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三月,当全国各地涌起学雷锋热时,不少人总会戏谑道:“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然而,在江苏省南通市,“雷锋”们却扎下了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江海志愿者服务站。

1998年3月31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服务站由共青团南通市委、江海晚报社和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建,既整合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报社的宣传优势,又发挥了企业的物质优势。在南通,人们亲切地称江海志愿服务站称为“雷锋之家“,江海志愿者们更被赞为“看得见的莫文隋”,“不走的活雷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服务站成立以来,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如今的136000余人,人数占市区总人口的16.1%。上至82岁的耄耋老人,下及7岁的总角孩童,通城老老少少争相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发挥各自特长,有的为孤寡老人洗衣做饭,有的为市民修理家电,有的提供法律咨询……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也见证了他们无私付出的点滴。

14年过去,第一批的江海志愿者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过得怎样?带着这些疑惑,在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站长徐尔铸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寻访第一批江海志愿者的征途。

随着志愿者人数的不断增多,提供各种服务项目的人应有尽有,最早的一批志愿者中很多人已经不再冲锋在第一线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志愿者那颗慈善之心,并将这颗心化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殷红芬和孙晔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成为“江海志愿者第一人”,殷红芬说这仅仅是个巧合。1998年,从事律师工作不久的她,看到了《江海晚报》上一则招募江海志愿者的信息,招募的对象中有“能够提供法律咨询的人员”,没多想她就报了名。当时,她只想着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作为首批“十佳江海志愿者”的殷红芬,曾以志愿者身份义务提供法律服务1100人次。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

现在的殷红芬,家庭美满,她的丈夫是南通市农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女儿已是一名大三学生了,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受她的影响,女儿早就有了支教的想法,这让她感到很欣慰。几年前,殷红芬同人合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事业上也有一番成就。如今的她不仅做着专职律师的工作,还要配合管理事务所的日常事务,因而比较忙绿。近年来,志愿者队伍里的法律人才逐渐增多了,需要她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只要是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介绍过去的援助对象,她都会义不容辞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

其实这些年来,法律援助已经成为了殷红芬工作中的一部分。忙事务所的工作之余,她还在南通市局的法律援助中心,和其他二十名经验丰富的律师轮流值班,为援助者解决难题。曾经有名白血病患者,因为治病花去积蓄,家里比较困难,老婆向他提出了离婚,离婚就涉及到财产、债务的分割问题以及孩子的抚养问题,他请不起律师,但是因为是离婚案件又不符合法律援助中心规定的援助对象。但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殷红芬还是为他提供了免费的服务。她的办公室经常有人找上门来,只要是条件确实困难的,她二话不说,立即帮其免费办理。殷红芬说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帮助别人她很快乐。

而现任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办公室主任的孙晔,同样也逐渐退出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的主阵地。1998年4月,加入江海志愿者队伍以来,孙晔先后被授予“首批十佳江海志愿者”、“全国百名优青年”等多个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孙晔默默的付出:他曾化名“法雨”捐助了30多名贫困学生;他是轰动一时的“日捐三毛钱”的首倡者;他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朋友一起组建了一个国学班,并免费提供家里的车库用作办学的场所……

如今的孙晔,参习佛学很多年,对世事看得也很通透,慈善之心早已化作他内心的一种本能。他说,从前他主要是在物质方面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发现精神方面处于困境的人也同样需要得到关怀和帮助。近几年他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并且用佛理精髓去感染身边那些内心浮躁的人。他正尝试着用这种内心的关照,来让他们获得内心的平静。

也有那么一批江海志愿者,他们如今仍然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14年过去,他们谱写的奉献之歌仍在继续,并且歌声愈发嘹亮。牙医张利民、理发师薛均是这批人中的典型。

我们和张利民约在他的牙科诊所见,远远地就见到他的那辆标志性的摩托车,车后座装着大大的铁皮箱。这车可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它是张利民设立的江海志愿者流动口腔科。从1999年12月起,他和他的流动口腔科穿梭在南通的城里城外,为无数病患解除了牙病痛苦。

这已经是张利民的第四辆车了,在大铁皮箱上,他总会贴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方便有需要帮助的人联系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铁皮箱虽然简陋,但麻药、医疗器械等工具一样不少。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只要病人一个电话,他便跨上车立刻上门服务。

张利民的朋友常常笑称他为“不务正业”的医生。14年来,他经常出诊,大多却为义诊。在自己的诊所里,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只收取治病的医药成本费,有时甚至分文不收。每年的学雷锋日、助残日、爱牙日等特别日子,张利民总是积极参加广场活动、社区服务,为市民免费进行牙科检查。平日里,他还深入社区、学校、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等地方,宣传口腔保健知识,为有需要的病人免费治疗。

