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索减轻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我院2009年-2012年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56 例,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不良反应前3位分别为:流感样症状52例,占86.67%;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等骨髓抑制表现36例,占64.29%;肝功能损害28例,占50.00%。结论: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病毒治疗计划。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 不良反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25-03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丙型肝炎,其中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但近几年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率较前增加。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干扰素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流感样症群;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精神影响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临床用药观察,早期发现副作用并及时进行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院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6例,并对副作用进行了观察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22岁~56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例,均符合干扰素治疗指证;既往均无心血管、神经、精神及血液系统等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PEG-IFNa-2b)80 ?g进行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36~48周,同时辅以保肝药物。

1.2.2 观察指标

每天观察生命体症、皮肤及附属器的变化;每2个月查全血常规,每月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非蛋白氮(NPN)、肌酐(Cr)、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通过聊天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2 结果

本组病例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52例,占86.67%;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等骨髓抑制表现36例,占64.29%;肝功能损害28例,占50.00%;注射部位皮肤反应11例,占19.64%;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占5.36%;情绪异常2例,占3.57%。

3 讨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半衰期长,可以在血液内达到血药稳态浓度,形成对病毒的持久抑制作用,所以又称其为“长效干扰素”,是目前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在治疗期间因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者不能坚持用药而中断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把心理护理作为重点贯穿整个疗程,同时做好各个环节护理,用药前通过卫生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使用干扰素的必要性,向患者说明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得到患者充分的认识和信任,治疗期间重视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如遇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作相应处理,从而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达到治疗目的。

3.1 用药前护理

首先应掌握干扰素治疗的适应证,排除禁忌证。用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血糖、自身抗体、病毒定量测定以及心电图等;此外心理因素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心理护理在减轻患者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其心理健康和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向患者详细讲解应用干扰素的一些不良反应、疗效、疗程及费用等,告知不良反应的可逆性及暂时性,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在患者充分了解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使用,从而使患者建立信心,完成治疗疗程。

3.2 用药过程中的护理及处理

3.2.1 给药护理及处理

干扰素的给药多采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如臀部、上臂等。经研究发现[1],聚乙二醇干扰素皮下注射的局部异常反应率为9.66%,肌肉注射的局部异常反应率为12.1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当患者在皮下注射干扰素出现红肿时,可以改为肌肉注射。此外还应正确选择用药时间,减轻不良反应,增加强用药的安全性。

3.2.2 不良反应的护理及处理

在应用干扰素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①流感样症候群 流感样症候群为应用干扰素最常见的副反应,多于首次用药4~6 h后出现,可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随着干扰素使用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可逐渐减轻至消失,护理时应嘱患者多饮水,注意休息,观察体温变化,严重者可以给予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据报道[2],在用药前半小时口服消炎痛25 mg,可明显降低流感样症候群的发生。②骨髓抑制 干扰素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干扰素可能对骨髓有抑制作用。患者应定期(每周或每半月)查血常规,及时发现血象变化,如出现白细胞下降,护士应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无菌操作,同时避免损伤患者皮肤黏膜,嘱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可给予口服利血生、鲨肝醇等,必要时暂停治疗。③肝功能损害 在应用干扰素过程中,可出现转氨酶(主要为ALT、AST)的一过性增高。此时可告知患者,注射干扰素后免疫系统被激活[3],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出现ALT短暂升高是促进肝炎缓解的过程,是治疗的常见反应,消除患者的顾虑。若损害明显可加用保肝降酶药物,严重者暂停干扰素。④注射部位反应 部分患者在注射干扰素后,注射部位会出现皮肤红斑、疼痛硬结、瘙痒等反应,此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同时可及时更换注射部位,注意注射的深度,可在注射24 h后进行局部热敷等,大部分患者反应可减轻或消失。⑤甲状腺功能异常 少数患者在应用干扰素期间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多数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有消瘦、心率增快等表现,护士应加强对患者体重、心率的监测,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若发现异常,应向患者告之甲状腺功能异常在停用干扰素后多能恢复,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⑥情绪异常 在干扰素治疗期间,少数患者可出现情绪异常,表现为失眠、易怒、抑郁等,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情绪改变,如发现情绪异常者,应先给予宽容与耐心,加强心理护理,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取得家属的理解,为患者调整心态,严重者可暂停干扰素或抗抑郁治疗。

3.3 出院时的护理

慢性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程相对较长,治疗时间需6个月至1年甚至更长,长期住院可能不大,故待患者肝功能好转,病毒复制指标改善,病情相对平稳后,可带药出院治疗。此时须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干扰素的储存方法、用药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嘱患者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同时说明坚持治疗的意义。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病毒定量指标等,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均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包括抑郁症等。

参考文献

[1] 高丹凤.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进展[J]. 护理学报, 2010, 17(22): 17-19.

[2] 宋亚军. 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 护理杂志, 2005, 22(3): 59-60.

[3] 王贵强, 魏来, 翁心华, 等. 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纪要[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23(4): 286-287.

(收稿日期:2013-04-07)