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述杨氏太极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述杨氏太极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氏太极拳,白杨禄禅(1798-1874)创拳以来,走过了近200年的时光。当今,在武术界,在社会上,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练习杨氏太极拳。但是,很多同仁对于“太极拳阴阳颠倒之理”不甚了解。为了让更多的人运用杨氏太极拳理拳法,杨禄禅曾孙杨振基先师,于1992年,趁他出版太极拳书籍之际,将杨家珍藏的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目》解,以及懂劲先后论,太极空结挫揉论,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口授穴之存亡论等四篇论文和张三丰承留,共计四十篇论著全部公布于世人。杨氏太极拳之所以成为太极拳拳种的一个重要支派,这四十篇论著就是它的理论根基。而贯穿理论基础的一条主线就是“太极阴阳颠倒之理”。

太极阴阳颠倒之理明明白白写在杨式太极拳老拳谱里,深藏在《易》理里,体现在杨式太极拳体用练习的过程中。

试述杨氏太极拳太极阴阳颠倒之理与太极劲道”一文,试图阐明太极阴阳颠倒之理与太极拳劲道的关系及实用价值,体现出传统拳理的时代性。限于水平,望同仁及爱好者指导。

一、何谓太极阴阳颠倒之理

太极阴阳颠倒之理,是太极拳运动发展到杨禄禅时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太极拳运动实践的产物。太极一词最先出现在孔子为《易》做的糸辞里“是故《易》有太极生两仪……”。《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哲理的集中体现。在64卦卦辞中,在大圣人孔子为卦作的糸辞里,均未使用太极阴阳颠倒的词语。我们苦读《易经》彻夜不眠,云里雾里走了一圈之后,回头一看,第63卦不就是上下、水火颠倒的卦位,再统盘查一下64卦。不难发现凡颠倒的卦位都有吉利之象。那么为什么孔子以及以后历朝历代的大牌易学家都没有明确提出阴阳颠倒之理呢?这是因为他们研究易经是从书到书本,没有太极拳运动实践的体会和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说,太极阴阳颠倒的理论是太极拳人对祖国传统哲学的一大贡献,是易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太极拳是用传统的哲学名词“太极”冠名的拳种,因此太极拳运动必须遵守太极哲理的指导,不得违反。如果侧重于用阴阳两议论说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而是阴阳拳了。我国二百多个拳种无不含有阴阳拳理。这怎么办呢?只有一个理论,这就是本文要交代的杨氏太极拳的阴阳颠倒之理。

以63卦为例,卦中的坎离两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相互对立的事物属性。就属性而言,坎卦代表阴属水,离卦代表阳属火。这个自然现象告诉我们,火自然向上燃烧,而水自然向下渗润。这种自然现象就不是颠倒。如果将水(坎卦)置于火(离卦)上。这个卦象就是水火(阴阳)颠倒。63卦就是颠倒卦,卦名叫既济卦。

以生长的树木为例。阳光热能为阳,照射树根以上部分是自上而下直达树根。树根以下根系为阴水顺树杆上行,水份直达树叶。这个阳向下行,水往上行,支持树木茂盛生长的道理就是水火既济。阴阳颠倒的道理。

在物理现象中,如发射火枪、火箭。枪、火箭的动力只有先向后挫才能向前发出,后挫力越大,向前推的速度就越快。

在太极拳运动中,必须贯穿太极阴阳颠倒的理论,王宗岳拳论中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静之则合是合为太极不用去说。动之则分,显然是分出阴阳。这话没错。但如果真的这样操作,阴阳不既济,就要成了阴阳拳。如何实现“动之则分”,为太极呢?只有用阴阳颠倒的方法,使阴阳不致分离才能视为太极运动。这就是,不管动之则分也好,静之则合也罢,太极拳运动自始至终都处在太极运动的状态之中。

二、太极劲道

太极拳运动,人们必须树立起太极是一,不是二的理念和意识,才能练出太极劲道。如上所述这个劲道,是将经过太极阴阳颠倒的思维方法把阴阳合之为一的劲道,即太极劲道。

这里用“劲道”来表述,是因为要分清“劲”与“力”的区别。杨家藏本老谱,将劲与力做了严格区分,认为“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太极拳运动主要练的是筋劲而非骨力。在太极拳体用运动中,自身之劲遇到外来阻碍时才表现为力。所以,这里不以力道论。

这里说的道,是指太极劲的走向方法,即思维走向。

练体,树立太极是一,不是二的理念。要清楚知道太极是含有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阴与阳的一个整体。我们练的是太极拳-必须练出太极是一的一个整体之劲。脱离开这个理念,就会练出阴阳劲,就等于将一分开,打出是的半截子劲。这就是太极阴阳颠倒之理论与太极阴阳论练出来不同劲道的区别。

实用,必须树立一下子致胜的理念。就是与对方相合为一,不管对方进攻还是退让防守,都要与对方阴阳相合为一。对方给阴我用阳去合,对方来阳我用阴去合。一合就有。就是人们常说的杨式太极拳,用时只有一下子,不是两下子。太极阴阳颠倒相合为一之劲道不存在攻防转换。

