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爵士乐半音化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爵士乐半音化与传统音乐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爵士乐半音化为切入点,探讨它与传统调交替半音化和声、现代多调式半音体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爵士乐 半音化 调交替 多调式

爵士乐,指20世纪初,主要由美国黑人通过将欧洲美国音乐和非洲部落音乐的要素相融合而创造的一种音乐。①这是一种介于民间音乐、通俗音乐和艺术音乐之间的独特类型,它与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并存,并对其创作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格什温《蓝色狂想曲》、《F大调钢琴协奏曲》、《波吉与贝丝》、科普兰《戏剧音乐》、斯蒂尔《美国黑人交响曲》等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爵士乐作曲技法。至于它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任何近现代流行音乐研究都涉及到对爵士乐的深入探索。由于爵士乐自身即兴演奏的特性,早期有谱记载的乐曲少之又少,所以录制唱片便成了它被保存下来的重要途径,录制爵士乐唱片的第一支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1917年录制了Livery Stable(马房)、和Dixieland Jazz Band One-Step(迪克西兰爵士乐队单步舞曲)这两张唱片,②爵士乐有唱片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1917年之前没有爵士乐。在爵士乐的发展中,由于各时期演奏风格、创作技法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而被区分为多个派别,如小乐队新奥尔良爵士、大乐队摇摆、小乐队比波普、冷爵士、硬波普、自由爵士、融合爵士、酸爵士等,各阶段都因有着自己独特的乐队编制、和声方式和旋律特点而被定义为爵士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也代表着所处时间段内爵士乐的一般特性。然而仅从作曲(即兴演奏)技法来分析,除了30年代之前的传统爵士乐(新奥尔良爵士乐)使用较简单的I、IV、V级功能和声进行,从大乐队开始,爵士乐的音乐构成都有着一些技法上的共性,尽管比波普自由不羁的强调个人即兴与近乎夸张的摒弃旋律的歌唱性,尽管冷爵士试图通过对即兴炫技有谱演奏的追求而客观上结合了大乐队和比波普二者的特征,至于试图回归比波普的硬波普以及其他二战结束后与世界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多元化爵士乐流派,这些音乐构成技法上的共性几乎没有过本质改变。所以,今天所说的爵士乐作曲(即兴演奏)技法也就是30年代之后爵士乐体现的这些共性,如延伸音和弦(extended chord)、替代和弦(substitute chord)、装饰和弦等等。

爵士乐旋律声部和非旋律声部都有着高度半音化的线性特征。新奥尔良爵士的起源和军乐队、进行乐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对爵士乐的研究必然不能避开西方传统音乐对它的影响,与此同时20世纪艺术音乐作为同时代的音乐并存,爵士乐与现代艺术音乐之间势必相互影响。本文将以爵士乐旋律线的半音化为切入点,探讨它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之间的关系。

一、爵士乐半音化与共同写作时期和声技法的关系

传统音乐半音化和声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过程,离调和弦中出现的特性音及离调和弦自身的变化音构成了局部倾向性加强,以及某些声部的短暂半音化,这其实是在原调中使用了属方向调或下属方向调的和声进行,是一种简单的“调交替”。19世纪上半叶,调交替主要在同主音大小调之间展开,另外大调式类伊奥尼亚、利地亚和混合利地亚间同级相互交替,小调式类多利亚、弗里几亚和艾奥里亚间同级相互借用,使得和声半音化程度大大加强。19世纪下半叶以来,调交替不仅限于同主音调,同主音调、平行调、同中音调都可以混合交替,半音化和声方式进一步丰富,几乎任何一种半音化和弦的使用都可以在交替理论中找到依据。爵士乐和声源于西方传统和声,其旋律线半音化的形成也和交替理论有着紧密联系。

1.同主音调交替

19世纪上半叶的音乐作品中,常见的调交替现象主要出现在大小调同级和弦的相互借用中,例如小调中的I级和弦使用大和弦时,不一定用作IV级离调和弦,而常常只是借用同名大调I级和弦,用作色彩变幻,没有离调解决倾向。

而这种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在爵士乐中更是屡见不鲜,在一个乐段(甚至是乐句)中,由于和声变化,旋律素材可以交替使用布鲁斯大音阶和布鲁斯小音阶,如I级和弦可用布鲁斯大音阶,而IV级和弦则可用同主音布鲁斯小音阶,因为布鲁斯大音阶中的III级音与IV级和弦的七音冲突,影响其中三全音程的明确性,换用同主音布鲁斯小音阶则可以避开还原III级,而用降III级音。

欧洲民间与教会所用的七种自然调式间相互借用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同色彩调式之间,大调类相互借用,小调类相互借用分别可以产生一个特别的九音列。

而这种借用音现象在爵士乐中更是扩大到不同色彩调式间的相互借用。布鲁斯大、小音阶的基本结构都只有六个音,这就像是中国五声性音阶中的五个骨干音,其余各种间音(偏音)则用于装饰性质或用于转调,以六个布鲁斯骨干音为基础,大音阶借用同主音小音阶中的IV级音和VII级音,小音阶借用同主音大音阶中的III级音和VI级音,再将两种借用音音阶混合则产生混合布鲁斯音阶,形成更加丰富的即兴演奏音阶素材。

