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期范围类问题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有关日期范围计算类的问题一直是教学难点。长期以来,教学一线地理教师总结出许多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中还有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者难以准确把握的方面。本文将就这一类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常规分析思路的梳理
地球表面一般情况总有两个日期。常规的思路是,新的一天范围应该从零点所在地向东至日界线,其余范围则属于旧的一天。这样的话,解决有关日期范围计算的问题首先要突破两个难点,一是关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的日期判别;二是作为日期自然变更的零点所在地的判定。
1.注意国际日期变更线对日期的影响
日期确定涉及到地球所处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起初,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这给日期的界定带来了一些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统一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为了方便地方生活,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使这些岛屿和地区不致被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实际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有几个曲折的折线。
在中学地理有关国际日期变更线知识点的考查中,有的就是为了考查它的位置以及形态,如例1。
例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五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例1的正确选项是B选项。作图(见图1)演示如下:A选项情况是船只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见图中箭头A),日期减一天;C选项情况是船只穿过了180°经线,但没有越过日界线(见图中箭头C1、C2),日期不变;D选项情况则是船只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见图中箭头D),日期加一天。
更多情况下思考日期或者时刻其实不必考虑日界线的具体形态,只要确定是否穿过它就可以,如例2。
例2: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1981年1月2 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是:
A.1980年12月21日4时
B.1980年12月20日4时
C.1981年1月16日17时
D.1980年12月20日10时
例2解题的关键首先在于计算船只抵达温哥华时上海的时间(即北京时间,亦即东八区的区时),常规分析思路很容易受到船只航行方向的影响,在根据温哥华时间计算上海的时间时,很多学生就会“理所当然”地向西减去相隔的时区数来“逆推”,而有的学生或者由于没有计算准确相隔的时区数,或者由于没有处理好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的问题,从而导致最终计算错误。
其实,很多情况下,跨越日界线而变更日期这个难点是可以规避的。如例2,在计算船只抵达温哥华时上海时间时,完全不必考虑船只航行的方向,那只是一个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的问题。在作图处理类似的区时计算问题时,一般东十二区看作最东边,时间最早,而西十二区看作最西边,时间最晚(如图2)。
■
根据温哥华西七区区时求上海东八区区时,在图中表现为知西求东,则加上相差的时区数15,可很方便地求出船只抵达温哥华时上海的时间为1981年1月3日6时,最后减去船只航行途中用去的时间即可算出出发时间为1980年12月20日4时。显然正确答案应该选B,如果有的学生再多考虑了船只穿过日界线的情况认为还要加上一天的话,他将会得出A选项这个错误答案。
2.找到零点时刻所在地作为新旧两天的分界线
无论是地方时还是区时,总是越向东时间越早。可以从180°向西递减,每向西15个经度,地方时晚1小时,每向西1个经度,地方时晚4分钟,很容易便能找到零点时刻所在经线。零点经线以西至180°经线属于旧的一天,零点经线以东至180°经线属于新的一天,如例3。
例3:图3中心点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NA的经度为 ;NB 的经度为 。
(2)这时北京为3月 日
时。
例3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图中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含义,自西向东日期减少一天表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里近似地看作180°经线),如图中NB。而自西向东日期加一天就表示新的一天的零点所在地,如图中NA。经计算NA经线60°E为3月22日0点,则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即120°E地方时为3月22日4点。
有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只要知道180°经线上的地方时,将它除以24,就可得出新的一天在全球的比例。如上题例3计算出180°经线上的地方时为8点,则依此可得出结论,新的一天范围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例3尽管求解的是区时,但实质还是地方时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日常用的时间(包括日期)却是区时,如果碰到试题信息中提供的时间是区时,解题思路会不会有新的要求?可试着解析一道试题,如例4。
例4: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据此回答:发射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日期范围占全球的比例约为:
A.23/24 B.21/24 C.1/24 D.1/2
题中时间显然已经不是地方时而是区时,按照常规思路,这题应可以地方时计算,即将120°E经线地方时约为19时,可得180°经线地方时约为23点,0点地方时大约出现在165°W经线,由此得出结论,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日期范围为23/24(亦即345/360),正确答案应该选A。
二、对日期范围类问题的反思
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要求计算日期范围的试题设置往往都有较明显的倾向性,经常暗示需要用地方时计算,就算涉及到区时,计算过程中用到的经线和时刻也往往是比较特殊的经线和整时数时刻(如例3)。有的试题看似不是那样,但关键是,在要求计算日期范围时,也一定只是要求得出“大约”的全球占比。其中隐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地理教学中很多原理探讨都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从热力环流原理到三圈环流的形成直至季风环流的形成如此,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理想大洋洋流分布规律以及日期分布范围的计算亦如此。
1.理想状态一:日界线直线化
在计算日期范围时,一般不需要考虑日界线弯曲。换句话说,面对这一类试题,在计算时,之所以在明明知道日界线弯曲的情况下还能够将之忽略,那是因为试题在设置时就因科学性考虑而将问题要求定性在“大约”上,如例3、例4等。事实上日界线的弯曲远超过大多数教师所认为的程度,如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附近(见图4)。反观,有的试题要求直接解答“新的一天的范围是 ”,如此这般的问法其实不可取。
2.理想状态二:计算过程中区时概念淡化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自从区时概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起,一个地方所处的日期也就直接与区时不可分割。但是,这样也带来了一个小问题,当某时区正好区时为0时,它到底算新的一天还是旧的一天?事实上,全球范围在一天24小时的时间里,出现区时为0时只有24个瞬间,一般在设置与实际事件相关联的试题时是不会碰到。相反,如同上题例3中,60°E正好为0时(即东四区区时为0时),这种试题用地方时来计算看上去可以避开这个问题,但也只是一种估算方法的运用。
用地方时计算有一个明显弊端,它往往会比用区时计算多出最多可达15个经度的误差值,如上题例4。从科学性讲,这里应该用区时计算才更合理。具体分析如下:已知东八区区时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则可得西十区区时是10月1日0时59分57秒,那么,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应该是从西十区(包括西十区)向东到东十二区共22.5个时区,占全球的比例为22.5/24。看上去似乎与原来的答案比较接近,细想一下则不同,如果发射时间是东八区区时10月1日18时0分04秒之类时间,用区时计算得出结论将仍然是22.5/24不变,这个结论经得起考量。而用地方时计算,却会得出22/24的结论,前后相差了1/24,这时看A、B两个选项,恐怕就不好选择。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区时概念被淡化的理想状态,一般情况下不会给解题带来太大影响,但同时也对试题设置提出更高要求,出题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类试题先天就带有估算性,如例4试题中A、B两个选项的设置就太接近。
3.理想状态三:区时实际应用区域与时区划分原则等同化
按照理想的时区划分原则,全球24个时区各占15个经度范围,但是不同区时的实际应用区域与理论上的时区划分原则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如我国东西跨经度达约62个经度,按照时区划分原则分处5个时区,但实际上,我国都使用东八区区时,两者差异极大。正因如此,有关日期范围的计算也必然只能是“大约”估算要求,而且这个“大约”的允许误差还不小。所以,在解决日期范围类试题时,应该清楚一个前提,虽然能够利用原则上的时区划分方法处理问题,但它其实并非理所当然。有的试题尽管在设置时也用了“大约”这样的词来体现估算的要求,但由于仍然对区时实际应用区域与时区划分原则的差异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科学性受到极大损伤,如例5。
例5: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A.80% B.85% C.90% D.95%
该题不管是运用地方时计算,亦或是用区时计算,两者得出结论的差异很小,似乎都指向选项C。但是,请细细品味,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