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级公路改建升级路线设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级公路改建升级路线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二级公路改建路线设计与新建项目路线设计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设计经验,着重就路基加宽方式、分离式路基的应用、新型城镇与线位的关系、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旧路;改建;加宽;分离式路基;新型城镇;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笔者结合“S228东南线林州境红旗渠青年洞至合涧段改建工程”在旧路改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路基加宽方式、分离式路基的应用、新型城镇与线位的关系、改善平面线形、纵断面设计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上改建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为二级公路升级改建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分别为24.5米,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现有旧路路基宽度在8~16米范围内。

1.路基加宽方式。

在旧路改建设计中一个重要控制点就是“原有旧路”,也很自然涉及到是单侧加宽还是双侧加宽,这直接影响到选线、布线。采用双侧加宽的优点是,可以保证新路面结构均在旧路路基范围内,使新建路面坐落在稳定的基础上,避免由于新、旧路面沉降不一致而使路面产生纵向裂缝。还有就是在路线两侧存在拆迁的地段能更好的协调拆迁工作,对保障施工进度有利。缺点是由于加宽宽度有限,压路机得不到足够的工作面,可能会导致路基压实困难。单侧加宽可避免双侧加宽的缺点但是如果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不好,同样也会导致路面纵向开裂。在该项目以前的加宽路段上,采用双侧加宽的方式修建的路面经过几年行车证明,在接缝处并未出现纵向裂缝。经过论证后,本项目由于路线里程较长,采用双侧和单侧加宽相结合、以双侧加宽为主的加宽方式。除特别限制地段外均采用两侧加宽的方式,进行设计

2.分离式路基的的运用。

对于地形复杂、控制点因素明显的局部困难路段,旧路平面指标偏低,旧路两侧受限制明显,若采用单侧拼宽,导致工程数量太大或存在安全隐患,经综合考虑采用分离式路基方案。“S228东南线林州境红旗渠青年洞至合涧段改建工程”在K0+800~K1+800路段,旧路基宽度为8.5米,路面宽度为7.5米。改建后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23米。旧路右侧边坡顶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红旗渠景区控制线,旧路左侧为漳河河道,左侧现状基本为4~8米路肩挡土墙,按地界权属漳河即为河南省与河北省分界线。后经景区与漳河河道两控制点经充分论证后,采用分离式路基,并且为半路半桥方案,不触碰景区控制线,往漳河侧加宽原路基为单幅路、再设置单幅桥梁。

3.路线平面线形要点。

3.1 改善旧路存安全隐患的平面线形。

对于旧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应研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在改扩建中完全消除这些隐患。旧路为二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 km/h,改建为一级公路,设计车速80 km/h。通过对旧路平面线形核查,发现旧路多处平曲线间(同向及反向)的夹直线长度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因此,在旧路改建利用段,对于夹直线长度较短的同向曲线,视线诱导不好,视距不良,采用卵形曲线尽量拟合旧路;对于前后都比较顺直且直线长度达到240 m(3v)的同向曲线,则可直接拟合利用,并配合加强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对于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小于160 m(2v)的情况,可通过加大两端缓和曲线的A值,用缓和曲线代替直线来拟合利用旧路线形。

3.2平面布线交点位置的选择,注重与纵断面、横断面的配合。

公路线形是三维立体线形,路线的平面布线,要做的工作看起来仅是平面线形问题。有时在纵断面设计时会发现平、纵面组合不良,且仅靠调整纵断也无法解决问题,是因为平面布线时交点的位置没有选好,如果平面选线时注意,就可避免纵断面设计时不必要的反复工作,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路线平、纵面的良好组合,有利于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特别是一些山区选线,竖曲线变坡点往往在垭口、沟底、部分构造物附近等。对于改建道路,则应注意旧路原有的变坡点。在平面布线时应同时考虑平面交点与之对应的关系,这样便可大大的避免在纵断面设计时平纵组合不良的问题。有时我们带帽后去核查一些控制点时才发现,平面布线时的控制点在横断面设计后,控制点被侵占了,实则平面布线时对横断面的考虑不周到。对于横断面的断面宽度、防护的圬工体顶宽、起高加宽值、边坡水平距离、附加用地宽度等因素考虑不周而引起的。

