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湖畔?桂子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湖畔?桂子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辛卯年夏末,独自一人拎着超负荷的行李提前到校报到。以前在脑海中上演过无数次激动与惊喜,能够身临一个喜欢的城市与学校继续自己的硕士生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时空穿越到现在,面向眼前梦中的一切,沉淀在心中的,反而是悠久的畅想和笃定。

南湖夏夜――宁静湖面予人深思

延续本科所学,我依旧攻读文学专业的硕士,并且所学专业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古典文献学,说白了就是和古籍打交道,一届的同门也只有6个人,所以在教研室上课基本就跟开“圆桌会议”似的,和学富五车的导师面对面地坐着。

第一节专业课,我明显感觉到了“不知所云”而“愠”的负重感。我对老师上课提到的一些东西几乎不知由来,虽然我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引导我和同门走上正常的轨道。

相比同门,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压力,因为当初自己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所以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我有种“我不属于这里”的感觉。也许我来学这门专业根本就是一个错误。

回到宿舍后,无尽的失落包围着自己。看着窗外明亮的灯光和热闹的人群,我想找个地方静一静。我所在的是南湖校区,那么,就去南湖吧。我向往大山和湖水,骨子里有一股小文艺气息,也许南湖能让我安静。

踩着一堆乱石磕磕绊绊地走到了湖边,还没来得及抬起头好好看一眼,便被眼前开阔的湖面所震撼。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灯火阑珊处依稀现出一座横越湖面的大桥和精致的小房子,天边的晚霞和团团云朵倒映在微波粼粼的湖面上,沿着湖岸慢行,远处喧哗的人声渐行渐远,四周安静得只听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斜靠着湖边的栅栏任由思绪徜徉,想起当初考研的历程和一起奋斗的好友,那个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理想就在心里,不需要想其他的事情,只需努力学习。而现在,我身处异地,虽然已经考上向往的大学,怎么反而没有当初那么开心了呢?那么苦的日子都走过来了,现在这点小小的困难,算得上什么?

这样想过之后,一切都如眼前的湖面一样豁然开朗了。我要收拾心情重新出发,没听过的文学著作和文学大家,就多读书做笔记,不会古籍整理和校勘就多向老师和同门请教,认识朋友不多就多去外面参加活动,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桂子山声――古朴庄园洋溢书香

每每从南湖“爬”上桂子山去图书馆或上课,都会被它一年四季姿态各异的景色所吸引。其南跨龙陈两湾,下接南湖之水,光是参天的大树和古老的石阶就已经流露出其厚重的底蕴。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院坐落在桂子山顶,背后便是崭新的图书馆大楼,这是我学习的地方。

研一上学期,我修习“四库学”,“四书”和昭明太子的《文选》。不管是“集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者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统收梁代之前最优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均需涉猎,我都可以算作是一个不折不扣徘徊在故纸堆中的书童,犹如演古装穿越剧一般,刚刚还在与孔老夫子“打交道”,下一分钟就穿梭于21世纪现代化的校园中,这里的人们不说“之乎者也”,也没有“竹简青灯”,大众传播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我们民族的根紧紧依附在其中,所以需要后人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切都渐渐步入正轨,我开始体会到研究生与以前大学生活的不同。大学时学到的都是一个个书名,知道它们大致的体例和朝代,而现在,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文学史的框架了,譬如,以我国最为庞大的学术工程《四库全书》为例,如以前只是知道《四库全书》是清朝的一部官修书目,现在我已经能亲手翻开文渊阁的四库影印本,看到一整个书房都装载不下的鸿篇巨制,通过校勘找到其收录书籍的一些字的错误,根据我所找到的古代文献,评判某个四库馆臣对一位作者的评价和论断,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记载,重新定义这位作者的学术地位,然后把我的校勘成果整理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其间的过程是非常美妙,虽然思想还不够成熟,表达还不够正统严谨,但是也可以说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并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古籍整理万千学者的一分子,攻读中国最古老的语言文字,有一种小小的优越感,但是不能“入戏太深”,否则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错乱,学科性质使然,须得时时读古书,如果较少参与现代生活,而没有从古人的思想中走出来,极容易与当下社会脱节,这也是一件蛮恐怖的事情。我曾见到过一个同门,她连穿着都极具古典风格,言谈举止也像极了古代人,且总是独自一人“飘来飘去”,会常常说一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古人,我想回到过去……”每思及此我都会为自己感到担忧,这不会是“啃书入古”的节奏吧!这个时候真正体会到政治学的无处不在,要好好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作用,把握好事情的“度”,把古代与现代辩证对待,既要能走进去,又要能走出来。

研一下半学期,我已经可以算是古典文献的入门人了,专业课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时,导师的一个研究项目下来了,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校勘一部古书,纳入《荆楚全书》的案头中。我第一时间选择了《庾子山集》,因为我清楚地了解庾信是河南南阳人,“四六宗臣”,我们又同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老乡,帮老乡整理集子该是一件多么让人向往的事情!

校勘古籍,参校本非常重要,要选择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错误最少的本子。每本古籍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是不可复制的财富,所以每次翻阅古籍时要求也颇多,比如必须在管理人员陪同下取书,每次取书不能超过一本,且附近不能有水以免损坏古籍。种种要求之下,动作也不得不小心翼翼,慢条斯理,效率也降了下来,我只好腿脚勤快点,每天一大早都往古籍室跑。每次辗转找到一本可参考的古籍,吹掉书匣上一层薄薄的浮灰,慢慢打开保存完好的纸匣子,看着已经发黄老旧的纸张,就像看着一个初生婴儿。心中也油然而生出苦尽甘来的满足感,进而对这门学问越发尊重和珍视。

校本确定下来之后,已经快到期末了,于是又开始准备论文写作和各种考试,似乎整个研一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没有太多的个人时间,反而感到充实和开心――就像当初考研一样。

暑假过得很快,开学之际,我们都按期完成了各自的论文和任务,成绩出来之后,我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研一入学时我作为外校的调剂生,排在专业之末,那个时候我便下定决心,这一学年要进前三,而现在,我的专业成绩排在第二,看到成绩时,就好像辛勤的果农终于在金秋收获了果实一样,非常满足和淡然。

每一次的入学我都带着希望而来,并用全部的热情让自己活得精彩。这一次,是在南湖畔桂子山,往返于一山一湖,还有至少两年的时间,我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