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实词如何释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实词如何释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较广,分值较高,考生的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点要高。

从高考情况来看,考生失分的原因除了文言基础知识不牢靠,还有备考练习时缺乏正确的策略。考生若在文言实词释义时采取合理对策,心中有“路”,释义有“法”,就会避免无谓的失分。下面,本文就从2013年各地的高考试题中一探究竟,例说实词释义时的三条具体对策。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对照试题,考生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可为判断实词的意义提供帮助。

1.词不离句

如山东卷第9题的B项:

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单看选项的释义似乎并无不妥,可考生只要回原文找到所在句子的主语,即前句中出现的“东西北诸峰”,就会立刻发现不妥:山峰怎会竞相开花?所以,此处的“秀”是“秀美”之义。

2.句不离段

如浙江卷第16题的B项: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若用题中的释义“诬蔑”代入原句,原句就解释为:“难道天下的人本来就可以被诬蔑吗?”回看语境,此句是针对前面作者述说现状抒发的感慨。前面列举现状时,“而诏虽下,举者卒不闻”“卒亦未见焉”值得细读。这是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举荐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后的结果:最终也没见到谁被举荐。举措和收效相差甚远,不得不让人疑心朝廷的诚意与决心。联系此段前后语境,可较轻易地否定B项的释义,推测出合理释义为“欺骗”。

3.段不离篇

如江西卷第10题的B项:

工丹青 工:主管

这句话是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句,前一句“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向考生交代了“华先生”的身份特长,正是他在下文中向“我”解释了《村落嫁娶图》的画面细节的含义,“我”在向“华先生”请教时也说“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你懂得绘画,就像我懂得写文章)”。由此结合全文不难推知,“工”是“擅长”的意思。

这里的语法意识既指要有一定的古代汉语语法意识,也要有现代汉语语法意识,更要有古今汉语语法转换意识,要时刻关注释词、翻译时的语法转换。

1.树立古代汉语语法意识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同义、偏义复词本身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在高中语文教材以及常见的文言材料中,有许多同义复词。若了解这一构词特点,许多释词难题将会迎刃而解。如江苏卷第8题(翻译题)的第二问:

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此句中“外”与“内”的释义较难,但细心观察,考生不难发现“内”与“外”在结构上相对应,意义相对,词性活用相同。“内”的释义较好突破,解释为“在内心里”;相对应的,“外”解释为“表面上”。全句的翻译为:“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里不怎么害怕。”

2.树立现代汉语语法意识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对句子作语法分析,便可根据文言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湖南卷第5题的A项:

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考生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若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结构混乱、前后矛盾,在这里“次”是“第二个”的意思。此句应翻译为:“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3.树立古今汉语语法转换意识

考生解释文言实词时,在两种语法间的转换要灵活,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符的语句,在翻译时都要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句。具体来说,省略句要将成分补充完整再释义,倒装句要将语序调整好再释义。如安徽卷第7题(翻译题)的第二问: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在翻译此句时,“吾不起中国”让考生困惑,如何翻译准确呢?考生要从语法结构角度,并联系后句的语境分析:“起中国”与“王此”结构相似,同为省略了介词“于”并将地点状语置于动词之后。“吾不起中国”是“吾不(于)中国起”的省略、倒装形式。所以,在翻译时补充出介词“于”并调整好语序,此句的释义就迎刃而解了。正确的翻译为:“我不能在中原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

1.课文迁移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经出现过。考生应该根据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相应的迁移。如湖北卷第9题的C项:

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这一句中文言实词“浼”的解释的确是一大难点。考生细细回想,这一文言实词在课文中似曾相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出现过这个词——“央浼”。“央浼”是同义复词,“央”与“浼”同义。由此推知选项中的“浼”应该为“请求”之义。

2.成语联想

不少成语来源于古籍,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语。考生借助自己熟知的成语,对阅读材料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印证,有时能“绝处逢生”。如广东卷第5题的C项:

不痛绳之 绳:捆绑

成语“绳之以法”中的“绳”为“制裁”的意思,用于此句中较为合理。在这里,“绳”充当谓语,词性为动词,应译为“约束”“制裁”。将此义代入原文,整个句子的翻译是:“部下属官请求说:‘不用法律严厉地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然而,将C项的解释代入句中就与语境不相吻合了。

(责任编校?筑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