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者决策采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者决策采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读者决策采购是近年来国外出现的赋予读者采购决策权的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尽管该模式尚存在一些争议,但相对于传统资源建设模式而言,其优势明显,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学术图书馆所采纳。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着种种问题,有必要引入这一新型的由用户需求驱动的资源建设模式。

关键词:读者决策采购 用户需求驱动模式 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

长期以来,学科馆员、学科专家一直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图书馆界馆藏建设的主角,学科馆员依靠自身的学科背景,根据书商提供的目录,圈选、订购文献。但是,这一传统模式近年来受到了挑战,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作为一种新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风靡美国大学图书馆界,并逐渐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图书馆界推广。读者决策采购也可以称为“需求驱动采购”(demand-drivenacquisition,DDA),是赋予读者决策权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即依据读者的实际文献需求或者电子图书的使用情况来确定文献的购入,它使读者从文献资源建设的接受者转变为发起者和决策者。国外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的迅猛发展,既是应对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购书经费紧缩的外在挑战,也是为了解决图书馆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馆藏利用率低下、传统的图书采选方式执行起来越来越困难等。

1 读者决策采购的类型

读者决策采购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载体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纸本图书的PDA、电子书的PDA、纸本书与电子书整合的PDA。按照馆员的介入程度可以分为无需馆员参与的全自动的PDA,需要馆员审核批准才能购买的人工干预的PDA。本文主要按照读者决策的方式(即读者参与的途径)来分析不同的PDA类型。

1.1 通过馆际互借

这种方式是指对于读者通过馆际互借系统提出的请求,采用购买而不是互借的方式加以满足。普渡大学图书馆纸本书的PDA项目就是采用此方式。该馆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对提出馆际互借的图书实行购买而非借阅的政策,迄今已达十余年。目前的采购标准为:近三年内出版的150美元以内的学术性图书,且一周内书商可供货到图书馆。书价超过150美元的请求要由学科馆员审核。鉴于PDA模式的良好效果,该馆扩大了读者决策采购的规模,并引发了部门的合并与重组,馆际互借组并入了采访部。这种方式适用于馆际互借业务量较大的图书馆。

1.2 通过馆藏目录或者联合目录

这种方式是指将书商的书目数据导入馆藏目录或者联合目录,当读者检索到的图书尚未收藏,则指引读者提出购买请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是伊利诺伊州大学与研究图书馆集团(CARLI)的主要成员馆。2010年,该馆与CARLI联合开展了纸本书的PDA项目,书商提供的符合标准的书目数据被导入CARLI的联合目录,全体成员馆的读者均可检索并建议图书馆购买。范围是过去一年内出版的价格在300美元以下的英语类学术图书。这种方式只需将书商的数据导入馆藏目录即可,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1.3 通过电子图书的点击与浏览

这种方式是指通过读者对电子图书的点击与浏览而自动触发购买。美国丹佛大学图书馆的电子书PDA项目就是采用这种方式。2010年该馆与EBL公司达成电子书合作协议,图书馆首先过滤EBL提供的预购书目,将其中的非学术记录删掉,其余记录导入本馆的OPAC系统。所有图书可免费浏览5分钟或10页,超过这一标准视为短期租借,按次付费,费用大大低于购买;当短期租借超过三次即触发自动购买,购买后电子书转为永久馆藏。不同的书商,电子图书的触发购买机制略有不同。

1.4 通过网上书店

这种方式是指对于读者在网上书店检索到的图书,指引其提出购买请求。下面以美国水牛城大学图书馆的印刷本图书PDA项目为例加以说明。读者在网上书店发现一本感兴趣的图书,在下订单时,书商通过IP地址或用户登人认证,发现读者所在的图书馆与书商订有PDA协议,若该书符合图书馆预先设置的采购标准,且图书馆尚未收藏,网页上会提示读者,如果不是自己想拥有,此书可由图书馆购买。读者只需确定邮寄地址和寄送方法,稍后便会收到订购的图书及向图书馆还书的相关信息,图书馆收到书商的通知后对该书的馆藏状态和读者的借阅记录进行更新。这种方式虽然最大限度地为读者节约时间,但对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影响较大,应慎重采纳。

