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月结制改为寄售制:台湾业者非做不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月结制改为寄售制:台湾业者非做不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我读到一篇文章,提及诚品书店2008年开始推动结账模式的转换,从原本的月结制,改为寄售或销售结款制度,行文之中,似乎颇有不满。

从出版社、经销商的角度来看,当然不乐见由原本的月结制度,转为销售结款制度,还要出钱买回原本在书店还没卖出去的书。

如果我是书店经营者,我也希望采用销售结款制度,这和书店规模大小无关,与书店经营成本压力,以及万一出现意外天灾的赔偿等风险管控有关。

先来说说风险管控。当年纳莉风灾重创台北,博客来和新学友书局成了重灾区,书店库存被淹没,损失惨重。

当年书店还是月结制,出事之后,新学友书局拿不出资金再买进大批书籍来上架,与供应商之间的偿付比例谈不拢,最后放手让公司破产倒闭。博客来运气好一点,引入统一超的资金,救回了企业,但却埋下了日后创办人张天立被迫选择离开的导火线。

如此事件万一重演,其他业者该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当然是寄售制度。

此外,月结制还造成书店经营者现金流吃紧,每个月得开出大量的支票购买未来要退货、扣款的产品(一家书店至少得预备月营业额三倍的书籍库存),资金被卡住,就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是阻碍发展的重大致命伤,如果可以转为销售结款制度,我想没有书店会反对。

更别说因为月结制的存在,造成部分不道德出版人钻此一漏洞,发展出“以书养书”的出版策略,可以出大量的低成本书到书店市场上去换现金,靠时间差与利差赚取利润,甚至最后放手让出版社倒闭,反正最后倒霉的是经销商和书店。

当年月结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书店与出版产业都在成长时期。大店面的书店问世,急需书籍来上架,故而大量买进现货,而今的台湾图书零售市场的生态已经不一样,书籍过度供给,实体书店的库存面积十分珍贵,书店营运成本日渐升高,对于商品周转率的追求也跟着垫高。若不由月结制改为销售结款制度,书店无力负担营运成本高涨的情况下,最后只有倒闭一途。

2002年之后,台湾的实体书店出现大量倒闭潮。仅2002年一年就倒了两百多家书店,除了网络崛起,大环境景气不好等因素,小书店被高涨的店租成本、下滑的销售业绩,以及庞大的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点,其实大多数的出版人都误会了,那就是图书零售通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书店”这种卖场,虽是广义的出版业,却更是狭义的零售百货业。

零售百货业是一个高现金流而低净利的产业,营运成本非常高,过去是卖方市场,通路只好忍气吞声,但是如今已经是买方市场,供给过剩的制造方,实力不如拥有通路的零售商。

便利超商都对产品收取上架费不说,百货商场还要针对合作的厂商抽佣(当销售金额超过契约约定时,厂商得支付固定比例的营业额费用给百货业主)。诚品过去就是在如此严苛的经营条件下发展,成为台湾零售通路的第一品牌,今天出版社需要借此品牌推销重点产品,以创造收益,自然得对这个品牌价值给予必要的租金(上架费)。

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诚品是因为转型为百货店后才开始转亏为盈,但改为销售结款之后,大幅降低现金流的压力,则有助于诚品积极拓展百货店的业务,要不然像过去将现金全都压在库存上,光是调头来付每个月的现金流就已经疲于奔命,哪里有能力开展大型店铺?

如果出版社必须仰赖诚品的通路品牌效应,也乐见其壮大发展与销售实力的提升,则销售结款与上架费乃必要之转变。

不过,笔者也有一点不解,当诚品从过去的书籍零售通路正式转型为百货商场之后,恐怕获利来源并非书籍销售,而是其他的商场店铺租金、抽佣等,既然卖书无论如何都赚不了钱,为何不在某种程度恢复老诚品那种多元备货的进货方针,针对某些小众、人文出版品给予免除上架费的优惠,甚至主动举办活动来促销推广,毕竟诚品的人文价值、品牌形象有很大一块就是建立在这些小众书所招来的消费客层。

鱼帮水,水帮鱼。当年力挺诚品壮大为第一通路的人文性,如今需要大诚品来力挺才有办法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继续维系诚品那别人无法复制的人文价值,不是吗?

近年来成为热门议题的大陆书店经营问题,除了网络书店崛起、杀价竞争、盗版威胁,租金高涨外,应该也与书店和渠道商之间的结账制度有关吧?

买断造成书店的现金流压力过于庞大,无法拓展,且得承担失窃等风险的赔偿,更加深了书店经营者的压力。只是以大陆的现状,短时间内大概还不太可能建立月结制,更别说销结制,实体书店的营运压力恐怕未来只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