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果蔬流通之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果蔬流通之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果蔬产区分散,产销运输距离长,冷链成本高,果蔬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0%,到2015年国内果蔬在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充满挑战。最近,广东佛山重要民生工程“智慧菜篮子”首次成功运营引起广泛的关注。区别于传统的果蔬农贸市场,“智慧菜篮子”通过网上预定、全程冷链运输配送和小区智能提货柜,实现了果蔬从田头直接到家庭小区的无损耗运输。目前已经铺设多个试点,伴随市场的正面效应,预计后期还会陆续增加。然而在这一令人欣喜的尝试背后,则是我国果蔬流通损耗率之高的严峻现实。据统计,我国果蔬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0%,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一的果蔬在流通过程中被消耗了,而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6倍。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6月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将果蔬冷链物流列为重点工程,以期改变我国果蔬运输损耗率高的现状;加强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遇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推动主要产区果蔬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冷藏运输,逐步提高果蔬产品冷藏输运能力;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另外,果蔬在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

分裂的果蔬流通渠道

我国农业产区面积广阔,农业生产分散,使得农产品保鲜最关键的环节——采摘后的产地保鲜处理,难以得到保证,且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等环节机械化程度很低。在我国,果蔬流通的中间环节由数量众多的批发商、小贩、物流商参与。果蔬一般由小贩从农户手中收购,然后经过小贩由大大小小的物流商送达批发商,再通过几层批发最终到终端客户(见图1)。这个流通环节的参与者带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性,造成果蔬流通渠道的分裂,而不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果蔬供应链。从价值链的角度考虑,果蔬原产地的收购价格非常便宜,而主要增值过程在层层收购、层层批发的流通和物流环节中产生,这就使得靠近果蔬产地的流通参与者缺乏足够的动力去降低损耗率。对他们而言,只需要增加一些采购量就可以平衡腐损对货量影响,没有必要投资昂贵的设备去降低果蔬运输的损耗率。而果蔬的终端参与者如连锁超市、消费者承担了较高的成本,他们虽有意愿去降低损耗率,但对整个流通渠道改变却无能为力。以水果的保鲜为例,需要在采摘后立即进行预冷、杀菌、涂膜、杀虫等处理,并在流通的全过程中保持合适的温度。

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果蔬流通渠道发展得非常完善,从农场到终端的物流环节一般由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负责运作,农场主通过参股农业合作社分享增值收益。不仅如此,农业购销合作社市场占有率很高,化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新奇士橙农协会每年销售量占美国柑橘产量的近一半,在与零售商销售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落后的果蔬冷链物流体系

由于我国果蔬冷链物流起步较晚,还未完全实现国家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关于构建现代化食品物流体系的要求,更谈不上产业化,而果蔬物流损耗率的降低离不开冷链物流的发展。就整个冷链物流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从事冷藏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企业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较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果蔬冷链物流服务。而现有几种类型的冷链设施装备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据统计,我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只是美国的1/7、日本的1/4。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在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中,冷藏车只有6900多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辆,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辆更少。同时我国冷库总容量还很低,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而且表现为利用率不高。由于设备陈旧导致果蔬产品损耗严重,并由此导致物流系统成本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果蔬产品总成本的70%,按照国际标准,果蔬产品物流成本最高不应该超过其总成本的50%。另一方面,我国冷链中冷藏技术专业技术缺乏,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信息技术落后,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都市圈,其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覆盖率在全国领先,即可以通过农业信息网等途径提供农产品信息,但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却只有0.18%。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电子商务规模很小,通过网络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不足0.12%,依据网络信息出售农产品的农户不足0.15%,而其中果蔬的占比就更低了。

波动的果蔬定价体系

蔬果的季节性强,在现有的果蔬供应体系中,果蔬种植者对市场情况了解有限,常常是“什么好赚种什么”,年产量波动比较大,导致供需缺口被放大。在收成较好的年份,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出现恐慌性抛售,导致农产品价格变动非常剧烈。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农户生产计划的制定又往往滞后于市场,导致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价格的暴涨。价格与供需的失衡使得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果蔬类农产品价格定价体系,果蔬的价格和产量波动较大。而在美国,农业购销合作社在解决蔬果年产量不稳定的情况发挥着关键作用。每年合作社都会对需求进行预测,制定生产计划;如果产量好于预期,合作社会利用资源积极拓展出口等其他销售渠道,维持蔬果产品价格在一个较稳定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冷链运输由于初始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均较高,运输过程中又耗电、易腐食品损耗等关系,与普货运输相比,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因此通过延长单位物流时间而降低单位商品成本的效益并不明显,所以冷链设备特别是冷库无论是产能和成本都较为刚性。目前我国仍处于冷链物流市场培育的初期,而冷链物流行业能否盈利取决于是否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在有效需求不足、行业规范和政府监管缺位的条件下,行业前期的利润很难保证。因此,在波动剧烈的果蔬价格体系下,冷链投资者的对盈利情况缺乏稳定的预期,果蔬冷链物流建设的投资回报率难以得到保证,冷链市场对逐利资金的吸引力仍显不足。

低值的果蔬加工产业

我国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量历年来增长稳定。以水果为例,从2004年起基本稳定在6%左右的年均增速。现有水果市场规模在20000万吨左右,蔬菜市场规模在60000万吨左右。 从人均年消费量上来看,我国蔬菜水果的总消费市场规模也基本与人口数量一致变化,人均消费量基本在小范围内波动,历年来变化较小。虽然我国果蔬市场消费量规模巨大,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速,但我国各种加工产品的比重较小,果蔬产品增值度低。农产品的产值主要在原产地周边实现,绝大多数以采收后的原始产品形式销售,仅有很少比例的果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包装预冷后投入市场,果品加工能力不足。蔬菜经过分级、整理、清洗、沥干、切分或不切分、小包装、精包装后上市的净菜和配菜的数量也很少。目前我国果蔬加工比例仅占10%,加工增值仅为1:1.8。而在发达国家,果蔬加工比达到80%。美国有超过一半的果蔬是专为加工而生产的,加工增值在1:3到1:4不等。由于果蔬原始产品对运输环境的要求较加工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低值的果蔬加工产业使得大部分果蔬都以原始产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这无疑加大了果蔬运输的损耗率。

果蔬流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果蔬生产、收购、批发、零售到消费之前的各个环节集成一个系统,强调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水平,降低成本并提高质量。《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已经提出要加强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大型果蔬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果蔬储运营销企业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第三方果蔬冷链物流服务企业,逐步提高果蔬产品冷藏运输能力。建立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果蔬流通体系,可以大幅降低果蔬流通的损耗率,同时也描绘了物流企业又一个广阔的蓝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