作为一名劳模,张利民深知各级劳模的辛苦,他们在投入工作的时候,常常忽视了自我。张利民和南通市总工会取得联系,开展“向劳模献爱心活动”,公开承诺:在他的诊所全国劳模、特困劳模医药费全免,省、市级劳模对折收费。先后已有近百位劳模得到他的精心医治。

走进张利民的诊所,一眼能看到右手边柜子上摆满了各项荣誉证书:首届十佳江海志愿者,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南通市第24次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慈善形象大使等。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张利民,总是在做对人民有利的事。

工作之余,张利民爱打乒乓球,是南通市业余乒乓球界的高手。他积极参加各类乒乓球比赛,战绩斐然。他还组织下岗、退休职工,社区老人等人开展乒乓球赛,在活动中大家既结识了朋友,又锻炼了身体。不少人在他的影响下,爱上了球桌,远离了牌桌,养成了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

数十年如一日地奉献爱心,张利民放弃了许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也牺牲了不少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机会。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回给程惠兰老人义诊,一连打了四、五个电话,兜兜转转了好久他才找到老人的家。老人患有脑部肿瘤,当时刚刚经过二次手术,身体虚弱,他加倍小心地帮她诊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等到给老人看完病,天早已黑了。张利民赶紧告辞去接放学的儿子,看到儿子孤单一人在风中瑟瑟发抖时,他心酸极了。如今聊起,张利民仍旧是一脸愧疚的表情。他特别感谢这些年家人对他的理解与支持,他告诉我们他是第14号江海志愿者,他的妻子是第15号。

张利民说,每每在帮助别人时,他的心里总是暖暖的,感到快乐和踏实。那种快乐,来自受助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感谢,来自节日里受助人发来的一句温馨的短信祝福。经年累月地助人,他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帮助盲人明盼,他为明盼和残疾人明宝泉之间的兄弟情谊而感动;帮助久病卧床的范春辉,他记住了他们的夫妻情深、患难与共;帮助年事已高的徐兰姑娘,他被和睦的婆媳关系打动……

如今,江海志愿者的队伍日益壮大,元老级别的张利民很是欣慰。他时刻关注着这支队伍的步步发展,也常常反思着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江海志愿者队伍既要保持理发、修理等传统性的项目,更应该提高服务项目的科技含量,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服务。

张利民时刻铭记自己是江海志愿者的一份子,他为这个群体自豪,也让这个群体为他骄傲。

如今的薛均仍然在干着理发的老本行,他的理发店只有七八平方米,面积不大,设备简单,生意却很红火。洗头、理发、刮脸、掏耳……他不紧不慢,认真地为每一位客人服务,偶尔和客人拉两句家常。客人理完发,他总是要叮嘱他慢点起身。理发的客人们坐上椅子总是一脸的安逸满足,他们微微闭着双眼,舒适放松的姿态好似坐在自家沙发上一般。小店门口,两位等待理发的客人安静地坐着,习惯地翻阅手边的报纸,不催也不问。薛均说,他们都是熟识的老客,理多久、怎么理他们都一清二楚。

店里的客人见我们采访薛均,都不约而同地夸赞他。和兴花苑的张先生说:“这里价格实诚,服务周到,薛师傅理发理得仔细,我现在都来这边理。”湾子头新寓的左先生接着说:“薛师傅啊,他是我们南通人的模范,技术好!服务好!人品好!” 说话间,一名中年男子将车停在了店门口,探着身子朝店里发问:“薛师傅,理发要等吗?”薛均喊道:“还要等两个人嘞。”“你这儿理得好,我明天得空再来啊。”中年男子边说边踏上了车,扬长而去。

理发店进门方向,挂着一面大镜子。镜子左上角贴着一张价格表,表上特别标明“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盲人凭证减收1.00元”。薛均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来,每年约有300人享受到优惠一元的服务。理发店的镜面上总是写着电话号码及地址,那是薛均标注的需要上门服务的服务对象,多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总是随叫随到,登门为这批人提供服务。

薛均记得, 1999年的某一天,路过市民广场的他被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景象吸引了。广场上有人在维修家电,有人在检查身体,有人在理头发……“真是活雷锋啊!”“真的是不收费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后来他才知道那是江海志愿者首次举办的广场服务活动。薛均想到,自己也会理发的手艺,不也可以为他人服务吗?当年4月,薛均成为江海志愿者中的一员。