3.3 注意相邻路段指标连续与均衡:

3.3.1 对于S形曲线,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应尽量控制在1:2之内,A1与A2宜相等,平曲线半径与回旋线参数相协调,使相邻路段的线形连续均匀变化,保证运行速度差异较小。

3.3.2 对于多组S形曲线,一方面应保证其半径变化连续,另一方面保证其曲线长度相对均衡,避免出现连续长度较短且对安全不利的多组S形曲线。

3.3.3 对于半径小的平曲线,要避免出现小偏角且曲线长度较短的方案,尽量加长曲线长度,避免C形和凸形平曲线,以利于行车安全。

4.路线纵断控制要点:

4.1控制填挖高度:我们看到有些旧路改建的纵断设计线和地面线基本重合,重合率可达95%以上。可是这样的纵坡设计却未必是合理的。首先旧路面在一般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是将旧路路面清除下来,收集起来再重新利用。另一个选择是将旧路路面作为新路面层结构的一部分(下面层、基层、下基层或者垫层),在旧路面上直接加铺路面结构。如果设计线高程定得太低,将会造成在修建新路面时,清除旧路面,导致新建结构层加厚、增加造价。如果设计线高程定得太高,将会出现新建结构层加厚,或者新建路面与旧路面之间出现素土夹馅现象,造成浪费和不合理。还有新、旧面层之间应如何找平的问题。应根据原有旧路调查资料,确定的路面结构方案,依据不同路面结构层的厚度的不同,来分别控制纵向填挖高。因此路面结构方案是旧路改建项目中纵断面拉坡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4.2纵断面直线坡段长L的确定:在纵断面拉坡设计中直线坡段存在于反向竖曲线间L反、同向凸形竖曲线间L凸同及同向凹形竖曲线间L凹同情况。直线坡段作为直线坡长的一部分,不同的坡度有其规定的坡长要求,但直线坡段过短显然对行车不利,《线规》在第9.3.4中第(3)点对不利的情况规定为“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线坡段接近或达到最小坡长时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在设计中我们控制极限值L反>3S,L凸同>2L反,L凹同>3L反,其中3L反也就是最小坡长。根据以往项目运行速度检验及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运行良好。

4.3竖曲线半径的运用:

4.3.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这个力在凹形竖曲线上是增重,在凸形竖曲线上是减重。当这两种情况达到某种程序时。旅客就有不舒适的感觉,同时对汽车的悬挂系统也有不利影响,所以对竖曲线半径应进行控制。考虑舒适性及视觉平顺等要求,采用a=0.278m/s2。

4.3.2行驶时间不过短:汽车从直坡线行驶到竖曲线上,若坡差较小时,竖曲线长度很短,使汽车倏忽而过,驾驶员产生变坡很急的错觉,旅客也感到不舒适。因此应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最短应满足3s行程。

4.3.3满足视距要求: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若为凸形竖曲线,如半径过小,会阻挡驾驶员的视线。若为凹形竖曲线,对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道路,在夜间行车时,若竖曲线半径过小,前灯照射距离近,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4.3.4优化土石方数量:竖曲线可在满足以上要求时,根据项目实际填(挖)方情况,利用加大(减小)半径的数值来控制填方(挖方)高度,从而进一步优化土石方数量。

以上“路面平面线形要点”及“路线纵断控制要点”均贯穿于 “S228东南线林州境红旗渠青年洞至合涧段改建工程”项目设计工作中,不再赘述。

5结语

利用二级公路改建升级的公路势必愈来愈多,旧路改建规范及手册目前尚未完善,路线设计较新建项目自由度较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旧路改扩建问题还包括旧桥涵、交叉工程、管线工程、交通安保工程等的改扩建方案,这些问题的涉及面较广,限于篇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再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杨少伟.道路勘测设汁(第三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