流畅;文字再长一些,模仿的痕迹重了,滞重感就更强;而文章本身又缺乏高潮,读者的感受套用作者文中的一句话就是“下雨天,正常人心里也会有拖沓的难受,更不用说”写的本来就拖沓了。换句话说,既然要从模仿开始,就不如模仿真正的经典作家,模仿那些到今天,他们文字的魅力依旧风华正茂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