自加入江海志愿者队伍以来,薛均义务为他人服务近700小时,先后9次参加“三下乡“慰问活动,义务理发对象超过1600人。他还是南通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到目前为止,他无偿献血92次,累计献血57400毫升。2011年5月13日,薛均到南通市红十字会登记,他愿意身后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让生命和爱心延续。这一连串熠熠闪光的数字和事迹,是时间的沉淀,更是爱心的积累。面对我们的惊叹,薛均只是淡淡地一句:“这没什么。”

薛均的家境并不宽裕,一家人如今住在郭里园新村的廉租公房里。他生活简朴,午饭常常是一碗面条就打发了。然而,每有灾害发生,他都慷慨地将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捐出。 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泥石流灾害……南通市民政局慈善会都有他第一时间捐款的记载。

南通市十佳江海志愿者,江苏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南通市优秀志愿者、最有爱心市民……乐于奉献的薛均获得了众多荣誉。他把奖状、证书小心翼翼地收在盒子里,从不夸耀,从不张扬。

对薛均来说,做好事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是有困难的人,他尽力帮助;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决不推辞。小区里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他就动员邻居一起清除;窖井铁盖被偷走,他生怕路人跌入窖井洞,便想方设法搬来水泥板盖住;理发店不远处的路上有酒瓶碎片,他担心给过往行人、车辆带去不便,顾不上做生意立刻清扫……薛均的理发店隔壁是公共厕所,有一回听到老人埋怨灯泡坏掉很不方便,他便主动揽下了换灯泡的活儿,十多年来,他义务更换坏灯泡160余次。

最让薛均高兴的是,一部分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行善事。一次,他关门歇业去参加江海志愿者的公益活动,回来的时候遇到一位熟悉的客人。客人兴奋地告诉他:“薛师傅啊,今天我没理成头发,倒做成了一件好事。今天我在超市帮别人提米来着,向你学习啊!”薛均憨笑着回答:“好事儿,好事儿。”我们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一位盲人许师傅来到店里理发,我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让薛均到他家为他理发,他摆了摆手,说:“我从家里走过来没问题,薛师傅的时间要空出来为更多人服务。”多么朴实的话语啊,像许师傅这样,多走几步路不也是在为他人提供便利吗?

这就是薛均,总是于最细微处着眼,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你我。

在当年的第一批志愿者中,也有一批人我们已经无从联系。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搬离了南通,有些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最让大家记得的是田建凤。

1999年,田建凤以一个绝症患者的身份加入江海志愿者,那时的她已经身患左耳盯聆腺癌四年,期间做过无数次手术,在与病魔作顽强抗争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她知道自己余下的日子没有多少了,但她不愿意就这样离开,想留下些什么,想用自己垂危的生命之光散发一些余温。

加入江海志愿者之后,田建凤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开导一些自暴自弃的癌症患者,有个癌友说:“当时医生诊断我只能活半年,田建凤来开导我之后,我已经活了一年多了。” 许多癌友在她的影响下加入江海志愿者。当时,有个一个叫徐晓叶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在手术的时候发生医疗事故,整条腿都被锯掉了,心情十分低落。江海志愿者总部派出田建凤去做她的工作,田建凤问徐晓叶:“女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徐晓叶被田建凤问愣住了,田建凤说:“女人最重要的是脸蛋,你看我半个脸都没了,还好好地活着,你也不能自暴自弃啊!”徐晓叶很受鼓舞,此后田建凤经常去找她聊天,还教她裁剪衣服。

田建凤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各类特殊群体。她激励癌症患者、残疾青年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帮助、教育失足青少年重新做人,她还捐款给西部孩子并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她作为一名下岗职工,一名绝症患者,其实是最需要社会援助的,但她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放弃治疗,把医药费捐献给西部的两名失学儿童。她说:“钱也许能延长我一点生命,却更可能改变那些孩子的一生。”

2003年春天,田建凤的病情出现恶化,在去世前她郑重立下遗嘱:在逝世后,她将把遗体无偿捐赠给南通医学院,为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作出最后的贡献。在她最后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2003年5月26日,田建凤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参加田建凤遗体捐赠和告别仪式的有南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广电局、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等30家单位及社会各界群众。“爱心车队”的8位司机开着出租车赶到市殡仪馆,为田建凤送行,场面非常感人。

田建凤走完了自己37年的人生旅程,但她的精神却传递开来:她资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两个孩子在孙晔等志愿者的继续资助下,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田建凤的丈夫也一直在接济这两名学生。直到今天,江海志愿者们谈起她,语气中仍旧是满满的敬佩与赞叹。

十四年过去,这些人和事,无论是否已经淡出公众视线,重温他们,依然带给心灵清泉般的美好慰藉。这真是世间永不衰减的力量。不惊天动地,唯隽永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