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103-001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体验生活,获取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例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让学生通过寻找:“电话上的0”、“车牌上的0”、“三角尺上的0”、“温度表上的0”、“计算机上的0”、“门牌上的0”……感知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通过这些小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二、动手实践,增强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创造和提供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1)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2)数一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称,用手掂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上述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亲自感受,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抓住估算,诱发数感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估算能力的高低是学生数感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例如学习了万以内的乘法后,安排了实践活动“估一估”。运用已有的万内的乘法知识,先选择其中的一层书架数出是多少本书,再推算出一个书架上大约是多少本书,若干个书架上大约是多少本书。通过教学最终让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并运用此法估算身边一些物体的个数。

四、运用图形,强化数感

图形问题是学生喜欢但又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习多种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学生就容易把各类公式、方法混淆在一起。在教学中我是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不同类型的图形之间的大小,同时引导学生先测量,再交流,让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过对实物(如笔盒)的观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等实践活动,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后,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所有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脑理解,动口表述,不但能深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积极交流,优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学习好长度单位后,我出题让学生判断对错,一根黄瓜的长度约是3厘米。爸爸的身高174米。让学生判断好后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判断的。其中有学生说:老师我的大拇指指甲都有1厘米长,一根黄瓜才3厘米长啊,没这么短的。还有一个同学笑着说:老师爸爸身高174米根本不可能,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也才2米多呢!很多同学都笑了!我真想为他的交流喝彩。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直观反映,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的数感。

六、探究问题,领悟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更多地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设计多一些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进行“模拟实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们的数感。

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时,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32个同学去公园划船,每只小船最多坐6人,至少要租几只小船?怎样坐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32÷6=5……2,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是5和余2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至少租用6只小船,并且通过分析找出多种坐船的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教材,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