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巧境激趣 重诵读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巧境激趣 重诵读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趣”,落实“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语言,受到感染,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现结合《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的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感受高山流水依依韵

文言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空的距离,还有情感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体验作者,感受文本的意蕴。《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虽然只有五句话,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蕴,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1. 故事创境,走进文本感受相遇之喜。

《伯牙绝弦》的故事之所以传唱千古,是因为那份纯真的友谊缘于一次偶遇,而且是发生在两个身份悬殊的人(樵夫/音乐家)的身上。文中第二句描写的正是那一次偶遇。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伯牙、钟子期初遇的故事情境(师语言描述):伯牙,楚国人士,著名的琴师;钟子期,一介樵夫,(樵夫就是砍柴的),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在一个仲秋的月圆之夜,不期而遇了,从此,一段动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随着话音,课件缓缓出现文中插图并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随之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接着要求轻声读句子,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什么?

故事情境的创设,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伴着“高山流水”琴声的美妙意境中,学生自然是泉思如涌,妙语如珠——“真不愧是善听的子期呀,他从琴声里就能听出泰山、长江、黄河来。当然这也说明伯牙善鼓,要是弹得不好,子期怎么能听得出来呢?”“他们真是心有灵犀,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都听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得兴趣盎然,真切地感受到伯牙、子期相遇之喜。

2. 情境模拟,角色体验感受心灵相通。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把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中的情感,真实而自然地“移情”给学生。如当学生体会到伯牙、子期相遇之喜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到知音的心灵相通,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刻内涵,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模拟,用文中句式创设师生对话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师: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只有高山,只有流水,还有许许多多——现在我就是伯牙,抚琴,志在——(清风、明月),你钟子期曰(要求学生用“善哉,?摇?摇?摇?摇?摇兮若?摇?摇?摇?摇?摇!”来对答。)带着角色体验的真切感受,在教师创设的“知音式”的对话交流情境中,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演绎“善哉,习习兮若清风!”“圆圆兮若玉盘!”……而教师则运用文言进行恰切的评价——“善哉,知我者,子期你也!”“悠悠明月兮,唯有子期你懂”……让学生沐浴在古文的情境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古代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所谓知音,就是那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也因此使学生在悠悠的琴韵中为伯牙、子期如“高山流水”般的情意绵长而感动。

3. 故事补白,吟短歌感受失知音之痛

文言文语言凝练,却意味深长。要充分了解文中意境,了解言语的言外之意,就要对文本进行拓展补白。教学《伯牙绝弦》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痛苦、绝望,教者特别补充了一段背景资料(师深情讲述):伯牙和子期在江边依依惜别,临别时,他们约定来年仲秋再相见。第二年的秋天,伯牙如约赶来。他是多么渴望能再见到他的知音子期呀!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死后,要把他的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那一刻,伯牙为之心碎,忍不住悲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因为有了之前“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喜”的铺垫,今日不见知音人的“痛”才显得更加难以抑制。因为伯牙为子期的“破琴绝弦”,“高山流水”的知音情深才更感人。教师的动情补白,仿佛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窗,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走进文本,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诵读品味,感悟千古传唱知音情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1. 落实初读,方法习得中感受趣味。

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次引导学生自主读,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弄清句意。对一时不能读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求得大致意思,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以意会之,再请教教师得到进一步解决理解。方法的点拨,使学生能迅速、熟练地把握课文的整体,了解课文的意思,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后,教学生学会自然停顿,并试着读出文言文的“味”,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再一遍遍地读,读出层次,读出趣味,读出韵味美感,为下文的精品细读打下良好的学习与心理基础。

2. 细读精品,语言感悟中体会情浓。

文言文简洁、凝练,真可谓“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只有引导学生细读精品,才能领悟其语言表达的精妙。如《伯牙绝弦》中的“绝”字,在课题和最后一句话中出现。这个“绝”讲的是伯牙为了知音子期断绝琴弦,一辈子都不再弹琴。学生一般把它理解成“断”的意思。因此在初解课题时,先设下了一个悬念,这个“绝”是“断”的意思,当学到课文最后一句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已了然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后,再回扣课题问学生:这个“绝”字还仅仅是“断”的意思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进一层——“弦断了还可以接上,但这里却是讲伯牙一辈子都不再弹琴”“绝弦,是讲伯牙绝了弹琴的念头。”教师适时结合板书引导“是啊,伯牙绝弦,不仅仅是琴弦断了,而是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擦掉板书“断”),然而,在伯牙的心中,不绝的是——(生1:对一个又一个往事美好故事的回忆。生2:不绝的是对子期深深的怀念……),伯牙是为痛失知音而绝弦。”就这样,抓住“绝”字,不断地读,不断地品,不断地悟,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深感于知音难觅的悲凉,深悟到伯牙对子期的情意深重。

3. 吟诵经典,声声传唱中浸润心灵。

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乃至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最终达到积累的目的。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诵读。如在教《伯牙绝弦》最后一句,可以运用语言情境引读:(课件一字一字缓缓出现“子期死”三个字)师引导:这一刻,他心如刀绞,泣不成声——(三个学生分别读——子期死)“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再没有人听得懂我的琴声了,伯牙——(生齐读:谓世再无知音)再没有人明白我的心声了,高山流水从此黯然失色,伯牙——(生齐读:乃破琴绝弦)我还能弹给谁听呢?我还可以弹给谁听呢?于是他决定——(生齐读:终身不复鼓)子期已逝,知音不再,伯牙心中悲痛无法言喻,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教师语言的不断渲染下,学生动情吟诵。在这样的过程中,伯牙失去知音的孤寂、痛苦、怀念之情深深震撼了学生,伯牙与子期绵延亘古的情谊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此时让学生配乐诵读全诗,文言文已不再拗口,犹如倾吐心语,故事也不再遥远,而是那样真实可感,那样感动人心。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有了形式不一,反复诵读的积淀,最后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齐背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元洪附小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