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精神性聋误诊误治4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精神性聋误诊误治4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089

精神性聋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听力障碍,多见于成年人,儿童期发病者罕见,易被临床忽视。有时还易被误诊为突发性耳聋。笔者自2002年5月~2008年3月接待门诊就医患者中发现4例精神性聋的患儿,曾被误诊误治,今报道以供借鉴。

临床资料

本组4例发病年龄9~13岁,时间均为数天或十余天不等,由于原因不明双耳听力突然下降,在外院以“突发性神经性耳聋”治疗后无好转而转入我院。病儿均无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无外伤史,无耳聋家族史。

行为表现 情绪低落,不愿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缄默不语。

反复追问病史,知家长对其学习施压过大,并曾多次打骂 发病前几天有被惊吓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习要求过严,施压过大 曾有过有被他人多次拦路勒索钱物,惧怕与亲人、老师诉说。上述4例病儿均实施7~10天左右的暗示治疗,听力恢复到15~20dBHL,康复出院。3~6个月随访无复发。

讨 论

精神性聋系因精神因素或心理因素致聋的非器质性疾病,又称功能性聋、癔病性聋。常在受到重大精神刺激或焦虑惊恐后突然发生,多见于成人,儿童期发病罕见[1]。近年来,由于社会和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随之增多,加之儿童年龄小,心理素质脆弱,经受过度紧张、不良应激之后,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生理上变化甚至异常。精神性聋患儿起病突然,多双耳聋,可反复发作,自觉听力损失严重,一般无耳鸣,无前庭神经症状,可伴有缄默不语、忧郁和过分激动等精神症状。因此,患儿初诊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多与家长沟通,仔细观察病儿的情绪波动情况,注意与其交谈时发声的音调变化(一般可与他人正常声音对答),找到导致儿童“突发听力下降”的原因[2]。

诊断精神性聋的有效方法是听力学检查,其特点为病人主客观测听结果分离。上述4例患儿的纯音听阈与声反射阈、听觉脑干反应检查结果不相符合。这为临床发现假性听力损失、精神性聋的确诊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资料。对病因不明,精神症状不明显的患儿,容易误诊为突发性耳聋。

伪聋大多发生在他人指使儿童的一种不正常行为,存在纯音听阈反复测试结果的不稳定性,应予鉴别。另外要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听力突然下降。

儿童精神性聋的治疗方法与成人相同,主要是暗示疗法。治疗前首先应让儿童知道其听觉器官确实有“病”,但是并非不能治愈,并告知使用“特效药”等治疗方法。例如,使用耳部感应电、针刺激疗法,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疗法等[3]。治疗过程中医生和病儿家属应密切配合,对患儿进行心理沟通,与患儿交知心朋友,彼此建立良好的感情;对患儿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其树立信心。精神性聋容易复发。在康复后应注意避免引起心理障碍或精神创伤情况的再次出现。在本文列举的4例中,由于医生对家长强调了心理治疗的作用,故经随访尚未出现复况。

诊断精神性聋一定要非常谨慎,不能仅靠单一的纯音听阈测试而草率确诊,以免误诊误治。笔者认为,采用多项听力学组合检查是临床诊断鉴别精神性聋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鼎华,杨伟华,主编.耳聋的基础与临床.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356-357.

2 李富德,王慧敏,等.儿童精神性聋误诊误治三例.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354.

3 韩德民,许时昂,主编.听力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