2 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

2.1 文献采购的针对性更强,是传统图书采选方式的有效补充

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有的资源建设方式受到极大挑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9年全球出版100万种图书,多数图书馆只能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学科馆员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判断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传统的图书采选方式的执行难度愈来愈大。而读者决策采购则以用户的即时需求以及图书的实际利用情况为依据,是有针对性的资源建设方式。另外,当今科学技术的创新点往往来自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这部分文献需求很可能在学科馆员的视线之外,而读者决策采购更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对此类科学研究的文献保障作用。

2.2 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资金投入的效益

近年来,馆藏利用率低下困扰着国外学术图书馆的发展。康奈尔大学2010年对馆藏利用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该馆收藏的1990年以后出版的图书有55%从未流通过,即使考虑语种因素,40%的英语书也没有流通过,这可以说是美国学术图书馆的一个缩影。图书利用率过低使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质量受到质疑。而读者决策采购则能改善这一状况,可以保证较高的借阅率。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2008年在馆际互借工作中开展了读者决策采购,根据Hodges等人2010年所做的统计,26%的馆际互借申请通过购买予以满足,这些书的平均借阅次数高达16次(其中入藏时间最长的是22个月)。而电子图书的购买则更是直接以读者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基础,购买之前已经有点击与阅读的历史,从而保证了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益。

2.3 弥补馆际互借的缺陷,有效补充馆藏资源

近年来,由于国外图书馆将主要经费用于支付电子文献费用,纸本书的采购数量降至历史最低点,缺藏存在于所有图书馆,馆际互借的业务量剧增。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统计,1991—2009年,馆际互借量增加了171%。但馆际互借的文献一次只满足一个读者的需求,而这类文献反复流通的几率更高,从而对同一种文献产生多次互借请求,以至于其成本甚至高于购买,而且馆际互借对长期馆藏建设毫无意义。另外,大部分馆际互借请求对象都是正在发行的、适合图书馆收藏并且价格不算太高的图书,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购买来满足其需要。因此从馆际互借中派生出最初的读者决策采购,既满足了读者当时的需求,也是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读者决策采购存在的争议

虽然读者决策采购有诸多优势,在国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争议。

3.1 关于读者与图书馆员选书能力的争议

不少图书馆员都认为,学科馆员的选书能力是基于良好的专业知识、对高校学科专业的深入了解及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不可取代的。读者决策采购将这一权限赋予从未受过相关训练的教师及学生,是否会将大量通俗的、不符合采访政策的图书纳人馆藏体系中?事实证明,这一担心基本上是多余的。因为导人各种系统的目录是按照学科馆员所制定的严格标准筛选过的,大部分PDA只允许读者在特定的目录范围内遨游,并不是彻底地自由选择任何图书。当然,极少数图书馆员质疑读者的选书能力很可能是出于对自己职业前途的担忧。

3.2 关于馆藏建设目的的争议

图书馆的主要价值到底是建设高质量的完整的馆藏,还是满足读者的一时之需?传统的选书方法是预备性的,是为了满足当前或者将来的用户的可能性需求,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图书本身具有保存价值,通过持续的购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而读者决策采购是即时性的,以满足特定读者的当前需求为主要目的。有的图书馆员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由读者从备选目录中选择图书改变了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图书馆不是供读者选购商品以满足其即时需求的商店,而是特定范围内用户可以共享的图书资源的集合,可以满足大家无法预料的不时之需。实际上,不同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馆藏建设目的,要因馆而异采用不同的资源建设方式。

3.3 关于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争议

读者决策采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购资源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贯彻与执行,从这一角度理解它,的确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但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认为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是帮助读者发现他从未想过要借阅却有实际需求的资源,当初开架借阅得以实现就是为了让读者可以在书架前尽情浏览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图书。而读者决策采购的前提则是读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需求。虽然电子图书也有浏览的功能,但与书架前的翻阅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还要受显示屏幕大小及书商的各种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限制了部分潜在的阅读需求。但是,笔者相信,相关技术的改进及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适应程度的增强会逐渐打消人们的疑虑。

3.4 关于PDA对学术出版环境的影响的争议

尽管图书馆与学术出版社的性质、目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但却共同支撑着学术成果的继承与传播。既然图书馆的馆藏至少一半都从未流通过,而读者决策采购将读者是否需要作为购买的依据,那将意味着今后图书馆的采购量会锐减,这对出版社的利润会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学术性出版社,因为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主要靠图书馆的持续购买得以维持。但是,保持学术出版的正常发展这一责任多大程度上应由图书馆来承担,这一点值得商讨。更何况,PDA对学术出版的影响也不见得完全是负面的、消极的,比如它扩大了师生员工能够接触到的图书的范围,也有可能会促进部分图书的销售。

