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因对话而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因对话而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通过采取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这些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中,学生集体的参与必不可少,并且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就有了对话。如何在对话中完成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设置悬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依据,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不是重复说者,不是复制说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把语文教材当做主体,促成学生与它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对于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进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给学生设置悬念,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寻根究底的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进行学习。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就会加倍增强,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铃响了之后,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目不转睛地望着老师。“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老师开始讲故事,故事紧紧抓住了同学们的心,“一个小偷来到书画博物院,准备偷那里珍藏的名人字画。他掏出小刀划玻璃。谁知小刀刚接触玻璃,就响起了刺耳的报警声。”故事戛然而止,而同学们兴致正浓。老师马上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到了自读文本上,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新型玻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诱发其主动性,激活其与阅读文本对话的热切愿望,学生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二、 提供舞台,让学生与学生对话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对话,学生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是让每个学生参与的最佳方式之一。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吸纳,调整思路,修正认识。为了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课上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讲故事、自由发言等形式,交流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和理解,我只需从旁加以点拨和引导,突破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编排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交流并补充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和理解。例如语文第五册《石榴》一课,内容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课文中有一句话:“这些石榴娃娃正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教学这一句时,教师让学生扮演石榴娃娃练习表演。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练了起来。“急切地扒开”“张望”等动作做得很到位,“它怎样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呢?”学生们有的说:“我熟了!快来摘我吧!”有的说:“我可好吃了,又酸又甜,快来吃我吧!”各种生动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在乐中学,学中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 营造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生间、学生间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沟通,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是良好对话氛围得以维持的保障。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在以阅读文本为媒介的对话中,师生可以平等地表达自己对阅读文本的感悟、理解。学生不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 ,也不是阅读文本的“奴隶”。

例如,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泉声之奇妙,体会语言文字之魅力,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我选放了自制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辨识、品味。音乐忽急忽缓,忽扬忽抑,有小提琴的轻柔,有琵琶的清脆,有大提琴的厚重,有铜管齐鸣的雄浑……加上教师的范读,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感觉到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激发了内在的情感,产生表现美的欲望。从“美”入手,在美的情境中学习朗读课文,无须讲解,学生个个主动参与,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四、 留有“空白”,让学生开展自我对话

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语文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外显(当然不限于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与人格的塑造。

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之一就是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应适当地考虑时空安排。要给足时间,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养成创新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索,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

《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忍痛下令枪杀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给战士充饥的事。“枪杀骡子”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最感人的部分,各种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在这里涌动、撞击。但是作者没有进行铺排陈设,而是选用了一个个近乎静态又富有动感的慢镜头:“背过脸去”;那匹牲口“默默地低下头”;大家都“闭上了眼睛”;“缓缓地摘下军帽……”作者精心选择的这几个画面,就像进行曲中的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留下了可供想象的空白,同时又给读者勾勒了想象的轨迹。布设时间空白,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依据课文驰骋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显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当然,有些对话是一种潜在的行为,比如学生与作者的精神上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而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进行对话为中心(出发点与归宿),其他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是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上沛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