2.非同主音调交替

上述色彩性和声在浪漫派晚期和印象派被发展的更加丰富,使用更自由。调交替和弦(音)由同主音调交替扩展到非同主音调交替。例如F大调中的和弦可以借用关系小调d小调的同主音大调D大调中的上方III级和弦,也可借用同中音调#f小调的同级和弦。同理,小调也可以借用关系大调的同主音小调和弦和同中音大调和弦。

爵士乐中非同主音调交替主要体现为大小七和弦替代。任何根音相距三全音的大小七和弦都可以交替使用,任何主音相距三全音的调都可以交替使用其属和弦。

二、爵士乐半音化与现代复调技法的关系

20世纪复调音乐中出现了一种综合原则,将不同调式的音阶材料加以综合而成的自然音综合音阶,也被称作泛自然音音阶或合成音阶。③这种音阶中出现的半音音级不是变化音级,而是自然音调式音阶中的自然音级的组成部分。这样的音乐有明确的中心音,例如将一个三声部对位作品预制为D大调、d小调和d多利亚调式的综合,其中会出现各种变化音级的碰撞,产生新的音阶、新的色彩和新的表现力,然而在作品的重要结构部位仍然会体现对调中心的功能倾向。当然,各声部的音阶材料也可以是“人工音阶”,这种富有个性的音阶设置会直接影响和确定作品风格,这个音阶便具有主题意义。

而这种多调式综合原则在爵士乐中也是构成多声部的必要方式,以和弦骨干音为旋律骨架,为特定和弦背景写作旋律,这种颇具泛调性色彩的做法可以把以骨干大小七和弦根音为调主音的五声音阶、混合利地亚音阶、布鲁斯大音阶和小音阶等综合运用,以此形成的半音化旋律线与20世纪复调中的多调式半音体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是多调式的横向综合。

爵士乐中多调式的纵向综合体现为将布鲁斯大音阶与小音阶这两种有着明暗色彩差异的音阶直接整合为一种特别的九音列,这就是混合布鲁斯音阶。(见例4)这种音阶兼具二者的特点,自身又具备较高的半音化,这与巴托克在《小宇宙》No.99中将两条自创音阶整合为第三条高度半音化的新音阶的技法异曲同工。

三、结语

旋律线的写作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各种织体的写作中都具有多样的表现意义,传统爵士乐旋律线的构成以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为主,可以是演奏者对整部作品的创作或对现成的作品框架的完善或改编,即兴演奏对原始动机的展开手法也包括传统音乐中的装饰、移位、时值扩张缩减等,但不像传统音乐那么规则、系统,例如约翰·柯尔特兰在Acknowledgement中的萨克斯独奏,开头包含一个节拍重音的弱起乐汇是原始动机,紧接着没有添加任何新材料,只是将动机重复了30多次,频繁变换音高位置,保留旋律轮廓和节奏特征,让这个动机在12个调上轮番呈现,这种即兴演奏规则也直接构成了爵士乐的半音化旋律线。半音化是调式与和声发展的重要特征,最初因自然音阶之间相互借用、自然和弦之间相互交替而形成的传统半音化旋律与和声,在爵士乐中被赋予更加自由的个性。

由于延伸音和弦的使用以及特定的排列方式,使得爵士乐和弦常常以四度叠置甚至二度叠置的形态出现,延伸音与和弦基础音之间也形成了复合和声的现象,而这些与现代音乐和音体系有着非常相似的外在特征。而替代和弦技法又使得爵士乐和声根音关系直接半音化,这种纵向、横向皆是高度半音化的爵士乐和声体系是形成其风格的重要因素。

综上,本文探讨了爵士乐半音化与传统音乐半音化和声的共同点,那就是不同音阶、旋律之间的相互借用,不同和弦之间的相互交替,它与现代复调音乐之间的共同点便是不同调式之间的巧妙整合,因而构成既灵活多变又不乏爵士乐风格的即兴源泉和创作素材。

参考文献:

[1][法]吕西安·马尔松.爵士乐简明史[M].严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弗兰克·蒂罗.爵士音乐史[M].顾连理译.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3]陈铭道.黑皮肤的感觉——美国黑人音乐文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4]刘凯,谢彤.插图本爵士音乐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5]王凤岐.世界音乐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未来社.绝世爵士[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2.

[7]孙维权.爵士乐和声理念对即兴配弹教学的启示[J].钢琴艺术,2010,(01).

[8]郭志浩.一夜变成爵士通[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9]弓长珍芳.美国大众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0]洛秦编著.爵士百年兴衰录[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11]余志森.美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任达敏.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3]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14]程工.二十世纪的灵感——爵士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15]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6][美]艾琳·索森.美国黑人音乐史[M].袁华清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7]章珍芳.美国大众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8]蔡良玉.美国专业音乐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9]马乐天.爵士和声编曲演奏[M].台北:乐韵出版社,1997.

[20]特德·罗森塔尔著.郭雪编译.古典钢琴与爵士乐语汇[J].人民音乐,2007,(03).

[21]徐民奇,周小静.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22]庄锡易.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3][美]弗兰克·蒂罗.爵士音乐史[M].麦玲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