太极阴阳颠倒,阴阳既济劲道图推演:

三、太极劲道的练法及实用价值

太极、阴阳是说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形成变化的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认为太极由无极而产生,存在阴阳互感而生变化,产生客观世界的五彩缤纷的万物。人是这个客观世界万物的一个种类。自然,人的身体灵感意识,思想都不能与其无关。太极拳运动必须符合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杨氏太极拳,白杨禄禅创拳以来,至到1934年,历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众多弟子和广大从学者的参与,总结出太极拳与天地同体的一句话叫做“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明明白白的写在了杨禄禅的曾孙杨澄甫著作的《太极拳使用全书》中重要的例言部分。我说的太极拳与天地同体,是说孔子在为《易经》作系辞时用“动静有常”这句话来表明天地的运动规律。两书合一,表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见孔子糸辞上)。我托孔子这句话引伸说:“太极拳的标准,应该与天地均速,圆转,动静有常的规律为准,这个标准才能弥纶太级拳之道。”

劲道的练法不能脱离开这个标准,《太极拳体用全书》与杨家家藏太极拳老谱《32目》,虽然相距近200年的跨度,可两者仍是一脉相承。《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处处贯串着太极阴阳颠倒之理的思维方式,我们按要求去练就能练出太极劲道。

太极劲道的使用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练者所证实。

据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全书》记载:杨禄禅在北京授拳,广授于人,发现从吾学者中经过练拳出现了瘠者肥,赢者艘,病者健的情况后,杨禄禅大喜!当今,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只要坚持练拳,就能达到上述效果。重要的是按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十三项要求去练。在松静圆活、缓慢、匀速、圆转、动静有常的运动状态下习练,就能养成“深、慢细匀”的呼吸习惯,同一天24小时的平静呼吸状态相一致。使更多肺泡在平静状态下,让气血得以充分的交换,使更充足的新鲜血液充入人身机体。祛病、养生、延年益寿!。

在肢体放长的状态下,使肢体的骨胳肌、膜胳、竖纹肌、横纹肌、脏腑等,各机构的平滑肌得以充分的舒展,使体内“第六感”(即本体感应器)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结便捷、有效,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注重处处留意在腰隙,加强肾上腺功能。让各种激素参与身体内分泌的均衡调节。平静时参与调节机体,急用时迅速发出超平时百倍的能量。展现出太极劲道的实用价值!

太极阴阳颠倒,阴阳相合,合为一太极,用颠倒思维建立起“一”的理念、意识、在竞技体育项目中都是适用的。

如球类,个人撑控球时的动作衔接顺畅:二人传球,二人对打时的转换,流畅为一。如甲乙二人传递球上篮。甲将球传给乙,球到乙手,就像球碰到篮板一样,入筐流畅得分。这就是太极是一的理念所要求的效果。

如果甲将球传给乙,乙又多了一个动作起跳投篮,这就不是太极的一下子,而是阴阳的二,是两下子。多出一个动作,浪费时间,往往错过机会。运动场上有很多球都是由两下子错过得分机会。乒乓球比赛时,能打出太极球的高手,都是接对方来球,与之合一,将球送还给对方最难受的位置。足球接发的衔接达到太极水平的应该是看不见球员的动作转换。

最能说明太极劲道的是举重项目,一个运动员在举重场上举重时,如果先没有下挫之意,达到理想举重重量是不可能的事情、想向上举起重物,必须先有下挫之意。举重运动员为什么会自然而然这样呢?是因为他手中有客观存在的物体。他们同环卫大姐用扫把扫地一样,想向右扫,自然先把扫把向左摆去,扫地才能用上劲。因为她手中有扫把。

各类徒手运动,运动员用上太极劲道就必须用意识去假设假借。用上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太极劲道。充分运用杨氏太极拳为我们展现的太极拳阴阳颠倒思维,发挥太极劲道的作用就一定会提高运动水平。太极劲道,可以贯彻到包括田径、拳击、球类、水上、举重各类项目中去-为尽早实现体育强国梦做出贡献。

吴致敬先生简历

吴致敬先生-生于1946年11月,河北邯郸馆陶县人。于197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习练简化太极拳。回邯郸后,于一九七四年跟李成艮老师习洪拳。一九九五年参加杨振基老师举办的杨氏太极拳训练班,之后跟常关成老师习杨氏太极拳剑刀。2006年拜杨振国老师为师,系杨氏太极拳第五代,邯郸市太极拳委员会委员,太极拳理论研究所所长,太极拳教练员。

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拳学交流。先后于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参加国家武院在河南焦作-河北邯郸举办的太极拳高峰论坛。于2005年、2006年、2011年分别在焦作、邯郸、北京等地参加太极拳、剑刀比赛。曾在邯郸、北京体育大学等处传扬振国师编写的37式拳架套路。曾与苑贵平师习武太极拳,为王凤英师姐记录摄制91式传承教学片;为班侯师门白忠信徒弟赵宏云录制班侯架套路108式传承教学片。建议并参与邯郸2006年举办太极拳文化展。于2010年首席发起“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健康北京行”大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