4 读者决策采购的发展趋势

4.1 读者决策采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尽管PDA还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也不乏图书馆员对此表示异议或者担忧,但其发展前景是勿庸置疑的。国外越来越多的学术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各种模式的读者决策采购,而且PDA在资源建设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比如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将购书经费的80%用于PDA采购。2010年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了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十大发展趋势,“馆藏的增长取决于用户”被列为第一大趋势。读者决策采购成为2011年国际图书馆联盟(IFLA)年会、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各种有关PDA的研讨会层出不穷。

4.2 读者决策采购将成为一种可定制的个性化的采购模式

读者决策采购是降低成本、提供用户需要的资源的有效工具,但它却不可避免地对馆藏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破坏。那么这一矛盾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呢?随着读者决策采购的进一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学术图书馆将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PDA模式。比如对于规模较大、经费充足、馆舍充裕的图书馆,建设高质量的学术馆藏是其终极目标,要担负起保存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那么读者决策采购只能作为传统资源建设模式的补充,居于次要位置。而对于经费紧张的中小型图书馆,在为当前用户提供直接有用的资源上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尽可能快速并且方便地满足用户的实时需求才是图书馆的重心。这些图书馆以往也是采用传统的“大而全”(只是程度不同)的资源建设模式,并不是因为这种模式多么有效,而是因为更为灵活的方式尚未出现。对于这类图书馆而言,将PDA作为主要的资源建设方式之一则是明智的选择。

4.3 读者决策采购与按需印刷互相促进

电子图书以方便存取、携带便捷而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已经成为图书出版与阅读的重要形式。PDA虽然最初起源于利用馆际互借业务补充纸本馆藏建设,但现在已逐渐成为采购单本电子书的主要模式,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会完全忽略读者对印刷本图书的需求,按需印刷就是最佳选择。按需印刷是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处理、远距离数据传输以及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印刷方式。利用数字化印刷设备可以直接把数字化的图书内容印刷、装订成纸本图书,因此也称为即时印刷。犹他大学马里奥特图书馆就采用了按需印刷与读者决策采购相结合的新的纸本图书采购模式,即出版商和书商将数字文献导入图书馆联机目录或者自动印书机(Espresso Book Machine,EBM)的目录中,读者可以检索并访问,当读者觉得该书值得图书馆购买时,可填写推荐表发送给图书馆,或者图书馆依据点击阅读的次数和时间自动完成采购,并由EBM在图书馆进行按需印刷。

5 国内高校图书馆引入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主要是由采访人员按传统的方式来采选图书,学科馆员有少量的参与,这种方式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引入读者决策采购这一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它将会给文献资源建设带来新的景象。

5.1 高校馆藏图书的利用率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文图书的利用率不是很理想,特别是零借阅率过高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比如武汉大学图书馆2010年入藏的9384种经济类可借中文图书中,从入藏之日起至2012年6月5日共有2573种没有被借阅过,占27.4%。外文图书的利用情况更是差强人意。由于外文原版图书的征订目录通常只反映图书的名称、国别、语种、价格、简短的内容提要等基本信息,对图书的内在特点提示不足,致使部分采购回来的外文图书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另外,由于受外语水平的限制,能够阅读外文原版书的读者数量有限。这些都影响了外文书的利用率。比如,华南农业大学2008年至2010年共入藏外文书8915册,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零借阅的比例高达67.9%。以图书的高使用率为显著特征的PDA应该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5.2 图书馆员挑选图书日益困难

我国中文图书出版环境混乱,虽然每年出版图书三十多万种,其中新版近二十万种,但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选题重复、内容雷同,比如《线性代数》仅2011年出版的就多达几十种。其次是存在部分质量低劣的图书,而图书馆的采访人员目前主要是依靠书商提供的数据来选择图书,有时无法对其内在质量做出准确判断。这些现象增加了图书馆员筛选图书的难度,也就等于增加了揣测读者准确需求的难度。而外文图书由于价格昂贵及图书馆经费所限,每年采购品种占所有外文书的比例极其有限,这样的选择本身就十分困难。因此,有必要将读者纳入采购决策主体的范围中。

