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教”与“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教”与“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多数人从外在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公共选修课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分析,希望能进一步改变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从而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教学质量 “教” “学"

近些年,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已逐渐走上正轨,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也作为通识课程列于其中。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多数人仅从外在因素指出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课程种类、教学资源等,很少有人能从教学的角度着手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对教授科目的心境,学生的需求和心向等相结合分析影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原因。

那么,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要提高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只有明确了教和学的态度,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有大的增长。因此,本文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希望能使民办高校的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一、教师“教”的艺术

在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有着正确的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于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这种力量将作为教师上好课一种内在动力。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同其他课程略有不同。对于上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来说,第一要摆脱应付的教学心理;第二应站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站在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站在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学生的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指出,人的高层次需要归因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其中成就需要就是希望做的最好,争取成功的需要。也就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授课情况要给予明确的反馈信息,使其了解是否有进步,为其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避免其设置特别容易或特别难的任务。目标明确了,教师就会为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而积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准备教学资料。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影响教学过程产生良好的效果。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在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上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因此,一般的教学方法在公共选修课的课堂中可适当减少,教师主要以启发诱导为主,以感情为依托,以强化为主线,以兴趣引导为契机,培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创造才能、逻辑思维能力,发挥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以启发诱导为主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所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的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导者,多放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为谓也。”[2]这样教师通过恰当得教学组织而形成一种自由教学秩序,学生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秩序中学习,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在公共选修课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是有目的而来,对于所讲授的知识,教师不仅有某门学科的扎实基础;更应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只有符合教师本身的特点时,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效果;并在教学中表现出创造性和创新性。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指点迷津、思路,而不是替学生作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良性循环。

第二,以感情为依托

每一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支配的。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兴趣,以及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要发挥影响力,有效的引导学生,除了包括教师的优秀品德,渊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全身心投入[3]。教师只有付出他们的感情,才会使学生重视课程,产生兴趣,进而起到影响学生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是学生对教师有信赖感,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把握主动权,一是要严格要求。要求自己不断拓宽知识范围,提高修养,多样化教学。二是经常与学生接触。上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彼此较疏远,教师要利用课堂上及上课之余通过与学生的多接触、多沟通,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进一步了解了对学生该课程的需求,从而消除某些学生对选上课程的陌生感。阿斯维利指出:“教学中要确立教学民主,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的感情相融,心理距离近,就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接受”的心理态势,容易与教育者产生心理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4]。

第三,以强化为主线

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学习内容都会一次牢牢记住,总会有一部分的内容暂时性遗忘。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会回忆、强化所学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广泛提倡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现场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构、完善、巩固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以兴趣为引导动机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5],是一种特殊的求知欲。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更是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本身应对所授课程感兴趣,才能使教师上课时更多投入,课下积极组织、寻找素材。此外还可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引起兴趣: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趣的故事、事例,引起学生的好奇想进一步追随下去;二是在课堂中多采用互动的模式,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是尽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可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学习,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生“学”的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求知的完整过程。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学科领域多、知识范围广,是学生获得新知和促进智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学习这样的课程同样要讲求方法与策略,更重要的是选课后要有目的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学;要有兴趣的学,而不是敷衍的学;要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体验,而不是痛苦的经历。课堂学习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

第一,要从思想上端正一对概念:“学会”和“会学”

“会学”的人一定能“学会”,“学会”的人不一定“会学”。“学会”者,指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知识,思维呆滞,不会灵活应用,只是死记课堂、书本知识,成为知识的“奴隶”。长此以往,缺少创新精神,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及效能期望的产生。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进行推测[3]。当确信有能力从事这项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信和干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事实上,这也是要求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性的自学能力。要能够从“师传生受”到“无师自通”。可以肯定地说,“会学”,学会生存,掌握的是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力量,掌握的是一种方式方法。这也是民办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培养应用性人才。

第二,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心理成长主要靠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和自身情感的调控,在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情感调控处于前沿地位,牵引着学习者的积极学习行为,影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即使选上的课程是自己不喜欢的或兴趣不高的课程,也要学会培养兴趣,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使其处于最佳觉醒状态,以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吸收。

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要让教与学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就应提供一个最具创造力,充满挑战的环境,使每一个人都在开放的环境里快速的学习别人的经验以迅速解决手上的问题。正如苏霍莫林斯基所说:“孩子在周围―在学生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它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生活学习空间,但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否则教、学势必会与社会脱节,从而达不到社会所需要的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公共选修课,作为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把握信息;作为教师应看到社会的可变性,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恰当适应和分辨训练,将更广泛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提高实效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莫雷 《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M] 2007年8月

[2] 李群 浅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4(3):79-81

[3] 李智超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 常熟高专学报[J] 2004(6):16-17

[4] 贺林茂 何智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2010(10):187-188

[5] 叶奕乾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 1997年8月

作者简介:陈文 出生年月:1979年12月 性别:女 籍贯:陕西西安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学历:研究生 工作单位:西安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