5.3 学科馆员参与选书的制度尚不成熟

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大学图书馆中已经非常普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进了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其他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俨然有成为图书馆必设岗位的趋势,但其工作职责一般仅限于读者培训、参考咨询及联络对口院系以了解其需求,对资源建设的直接参与非常有限,而国外学科馆员的首要职责就是直接从事馆藏资源建设。正是职责定位中的这点小差别让学科馆员制度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国外学术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学科馆员选书制度本身也存在缺陷,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读者纳入到馆藏建设工作中。国内图书馆理应吸收新的理念,或许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6 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引入读者决策采购的策略

6.1 争取书商的支持并开展小规模的试验项目

书商的配合与支持是开展读者决策采购的前提条件。国外的许多书商(比如Ebook Library、YBP、Ebrary等)能够提供PDA项目,我们需要与其进行积极的协商与谈判,探索可行的合作方式。不同书商提供的图书范围及PDA模式各不相同,图书馆要注意选择。国内的书商对PDA尚不熟悉,可能也没有兴趣改变既有的运营方式,这就需要图书馆做好宣传与沟通,主动与实力雄厚、创新意识较强的书商探讨国内PDA的可行性方案,包括如何搭建技术平台,如何保证书商的利润不受影响(比如折扣可以高于正常招标折扣)等等。

实行读者决策采购,初期资金投人量不宜过大,可采取小规模的试验项目。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以这种方式购入图书的后续利用情况,注重各种数据的分析,包括对采用不同资源建设方式购入图书的利用率、满足读者文献需求的速度、所花费的成本大小、所占用的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并对项目做出适时调整。

6.2 运用读者决策采购的范围要因馆而异

对于经费充足的大型高校图书馆,可以继续以“大而全”的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方式为主,以读者决策采购为辅,主要用来满足读者的非常规需求。而对于经费短缺的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与资金投入的效率是资源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采访人员挑选图书时压力非常大,读者决策采购完全可以说是他们的救星。当然,PDA的利用范围也不完全由经费决定。比如对于重点学科的采访工作可以用传统选书方式进行,而对于其他学科以PDA方式为主。再比如对纸本图书的保存本以传统方式进行,而对用于流通的复本以PDA方式进行。

6.3 不同载体、不同文种适合不同的采购模式

外文书是我国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最薄弱的一环,经费相当有限,缺藏非常严重,但由于纸本外文书从订购到上架的周期太长,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国外的单本电子书的销售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应优先考虑电子书的PDA项目。

我国的中文电子图书大都是以包库销售的形式提供,而且基本上不包括近两年新出版的学术图书,但价格已经非常便宜,若改成单本销售的方式必然伴随着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这对图书馆未必是桩划算的买卖。因此,中文新书暂时以纸本图书的PDA为主。当然,国内已经有部分眼光长远的出版社将自己的所有纸本书同时制作电子版,储备了丰富的电子书资源,随着版权问题、技术问题、利润问题的解决,单本电子书的销售应该指日可待。笔者认为,中文电子书商可以采用两种销售方式与定价方式,新书可试行读者决策采购,带有回溯性质的其他图书可继续用包库销售的形式。

6.4 采取一定措施防止读者滥用图书选择权

鉴于读者缺乏资源建设的经验,不受图书馆员职业责任的约束,其选书能力也备受质疑,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图书选择权的滥用。首先,图书馆要按照一定的参数与标准确定符合本馆藏书发展政策的预设文档,由书商按此标准提供Marc数据,限制读者选择图书的范围,包括出版社、出版时间、学科范围、语种、学术层次等。这一步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资源建设的质量。初期可增加图书馆员的参与程度,对书商提供的数据进行过滤,等发展成熟后这一工作可完全由书商完成。图书馆要根据采购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参数和采购策略。其次,针对不同的读者赋予不同的采购决策权。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在读者决策采购中可以享有不同的权限,包括挑选图书的文种、数量及使用的经费额度等。

7 结语

总之,PDA正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型馆藏建设模式,也是建设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满足读者个性化文献需求的重要手段和服务方式。PDA已经开始从大学图书馆向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普及,并逐渐走出美国,被其他国家的学术图书馆引进和采纳。我国图书馆界同样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